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师德培养策略探析
——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结合的视角

2022-03-17 23:35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教思政政治

王 琼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型传媒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近些年,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屡见不鲜,在各种媒体上被广泛报道,一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如: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事件、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事件、山东潍坊昌乐县城关街道中心幼儿园事件等。这些事件中的幼教手段之残忍,让人看了触目惊心,特别是受虐对象为学龄前儿童,不禁让人反思:本应该是呵护祖国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园丁,为何会成为对孩子们施暴的恶魔?

幼教虐童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中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上述案件中的幼儿教师们素质低下,有些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未经过高校正统培训的人员,被一些因为监管不力而出现的无证民办幼儿园所收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校幼教师德培养的匮乏。在高校培养幼教的过程中,大多依旧以成绩作为指标,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们“三观”与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某些学生存在的性格缺陷、心理健康水平欠佳、难以控制自身情绪、对照顾孩子没有耐心等问题被忽视,只要学业成绩合格,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在其进入社会后,自然也会存在诸多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作为所有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学前教育,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后期的正式教育过程甚至是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幼儿教师。[2]所以高校在教授其专业核心课程“学前教育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机的结合课程思政思想,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较高职业道徳素质的幼儿教师,也就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有机结合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在高校中,幼教专业大部分课程仍旧是以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德行的培养。但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应该首先是立德树人,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掌握。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重大责任的承担者,应该使所有课程都具备育人的功能。

“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两者被分割的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完美的嵌入其他各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内在德行。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未来大多会进入到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中从事幼教这一职业,承担着培育学龄前儿童的重大责任。如果仅仅掌握基本的唱、跳、美工等从教技能,并不代表这些学生能够完全胜任幼教工作,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徳素质,将师德素养内化于心才能做好学龄前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与同行者。[3]

将课程思政与其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有机结合,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在学生们正处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为其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有利于该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培育出具有正确的“三观”、系统专业的教育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师德师风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1.高校对教师的培养策略

想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的有机结合,首先避不开的就是要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学教师的职业道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作为教师本身需谨遵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谨记自身教师身份,加强自身师德的修养,日常行事起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宣讲和集中学习等方式不断强化本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让教师们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教师们在全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主动强化自身思政教育意识,探究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紧密结合,形成两者协同育人的合力,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效能的目标。高校可以搭建各院校间的交流平台,通过院校间的相互合作,让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为本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从而达到提升其政治素养的目的。高校还可以通过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集体研究、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教师们互相探讨心得体会,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加深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育人要求体会的同时完善其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学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学前教育理论模块、学前教育基本要素模块、幼儿园教学实践模块、学前教育公共关系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各个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学前教育理论模块的教材中,可以加入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也可以加入蕴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使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引入学前领域或者教育行业的名人故事,例如张雪门、陈鹤琴等教育家以及“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培养学生们的教育观和职业认同感等。

除了在教材方面深挖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处,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在学校节庆日或重大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将表演主题与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歌唱经典的“红歌”或者排练“红色”舞蹈。在排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协调好学生,还需要将歌曲或舞蹈中的背景、环境、人物等要素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了解革命者的光荣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还可以在学习之余安排学生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烈士陵园或英雄纪念碑等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当年先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感受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生对学龄前儿童的培养策略

在将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毕业后走向幼教岗位时对学龄前儿童的思政教育。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活泼地讲述蕴含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教授幼儿们《红星闪闪》《祖国,祖国我爱你》这类旋律欢快、活泼的红色儿童歌曲,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4]还可以通过向儿童介绍皮影戏、中国结、鲁班锁和窗花剪纸等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修养的技艺,激发儿童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猜你喜欢
幼教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