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信息

2022-03-18 14:08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企业

财政部表示:2022年组合式减税降费力度更大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1月25日表示,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推动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2022年财政部将从四方面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而在减税降费上打折扣。四是还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摘自财政部网站)

2021年CPI比上年上涨0.9%低于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1 月1 2 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9%,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2021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1.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相同。2021年12月份,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叠加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认为,2021年,面对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供需失衡的复杂环境,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与全球物价明显上行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展示了国家保供稳价措施的良好成效,成绩来之不易。(摘自中国政府网)

2021年我国外贸额再创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实现量稳质升,稳外贸效果好于预期。我国年度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8万亿元,增长15%,市场采购出口增长32.1%。2021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速更快;全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6.7万家,增加3.6万家。外贸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民营企业进出口更加活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比超过6成。展望2022年,虽然外贸面临的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为稳外贸提供有力支撑。(摘自央广网)

五部门联合发布《企业注销指引(2021年修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0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人士就2021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税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注销指引(2021年修订)》情况作出说明,并介绍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工作的三个方面亮点:一是推动了企业注销流程再造。通过建立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 将“企业分头跑”变为各有关部门注销业务“信息共享、同步指引”,企业能够“一网”获知各环节流程、进度和结果,提升企业办事体验。二是精减材料,简化环节。将企业注销成立清算组的备案、登报发布债权人公告等,改为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免费公示公告。大幅减少注销登记材料,只须提供清算报告等必需要件。简化税务、社保、商务、海关等注销手续。推行税务注销分类处理,未办理过涉税事宜或未领用发票、无欠税等纳税人,可免于办理清税手续,直接申请简易注销。三是加强了对企业的行政指导。针对企业反映的因股东失联、不配合、营业执照遗失等原因导致的“注销流程难”问题,五部门联合编制了《企业注销指引》,对社会统一公开告知涉及企业注销全过程的业务流程图、文书材料规范、法律法规规定、权利义务风险等,以便企业合理安排行动,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注销流程“僵局”,顺利完成市场退出。(摘自中国日报网)

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硬技术”赛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2日报道,2021年的大部分风险投资资金都流向了与中国的优先重点更紧密相关的领域,如半导体、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前几年,大部分中国科技资金都流向了电商领域的互联网初创企业。普雷钦研究公司投资数据库数据显示,2021年,风险资本投资者向中国5300多家初创企业投资了1290亿美元,高于该市场2018年创下的约1150亿美元纪录。另外,投资融资数据库PE Data的数据,202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初创企业的一个更广泛的投资融资指标(其中也包括私募股权融资)达到了1650亿美元,有望超过2017年所创下的1900亿美元纪录。报道指出,中国似乎正成功地将资本转投到所谓的“硬技术”领域,中国认为这些领域比食品配送、视频游戏或电子商务更符合国家利益。中国新的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称,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并宣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摘自新华社)

2022年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三重考验

法国《回声报》1月6日刊登美国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的文章,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三重考验。其一,通胀反复。当前公私债务水平都处于高位,各种市场也许难以消化加息带来的成本上升。如果出现危机,各大央行可能会陷入债务陷阱并且开倒车,通胀会卷土重来并再次高企。其二,能源涨价。全球在朝着本世纪气温比工业化时代前提升3摄氏度的路上前行,干旱已经导致了粮食价格的升高,经济脱碳压力渐增削弱了化石能源的投资,而可再生能源的产能目前还不足以填补缺口,其结果便是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三,泡沫破裂。在美国和很多国家,股价和房价都处于高位,社交网络上对股票、虚拟货币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继续弥漫着疯狂,如果释放流动性逐渐停下来,就会捅破资产和信贷的泡沫。另外,即便不考虑地缘政治危机和系统性风险,通胀高企和经济增速缓慢也会让市场在2022年进行修正。不管怎样,在年内大部分时间里,投资者可能都会感到如履薄冰。(摘自中国经济网)

IT企业的存在感上升

日本《朝日新闻》1月11日报道,疫情之下,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动美国信息技术(IT)巨头市值增长,苹果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公司。赶上了去碳化浪潮的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也在飞速增长。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美国IT巨头尤其醒目,它们分别是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亚马逊、由脸书部分品牌更名而来的“元宇宙”和半导体巨头英伟达。与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底相比最明显的一点是,这些公司的市值几乎翻了一番。报道称,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居家办公,宅生活催生的需求也让那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IT企业业绩长虹。人工智能的运用和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确取得了进展。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疫情再次扩大,全球经济前景令人担忧,但IT企业的存在感还在上升。(摘自新华社)

全球专家对世界前景表示担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1月11日报道,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之际,许多商界领袖、政界人士和学者对疫情构成的威胁普遍持悲观态度,担心不均衡的经济复苏可能加深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分化。在接受世界经济论坛调查的全球专家中,超过84%的人对世界的前景感到担忧,12%的专家持正面看法,只有4%的专家表示感到乐观。该调查认为,由于全世界只有一半人口接种了新冠疫苗,疫苗不平等将导致不同的经济复苏,可能加剧先前就存在的社会分裂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另外,在近1000名受访的专家和领导人中,只有11%的人预计全球经济复苏将在未来三年中加速,并称除中国外,发展中国家将进一步落后于发达经济体。(摘自东方网)

新兴经济体有“硬着陆”风险

世界银行1月11日发布预测称,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1%,较此前的预测下调0.2%,2023年将增长3.2%,同样较此前的预测下调0.2%。因此,风险将会成倍增加:奥密克戎加上物价的暴涨——伴随着通胀预期出现脱锚的可能性——以及在公共债务水平创纪录背景下的金融压力。不过,世界银行关注的主要焦点是新兴经济体。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展望报告》写道:“由于它们缺乏在必要时对经济活动提供支持的财政空间,这些风险意味着硬着陆的可能性上升。”该报告警告说,当一个国家必须重组其债务时,它将发现“完成这件事的难度比过去更大”。报道指出,最严重的衰退——因此也是最令人担忧的衰退——可能发生在中东和北非,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对这些地区来说,要等到2022年年中才能完全恢复卫生危机期间的失地。到2023年结束时,东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非超过一半的经济体人均收入将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样的国家比例增长到三分之二。(摘自网易)

国际油价创七年多来新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20日报道,分析师预测2022年石油供应紧张,部分原因是在奥密克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石油需求情况仍然比预期好得多。分析师称,油价将反弹至每桶100美元,创下七年多来新高,而且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和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阿联酋的地缘政治问题正在增添人们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另外,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学家说,虽然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例激增,但这对通胀的影响微乎其微。食品、生活用品、餐饮和酒店住宿价格上涨是推高去年12月通胀的主要因素,作为这几个月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的燃料价格亦处于近期高位。(摘自参考消息网)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