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艺学视角看湘绣的传承及与当代红色文化的融合

2022-03-18 00:55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湘绣湖湘针法

杨 婷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民艺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民艺学是指研究中国平民百姓的手工造型艺术的学科。民艺学与民俗学联系紧密,采用了艺术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而相比艺术学则更加注重民间艺术的社会特性。新时代的中国民艺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社会文化、审美特点、生产消费等进行整体性研究,揭示民间艺术的社会本质以及作用价值,积极面对新时代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进一步为传承发展民间艺术提供思路。

湘绣是湖湘地区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具有湘楚文化内涵的特色民间工艺品,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绣品便可知,湘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便已初具雏形。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湘绣在技术、图案以及颜色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推陈出新,吸收其他艺术类型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湘绣的起源与发展

湘绣,顾名思义是指湖湘地区的刺绣。从广义上来说,湖南地区的民间刺绣、湘西桃源绣以及凤凰苗绣都可称为湘绣。从狭义上讲,湘绣是指以湖南长沙地区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其实湖湘地区的刺绣工艺自古有之,只是湘绣作为一种耗时耗力的精细化劳动,在中国小农经济大背景下一直处于自产自用的状态。到了清朝时期,长沙地区的刺绣产业发展繁盛,从事刺绣的手工业者众多,绣品精致,受消费者喜爱并扬名国内外。湘绣以湖南本土民间刺绣工艺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宫廷刺绣精致细腻的手法,又融入了士大夫文人绘画的艺术性,同时从苏绣、粤绣等其他种类刺绣中吸取精华。湘绣的构图严谨、色彩丰富、针法高妙,其题材、针法以及品类多种多样同时极具艺术感染力。湘绣的图案既具有栩栩如生的写实特点,又兼具变形夸张的抽象特色,既浪漫诡谲又神秘绮丽。

楚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湖湘文化对湘绣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而湘绣在发展过程中也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湘绣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扎根于湖湘本土文化,同时又以物质形式传承与传播湖湘文化。楚汉时期的湘绣主要受楚文化的影响,在楚文化的美术作品中,能经常看到龙、凤、虎、鱼、花、鸟等图腾与人神共处的画面,由飘逸灵动的造型呈现出浪漫神秘的画面,可见当时的楚人向往精神自由的境界,这些本土图腾也是湘绣图案设计的直接灵感来源。楚丝织品的品种丰富、色彩鲜艳、纹饰繁丽,工艺已经达到了让人为之惊叹的程度。其中出土于长沙楚墓的《龙凤人物图》便能让今人一窥当时工艺之精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上纷繁多姿的纹饰图案展现了当时刺绣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由楚汉绣品来看,刺绣承载着湖湘文化,沿袭传承至今。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湖湘地区形成的独具地域色彩的文化。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衍生出了湖湘精神,自然而然,生长生活在湖湘土地上的湘绣手工艺人在制作湘绣作品的过程中,注入了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历史发展中,湖湘人民让遥远的楚文化在这片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与审美心理。湘绣本身作为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兼具实用功能、审美功能、美化功能,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有很强的地域性,展现了湖湘本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二、现代湘绣的表现题材及审美特点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湖湘人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楚汉浪漫奇诡的文化为底色,在湘绣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诗词和金石艺术,并融合了苏绣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使湘绣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到了清代中后期,不仅官僚富贵人家喜爱在屏风、被褥、枕套、桌布等日常用品上刺绣来改善装点生活,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农闲时节许多农村妇女也会在手帕、衣物、鞋袜上进行刺绣,达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并且以此换取银钱贴补家用。这样一股从上至下的风气使得湖南以长沙为中心开始频频设立“绣庄”,以满足大量的绣品需求,随着湖南刺绣业的迅猛发展,湖南刺绣以“湘绣”之名正式面世。

湘绣以国画画稿为蓝本,在保持画稿原先样貌的基础上,以针代笔,以纤素代替纸张,以丝绒代替色墨,用刺绣的方式最大程度汲取画稿特色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除了以画稿为样本来进行刺绣,还可以将刺绣与绘画相结合,使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形成新颖又精美的作品。近代湘绣由于代代绣工及刺绣家的推陈出新,所用的针法达73种之多,主要分为平绣、织绣、扭绣、网绣、结绣五大类,不同的绣法由不同的针法构成。常见的针法有掺针、回旋针、旋纹针、花游针、齐毛针等,根据所绣对象选择不同的针法交相使用,呈现出所需的效果,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例如,绣狮、猫的毛发适合用鬅毛针,而远处的山水景物则适合用帘针来表现。多彩的色线和多样的针法配合使用,使画面精美绝伦、整体构图严谨、细节生动写实、形象栩栩如生,使湘绣作品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达到了摇曳生姿的效果。湘绣的表现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民间祥瑞,巫楚图腾

