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7 23:35戴月琦徐立娟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戴月琦, 徐立娟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论述了“各门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各类学科任课教师应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一同发挥育人功效,真正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五大领域活动教学法等专业核心课程构成,蕴含着丰富的教师观、学生观等人文素养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掌握基本教学素养和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在踏入工作岗位时,能够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科学的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内涵

梁启超的《论幼儿》中这样描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善教子者,教于孩提。”这充分证明了学前教育阶段是人一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教事业的准教师,具有一定特殊性,利用好专业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得师道师德代代相传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少学前专业课教师会错误地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实则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教师,如果仅依赖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达不到育人效果。可以说,“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而“课程思政”是它的完善与补充环节,其价值同样不能忽略。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作出了明确规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国、爱党、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为主要方向,围绕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2]结合纲要内容,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应该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充分结合,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利用学前教育专业案例、专业史实帮助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情怀,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1.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能力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的口号喊得风风火火,落实起来却差强人意。在部分专业教师的眼中,思政课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他们疲于应对改革,对所授学科的育人任务不以为意,政治思想淡泊且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在课堂上,他们对大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说话等现象漠不关心,对着课件照本宣科,下了课就拎包走人,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很少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行为无疑拉远了师生距离,很难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体系复杂,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重复内容多,受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赶进度”的现象,缺乏教学艺术,更别提将所教学科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还有部分教师受错误价值观趋导,在教学过程中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刻意选择思政内容,模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对学生进行机械、突兀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反感。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并在各地区高校得到了积极推进。但由于各级岗位发力不一致,导致对该理念的关注更多地停留在文件层面,而很少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呈现出高层“卖力吆喝”、基层“不见端倪”的现状。从现有的课程思政培训指导来看,大部分思政学习采取集体大会的形式,落实到具体教研室和教师个人层面的学习任务较少,在相关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缺乏指导,这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不理解,技巧不掌握,方法不会运用。在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及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还是以教师的工作量及科研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激励考核制度。所以大部分教师为了快速晋升,将大量精力花在申报课题、写论文、出专著、指导学生比赛等方面,无暇顾及思政建设。

3.社会环境对课程育人功效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内容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并在贴近学生专业、提供鲜活案例、促进思想政治渗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然而,受国内外一些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这些课程并未发挥其育人功效。随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快文化”的侵入,社会环境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金钱至上”的风气使得部分教师将教书看作自己挣钱的工具,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便罢,不顾及育人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将自己的教学日常夸张化,拍成“段子”发布到网络上获取收益,失去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受西方科技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高校各专业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加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只顾自己所授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师互不往来。他们甚至看不起思政课程,认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远远没有自己所授专业课的知识给学生带来的效益和作用更大。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社会、高校、教师三个层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对专业课的重要意义有着一定认识,但由于上述教学现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情感导向,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完后没有收获,也不知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进建议

1.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师生观,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思想上,教师应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德育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所具备的专业理念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都将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始终牢记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责,充分认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关系,端正教学态度。在课下,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掌握思政教育的原则、特点,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学内容上,教师要不断挖掘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形势政策,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虽然大部分教师是学教育出身,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当下的教学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严谨的要求,需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除了继续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更多地了解文学、历史、政治、法学等内容,用优秀教育家的人生激励鞭策学生,不断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

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说服教育法等思政教育手段,通过向学生讲授生动的案例,帮助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幼教史上曾经涌现出多位劳模: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张宗麟……他们投身幼教事业的事例能够激励学生们不断进取,这些生动的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在遇到困难时内化成一股精神力量鼓励他们前行。

2.高校完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保证课程思政培训常态化,组建课程思政团队,成立相关办公室协调相应事宜,积极邀请本校马克思主义专业的教师前来指导、培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展开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积极组织受训教师结合课程案例、科研项目及实际教学情境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此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培训学时修满并考核合格后,准予结业,并安排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成为课程思政联络人持续跟踪,负责日后课程思政问题的答疑和咨询。

其次,高校应给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技术和经济上的支持。技术上,高校各部门应协同配合,加强思政团队建设。在网络日益发达的当下,慕课视频制作和线上教学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当予以技术保证,促进课程思政团队积极交流。在经济上,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课程思政项目的申报、人员的抽调及技术的研发得以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保证所有资金能够专款专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效率。

最后,高校还应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若想让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育人意识,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是不可或缺的。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的标准、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否达到育人要求、学生的德育测试是否能反映教学质量,这些内容都可作为高校考核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标准。通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多元评价方式,达到客观检测的效果,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最终考核体系。对于达到或超过课程思政工作量的教师,给予一定绩效奖励;对于未达到相应工作量的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不给予“良好”以上标准,并在职称考核的评价体系中加大育人指标的比重。

3.教育部门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境

教书育人是一件良心活,在学前教育领域,要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只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完善相应政策机制,才能真正保障全方位协同育人的落实。

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进,及时更新修订各项政策文件,从根本上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除此之外,还应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尽量排除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比如,高等院校在参选示范性高校、教育部优质高等院校等奖项时,应加大课程思政指标的比重,而不是仅仅只看硕士、博士、双师型教师的人数,避免功利性地参选而造成的形式主义。教育部还应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分科过细的现状,提升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功效,并充分利用媒体舆论宣传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展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给予在课程思政工作上有所成就的高校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加大对模范、典型高校的宣传推广,逐渐树立良好的育人风气。

除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应在高职院校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存在于高校课堂内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其责任区的走廊、墙面、教室,将育人因素渗透在环境创设的方方面面。比如,将一些教育行业杰出人物、优秀校友的照片、简介挂于墙面;选择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贴在教室里;还可以借助本专业一些独具特色的实训室,如蒙台梭利教室、幼儿仿真实训室,让学生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结语

“树人必先树己,树己必先立德。”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进,帮助师范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