教育三思

2022-03-17 23:35宫东亮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源素养教育

宫东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教育是一个不断产生热词的领域,这些热词的存在充分折射出在教育领域有许多理念亟需廓清。无论教育观念多么新颖独特,他们都无法不面对如下三个问题: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怎样培养人?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教育的新阶段,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阶段。结合这一政策框架,笔者简单谈一下自己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认识。

一、教育为谁培养人

2018年7月25日,哈尔滨新晚报微信公众号刊登了“近10年来的黑龙江‘高考状元’现在工作状况调查|当年的神今天还是神吗?”文中列举了近十年在历年高考中折桂的文理科最高分学生的去向,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强烈关注。黑龙江最近十年走出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人回到生他、养他、育他的黑土地。最近,线上线下多在讨论“东北现象”,其中,2016年9月23日《中国青年报》12版即以“东北孔雀东南飞|我为什么不愿在东北工作”为题报道:在吉林省一所省属理工类院校的2016届毕业生中,吉林生源有1 782人,其中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只有713人,近60%的本地生源去外地择业。黑龙江也面临类似问题,在近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曾提到,黑龙江生源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占省内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8.51%;省外生源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占省外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2.81%,省内生源到省外就业的人数和比例远高于省外生源省内就业的人数和比例。

看到上面的消息和数字,不知诸君有什么感受?我的心里感觉不爽,有一种“替别人做嫁衣裳”的感觉。难怪有教师慨叹:“教差学生好,不管咋的都能在身边!”这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很少有把智慧回报给生他养他的家乡。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是为什么?这里固然有东北经济不景气等现实原因的影响,难道我们的教育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北大教授钱理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大、清华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我们很多重点高中培养的学生不是这样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到“责任担当素养”,特别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意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法则和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现代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对照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的视野似乎狭窄了些。除了关心分数,我们在这方面鲜有作为,所以学生学成不能回报桑梓,教育难辞其咎。

教育培养人无外乎两个目的,一为个人,一为社会。于个人,希望增进个人能力,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个人价值;于社会,则希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发展。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要承担社会功能,花大家的钱为大家做事,否则老百姓不会满意。我们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有的人可能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往往习惯“高高在上的”“看不见的”信念教育,而对责任感似乎不够重视。我们的课程中有志愿者教育吗?!即使有,似乎也都是应景行为。一个孩子整天被关在学校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他所生活的社区、所生活的领域不了解,缺乏感情,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回报家乡呢?!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活的成功和社会的完美和谐,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以前者为条件。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就像牵住风筝的线,无论走到哪里,念兹在兹,不忘祖国,不忘家乡。2019年国庆节期间,哈师大附中美国校友会成立,我去参加了成立大会,共有800多人登记,学生脸上对学校、对国家的感情溢于言表,我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我心中也泛起一丝丝的失落,这可都是最优秀学生啊!我们花那么大的代价培养他们,到头来他们却在为别的国家服务,我们的确是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了。

我们的班团会教育停留在课程表上,要么被班主任变成了“自留地”,要么被改成了体活课,这是很多学校存在的现实。班团会一要解决业已存在的现实问题,二要发挥集体作用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要有情怀能做这件事情。我国“探月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接受采访时说:“1952年,新中国刚刚建立,资源贫乏,于是国家号召广大青年‘唤醒沉睡的高山,让他们为祖国献出无穷的宝藏’,正是这句话打动了他,他因此报考了刚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专攻矿产资源勘探。”我们今天的教育还能让学生产生这种情感吗?如果我们的社会有问题,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理想信念不能仅靠言传,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教育者必需充满教育的理想,这样才能促成理想社会的实现。

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学校体育节,我曾观看班级引体向上比赛,其中高中一年级的一个班有17名男生,他们总共只做了9个标准的引体向上。看着他们吃力做又做不成的滑稽样子,我心中不是滋味。2016年8月15日凌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赵永芳逝世,年仅39岁;2016年9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35岁……英才早逝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人有可能存在基础性疾病,但他们的身体素质堪忧,经不住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也是不争事实。

人们常说:“健康是1,其他才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一切都无意义。”人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有健康的人格才能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贡献。蔡元培曾经将体育置于教育的首位,曾倡导“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存在,也不是碎片化的训练,而是系统的养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指出了“健康生活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方面的综合表现,要点之一即为“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对健全人格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体育都能有所作为。哈师大附中培养学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举办体育节,开“人人都是运动员”的运动会,扩大参与面,督促体育组恢复传统的达标训练。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周五下午的七八节课,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既有篮、足球场上的助威呐喊,也有联合器械场地学生做大回环时的叫好。这才是学校,在附中、在福中。

三、教育怎样培养人

2020年我校举办第33届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听过课后我发现这些教师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着重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着力于过程与方法的创新,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不禁感慨:“为素养而教的时代,我们的教师做好准备了吗?”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杨福家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演讲中说过:“同样的飞机部件,假设由美国工人组装飞机可飞1 200小时,由俄罗斯工人组装可飞800小时,由我国的工人组装却只能飞400小时。即使有好的蓝图,如果人的素质跟不上也只是空中楼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未来教育勾画了最美的蓝图,但如果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师队伍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生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对于教师而言,作为职前教育的大学生活只能提供部分本体性和条件性知识,而更多的经验性知识需要在职学习和积累,需要在职培训和校本研修来实现。对于“浸淫”应试教育多年的教师,想让他们迅速转入到为素养而教的轨道上并非易事。没有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无法落到实处。对新教师除了进行在职培训,还要通过评价引导教师的行为转变。这种评价,既包括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更重要的是重塑校内教师管理制度,因为很多学校在教师缺乏时期建立起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已经与当前的教育实际不符合,那种散养的、靠自觉自律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被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着力探索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职称评审和晋升机制,帮助教师完善提高自身素质。

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中小学教育是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事实表明,给学校下放过多的课程自主权不符合目前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中小学并不具备设计开发丰富多彩、具有明确体系和培养目标的学校课程。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小学来说,倘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少些在不同补课班游走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多些基于自身兴趣和特长的自主发展时间,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结语

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要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向全社会普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观念是获得社会支持、确保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国社会积累下来的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想改变这种文化传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在教育上的功利追求逐渐被人们摒弃,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现象,也为“为素养而教”观念的实现创造了比较好的现实土壤。

猜你喜欢
生源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