湘绣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化装饰的功能,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纹样有所差异,但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马王堆汉墓出土刺绣中的龙凤异兽、祥云卷草等形象,反映了古人描绘的人神共处、怪诞变化又浪漫旖旎的世界。近现代的湘绣作品仍追求神秘浪漫的审美特色,我们依然能看到龙飞凤舞、腾云驾雾的绣品。民间艺术由日常用品发展而来,平民百姓追求日用品的实用之处,在此之上逐渐有了欣赏把玩、安抚劳累身心的精神追求,于是民间艺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装饰改进,使其既能满足生活日用又符合民众的审美,使原本朴实无华的日常用品成了具有平和之美的民间艺术品。人们的审美意识受社会意识、民俗观念的影响,普遍有着追求圆满生活、吉祥兆头的需求,所以常常追求形状饱满、造型对称、成双成对的纹样图案,并且内容上常常选择象征着吉祥如意,祈求多子多福、生产丰收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样,例如龙凤呈祥、年年有鱼等。还有一些经典神话历史故事也是民间艺术的常用题材,例如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湘绣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也爱用祥瑞题材。虎在我国被称为“百兽之王”,其刚健勇猛的形象象征着权力、荣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白虎作为其中之一具有趋利辟邪的作用。湘绣中以狮虎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常见,也是湘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狮虎毛发极富光泽感,又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用传统的针法表现毛发的生动感极难,通常颜色过于平整、毛发过于呆板。我国湘绣大师余振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尝试,变化针法和用线,观察虎毛的长势,完善改进刺绣工艺,最终研发出湘绣技艺中独具特色的“鬅毛针”。以黄淬锋的双面绣《虎头》为例,将等比例的虎头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作品中的虎怒目圆睁,虎口大张,脖颈处的虎毛如火焰般熊熊燃烧,使观者顿感猛虎如箭在弦上即将一跃而出。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一只气势凶猛的老虎已属不易,更何况这是用针线刺绣的作品。为了表现虎毛的蓬松感,先使针聚散状撑开,在撑开的一头用线粗疏,另一头则相反,细密一些,再将另一边的针头藏起来。这种用针用线的方法使丝线如同真正的毛发从皮肉中生长出来,毛发末端是舒展蓬松的。而虎眼的神气、虎须的气势、虎毛的色泽变幻、爪牙的强劲有力,也采用不同的针法相互穿插再现鲜活之感。

(二)国画湘绣,文人雅致

中国的文人画常以梅、兰、竹、菊等象征高尚人品的题材入画,又以书法用笔作画,常题诗文于画中,情景交融,聊以自娱,抒发性情,借物言志,展现出文人高雅脱俗的气质,这与近代湘绣清新雅致的风格不谋而合。近代湘绣常以国画为素材,将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用湘绣表现,其中花卉画稿最受欢迎,并且将文人画中题款的特点也应用于湘绣中,既表达了作品意境,又为湘绣增添了独特魅力。湘绣的工艺美与国画水墨表现的意境美融为一体,使刺绣与国画相结合的湘绣作品别有一番雅致。其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鉴文人画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绣稿,另一种则是由专门的画师自主创作画稿,再由绣工绣制,这些湘绣作品画面清丽雅致,具有很强的国画笔墨韵味。后又发展出国画与湘绣同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针线与笔墨、颜料在绢布上相辅相成,形成美妙绝伦的作品。

(三)名人形象,名胜古迹

现代湘绣不断与传统国画以外的艺术形式结合,开拓进取、求索创新的湘绣艺人将湘绣与油画、素描、水彩、摄影等巧妙结合,使湘绣艺术不断大胆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不断加强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湘绣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将中华优秀文化广为传播,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1949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湘绣《斯大林绣像》便被作为寿礼来祝贺斯大林70岁寿辰。湘绣艺人胡利云绣制的《布什的一家》作为“国礼”送给了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湘绣艺人刘爱云师从上文提到的湘绣大师余振辉,熟练掌握运用鬅毛针等多种湘绣针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研究,还总结归纳了丰富的刺绣经验与理论知识。刘爱云参与指导绣制了多幅大型湘绣作品,如《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红日》等,都是湖湘地区的名胜古迹和著名风景区。人物湘绣则有《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黄永玉》等。绣工手中的线就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根据绣制对象来安排使用针法色线,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类题材内容,远远观之,令人神往的景色与人物作品像是一幅幅真切写实的油画作品,可见湘绣发展到今天水平之高超。这些湘绣作品中蕴含着湖湘历史、文化以及精神,有着令人折服的独特魅力,经久不息,对于传播与弘扬湖湘本土文化、增强本土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湘绣的当代发展:与红色文化相融合

湖南作为近代革命的发源地,蕴藏着众多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无数革命先辈生长、生活在湖湘这片土地上,萌发形成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带领人民勇敢进行革命斗争,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包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湖湘人民受这样一种强烈的红色文化的熏陶,有着仿佛与生俱来的革命情怀,湘绣大师们将红色故事、红色记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湘绣融合,促进湘绣以一种崭新面貌不断向前发展。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不仅在讲述民间故事、传承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传播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如湘绣大师廖家惠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绣制了《毛主席像》《党旗》《国旗》《国徽》等一系列红色题材湘绣作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中的众多刺绣作品向观众讲述着党的百年历程,展现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伟大信念。其中,湘绣作品有《中华强国梦》《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缅怀·铭记》《致敬最伟大的转折点·遵义》《寸土不让》等,这些湘绣作品都在讲述红色故事,但是在选题、材料、针法、绣法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展现着湘绣艺人的创造力以及湘绣艺人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红色主题湘绣展览、与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相结合等方式使湘绣传播得更加深广,实现了湘绣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四、结语

湘绣的艺术表现力在历代湘绣艺人的努力下不断加强,湘绣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与国家重视保护非遗密切相关。湘绣技艺与湘绣文化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制造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业及手工艺人都面临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冲击,缺少新一代年轻人的踊跃参与,湘绣产品的种类较少,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表现形式和题材样式偏向传统,缺少与时俱进的审美元素,不能满足现代大众的需求和审美,难以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方方面面制约了湘绣的进一步发展。湘绣作为一种中国民间工艺,最终还是离不开民艺的本质,应当回归民众生活,为民众所用。对于如何推进湘绣与时代审美融合、吸引人们的目光并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推动湘绣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当重视湘绣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湘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将湘绣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以让更多人了解、看到我国优秀的湘绣文化。

猜你喜欢
湘绣湖湘针法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