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析

2022-03-18 03:02何文文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资助困难

张 东, 何文文

(1.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可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这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还包括自尊、情感、能力等心理需求。资助工作中积极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积极心理学”1998年由马丁·塞里格曼首先提出,他倡导关注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将心理研究从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领域引向关注积极的情绪、人格品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促使人们科学地追求幸福生活。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2]。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健康;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构建美好的东西;不仅要疗愈,也要激发潜能,创造价值。积极心理学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资助工作的育人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资助工作问题分析

(一)资助认定过程未顾及学生自尊

我国高职院校资助的申请和认定过程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批形式,这让不少学生觉得资助工作程式化,缺乏人情味[3]。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往往特别强,不愿意将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公之于众。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希望受到资助的,但他们的资助申请多半出于被动,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提出的,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碍于面子不愿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要在班级或者更多人面前暴露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和一部分隐私,使得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时内心纠结。此外,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不少学生会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会发生转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二)对受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尊、自信水平普遍不高,势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压力。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压力已成为影响受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制约因素。

(三)资助工作未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校的资助方式以物质资助为主,虽然适当弥补了学生物质方面的缺失,但并未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个体成长。有研究者对4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访谈,76.7%的学生表示应该加强精神方面的教育,比如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4]。可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帮扶也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资助工作路径

(一)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在集体中,个体可以获得归属感,体会到爱与被爱。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关系的建立,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理好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让积极关系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有力资源。在积极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积极的组织系统,维系好和谐的家庭、温馨的宿舍、团结的班级、有爱的学院、不断进取的学校等,通过积极的组织影响个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感受到和谐与温暖、团结与进取,确保他们在经济缺乏的困境下,不再精神匮乏。因此,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满足被尊重的需要。

学校应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团,一方面在社团内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其融入集体。另一方面联系学院和企业单位,为他们创造兼职、社会实践和就创业机会,使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从而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增强改变命运的决心和信心。

学生最亲近的朋辈关系往往来源于宿舍,所以,要在宿舍中倡导和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此外,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仍是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联系,促进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关心和督促,努力在亲子之间建立正向交流的桥梁,对家庭中不利于困难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建立高效的家庭—学校沟通合作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时的经济资助并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的命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地域、家庭、经济及各种社会资源的局限,知识、能力、素质相对不高,个别学生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负性情感体验偏多、人际交往困难等情况,仅靠原有的修补性资助,只关注如何度过眼前的经济困境,治标不治本。资助强调的是提高贫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靠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解决经济贫困,即发展性资助[5]。

1.进行情感教育、挫折教育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根本。学校应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等方式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商教育,引导他们合理调节情绪,培养乐观的处事方式。并通过积分银行、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懂得感恩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感和回报社会的满足感。并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把贫穷转变为一种资源、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提升对逆境的应对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2.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条件与其他学生间的差距,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较低。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并发挥个体潜在的积极资源,用鼓励和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前行和奋斗的动力,通过树立合理目标,激发个体潜能,实现自我提升。

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有显著正相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有利于增强其抗挫能力和主观幸福感[6]。学校要将自我认知教育贯穿始终,采用心理健康讲座、主题宣传、榜样引领、个别座谈等多种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纳自己,既要认识经济困难的暂时性,也应认识个体努力的必要性,提高自信、自爱、自尊水平。此外,可以通过树立各种优秀的、有作为的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学生代表的典型形象,激励和引导受资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找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3.进行人格培育,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校可利用正规的心理测量问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进行测量和评定,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和优势,提高他们对自我的接纳度。通过思政课、征文演讲、橱窗宣传等渠道,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德育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确立自己的大学生活目标和未来奋斗方向,抵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经济上的相互攀比,鼓励同学间学习上、技能上的比拼和竞争,促进共同进步。

(三)建立完备心理档案

学校应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让具备一定心理专业素养的辅导员通过平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言行举止的观察了解,及早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干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畅通并丰富咨询渠道,使学生可以找到倾诉对象,有效排解不良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

面对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设计针对性的特殊心理团体辅导,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相互倾诉烦恼,从而通过团体的共鸣和资源倾向式的交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结语

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好奇心、思维力、真诚、热情、感受爱、爱与善良等11个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表明贫困生的积极品质发展不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相反他们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宽于待人[7]。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运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工作中,可以促进学生个人积极品质的发展,促进其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心理学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