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恶性胸膜间皮瘤并腹膜转移1例报告

2022-03-18 12:06卢利霞谢小青王建平王俊科于晓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短腹水胸膜

卢利霞, 谢小青, 郑 英, 刘 鑫, 王建平, 王俊科, 王 盼, 于晓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消化科, 兰州 73005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发现肝硬化17年,腹胀、气短1周”于2020年5月17日入本院就诊。患者于17年前因“乏力、腹胀”就诊于本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给予抗病毒(拉米夫定100 mg,口服,1 次/d)、抗纤维化、保肝、利尿、支持等治疗,2007年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胃镜下行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硬化剂注射及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2008年因“脾功能亢进”在本院肝胆外科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此后又多次因“胸闷、气短、腹胀”入住本院,行胸腹腔彩超提示:腹腔和/或胸腔积液,给予补充白蛋白、利尿、胸/腹腔穿刺引流等,胸闷、气短等症可缓解。本次入院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胀,伴胸闷、气短、纳差,偶有咳嗽、咳痰、皮肤瘙痒,消瘦明显,无发热、寒战、腹痛等不适。既往否认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石棉暴露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 ℃,脉搏80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压110/70 mmHg。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腹部膨隆,左上腹见一长约15 cm的弧形手术切口,剑突下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1 cm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无触痛,腹肌抵抗,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 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RBC 4.26×1012/L,HGB 94 g/L,红细胞压积31.8%,NEU% 31.6%;HBV DNA<100 IU/mL;血清CA-125为490.5 U/mL,CEA、AFP、肝功能等均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右下肺门软组织影并右肺中叶部分不张,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膜局限性增厚、粘连,腹膜弥漫性增厚(图1)。胸腹部超声提示:肝硬化(门静脉内径1.2 cm),脾脏切除术后,腹水(左下腹、右下腹及盆腔探及前后径分别为3.8 cm、3.6 cm、4.5 cm的无回声区);右侧胸腔积液(最大深度5.5 cm,距体表1.7 cm),左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给予抗感染、利尿、支持等治疗,同时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胸闷、气短缓解,腹水常规提示: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WBC 320×106/L,NEU% 15%,LY% 85%。腹水生化提示:LDH 113 U/L,腺苷脱氢酶1 U/L,TP 18.6 g/L,Cl 116.4 mmol/L,Glu 6.91 mmol/L。腹水CA-125 790.1 U/mL。胸水常规提示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WBC 360×106/L,NEU% 51%,LY% 49%。胸水生化提示:LDH 239 U/L,ADA 4 U/L,TP 40.3 g/L,Cl 114.8 mmol/L,Glu 5.49 mmol/L。胸水CA-125 3 133.6 U/mL。胸水脱落细胞查到癌细胞,倾向于腺癌(图2);免疫组化提示瘤细胞Calretinin(+)、CD56(-)、CEA(-)、CK7(+)、P40(-)、P63(-)、Syn(-)、Vimentin(+)、D2-40(+)、TTF(-)及NapsinA(-),符合上皮样间皮瘤。PET-CT检查提示(图3):右侧胸膜多发结节、上腹部皮下结节18F-脱氧葡萄糖代谢均轻度升高,结合胸水脱落细胞检查结果考虑胸膜间皮瘤及上腹部皮下转移瘤,右侧腋下、大网膜及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18F-脱氧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转移瘤不能排除。最终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并发腹膜转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肿瘤多学科会诊后建议行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患者及家属考虑后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院外随访,给予中成药治疗(具体成分不详),6个月后病故。

注:右下肺门软组织影、右侧胸腔积液。a,肺窗(箭头);b,纵隔窗(箭头)。

注:细胞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失调。图2 胸水脱落细胞学(HE染色,×200)

注:a,前上腹壁类圆形低密度灶(箭头); b,右侧胸膜多发结节状增厚(箭头)。

2 讨论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胸膜肿瘤,可起源于胸膜脏层、壁层、纵膈及横隔胸膜,其发病通常与石棉暴露、猿猴空泡病毒40感染以及接触天然矿物纤维、胸膜腔慢性感染和反复的肺部感染有关[1-2]。按组织类型主要分为上皮样、肉瘤样及混合型。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多为良性,好发于脏层胸膜,弥漫型多为恶性,好发于壁层胸膜。MPM是发生在壁层胸膜和浆膜表面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持续性胸痛,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吞咽困难、胸腔积液以及发热、食欲不振和疲乏无力等全身表现,可合并出现胸膜粘连[3]。MPM呈高度侵袭性,恶性程度高,被认为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常伴有转移,仅用支持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2个月,综合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达20~29个月[4]。

MPM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及放疗,手术目的是通过去除脏层肿瘤组织以解除压迫所致肺不张[5]。化疗效果差,有效率小于15%~20%。最近一系列多中心研究[6]结果显示几种新的化疗方法如培美曲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手术部位进行直接局部放疗能够预防肿瘤播散以及缓解胸壁疼痛。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如沙利度胺、贝伐单抗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总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有段。

该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长达17年,前期对症治疗效果良好,后反复出现右侧胸腔积液,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及咳嗽,对症治疗胸水未能明显减少,给予穿刺引流方可缓解,随着患者出现恶病质表现,依据右侧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及PET-CT明确诊断为MPM并腹膜转移,后治疗无效死亡。肝硬化失代偿期随着病情进展常常会出现双侧胸腔积液,以右侧胸腔积液多见,其机制是低蛋白血症;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压力增高;肝淋巴流量增加所致的胸腔淋巴管扩张、沉积和破坏,淋巴积液和腹压升高使膈肌腱索变薄,形成漏入胸膜腔的小孔等[7]。积极对症治疗常常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而MPM是以壁层胸膜为主的恶性肺部疾病,常常会出现顽固性胸水,患者会出现恶病质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和胸水脱落细胞检查即可确诊。恶性肿瘤的产生与免疫逃逸、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结合该患者的诊治过程,认为MPM的发生与原发病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慢性迁延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加之HBV不能有效清除,以及常常并发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肠道感染等,是MPM发生的基础及危险因素。另外,有文献[8]报道肝硬化也会合并腹膜间皮瘤,其发生机制与前者一致,此类患者需与肝硬化并发的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peritonitis,SBP)相鉴别。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肠腔内细菌易透过肠壁进入腹腔,引发SBP,典型的SBP可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腹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腹水化验常提示为渗出液,此时需要进一步行腹水细菌培养及脱落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PET-CT进一步鉴别。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一般抗感染治疗有效[9],而肝硬化合并腹膜间皮瘤患者,效果欠佳。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肝硬化反复出现胸腹腔积液者,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应仔细观察病情进展,分析治疗效果,对于顽固性胸腹水患者应警惕有无恶性胸腹膜间皮瘤的可能,当然还应注意有无结核性胸膜炎和腹膜炎。及早进行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CT、MRI和PET-CT是确诊的重要检查手段。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卢利霞、谢小青、郑英负责资料分析,撰写论文;王建平、王俊科、王盼负责病例收集,修改论文;刘鑫、于晓辉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气短腹水胸膜
Hepatology|有针对性地降低门静脉肝压力梯度可改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腹水控制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探讨
哪些疾病易与肝硬化腹水混淆
结核性胸膜炎治愈后为何隐痛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