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中的立意指导研究

2022-03-18 03:53俞王毛刘苏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俞王毛,刘苏梅

(1.南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2.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言语表达等多个环节。相应地,写作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在写作诸环节中,立意的地位至关重要。“意”指文章的主题思想,立意指的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2]关于立意,前人有许多经典论述,王夫之以下说法是其中代表:“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3]前人的论述对今天的写作教学极具启发性。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十分重视立意训练,在六册教材的三十六个写作专题中,“立意”一词出现的次数不下于三十次。这些写作教学专题有的聚焦立意,如九年级下册的“审题立意”;有的虽不是专谈立意,但多以立意作为前提和基础,如七年级上册的“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九年级上册的“观点要明确”,等等。立意指导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做到立意准确

准确是对立意的基本要求。如果立意不准,就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要做到立意准确,最重要的是在审题上下功夫,深入思考所给的作文题目或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探寻其中蕴含的深意,以领会命题的意图,确立文章的主题。

初中教材中的作文题主要有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种类型,前者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月亮》,后者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续写。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审题时,应教会他们抓住题目和标题中的关键词,反复推敲,理解题目要求,准确提炼文意。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月亮》一题,题目如下: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此题立意的要点在于“月亮”“吟咏”“遐想”这三个词,它们分别规定了写作对象、表达方式、运思方向。由这三个词可知,作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月亮进行描写,在写出月亮形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此题立意的难点在于托物言志;易错点则在于,学生可能写成一篇单纯的写景散文,或是写成关于“我”和月亮的故事的记叙文。在指导学生立意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理解“遐想”的含义,围绕“月亮”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确立文意,写出独特的感悟。在学生立意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谓学习支架,是帮助学习者达到更高层次水平的工具和策略。写作学习支架有多种,可以是例文、图表、头脑风暴等。此处可以利用例文支架,可选择第五单元课文《紫藤萝瀑布》,或李白诗歌《月下独酌》。《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热烈与美丽,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灿烂与永恒的感悟,《月下独酌》借月亮意象表达的孤独高洁、向往自由的情怀,这两个作品所写对象不同,在吟咏自然、充满遐想方面则极为相似,能够给《月亮》一题的立意带来启迪。

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材料作文的立意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加难以把握,因为材料的内容大多含混庞杂,材料的意义大多隐晦曲折,需要学生细加辨析。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续写题。该题给出某位同学不完整的诗作——《礼物》,要求学生在原有的两节半诗的基础上续写。这道作文题的难点在于,这两节半诗中蕴含了作者的立意,但并没有将主题直接表达出来,题目中也没有相关提示。学生需要揣摩其主题,并围绕此主题完成全诗的写作。在进行立意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两节半诗,提炼出原诗的主旨——亲人的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并以此作为续写部分的主题。

总之,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立意的最初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作文话题或材料的特征,结合学生审题时的难点,对写作教学专题中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审题,帮助学生准确立意。

二、指导学生深入开掘,做到立意深刻

鲁迅在回答青年作家关于小说创作的问题时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4]其中“开掘要深”指向立意的深刻性。“开掘要深”的建议不仅适用于小说创作,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更是一剂良方。初中生作文常常存在立意浮浅的问题。之所以立意浮浅,一方面是因为初中生人生阅历不够深,知识积淀不够厚,看问题趋于简单化,难以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初中生写作经验不足,缺乏立意技巧。初中生阅历和知识等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任务,此处不赘,下面主要讨论如何帮助学生做到立意深刻这一问题。

“立意深刻”是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深刻性”,同样可以利用例文支架。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思想内容十分深刻的课文,可以用作例文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立意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些课文,去发现立意深刻的窍门。例如,八年级上册课文《永久的生命》,从个人生命有限写起,最后表达的是“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的深刻哲理。这篇课文的深刻性与作者人生体验深切有关,也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关。文章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并置,将生命的柔弱与坚强并置,在对比中彰显生命存在的本质。八年级上册课文《白杨礼赞》也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文章之所以深刻,除了因为作者茅盾拥有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与深邃目光,还因为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白杨树象征“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九年级上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立论惊警,发人深省。其成功的原因离不开作者雨果的正义和良知,也得益于论证的严密。这些课文都是立意深刻的范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分析和学习例文,能够帮助学生触摸到立意深刻的门径。

当然,为了帮助学生做到立意深刻,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的作文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为例来阐明这个问题。笔者在N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学生中布置了这道作文题。我们将这个写作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未作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立意任务。此阶段学生所确立的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游戏有害论”,主张“远离电子游戏,保持学习进步”;一种是“辩证对待电子游戏论”,认为“电子游戏有利也有弊,青少年可以玩电子游戏,但不可沉迷于游戏”。以上两种立意中,第二种比第一种要深刻一些,不过,大部分学生的立意都是围绕着电子游戏本身,观点比较简单肤浅。在第二阶段,我们针对学生立意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层层追问,如“游戏的本质是什么?”“电子游戏的本质是什么?”“电子游戏和一般游戏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所谈的电子游戏的利与弊,是电子游戏本身就存在的,还是由电子游戏的消费方式决定的?”在学生文思阻滞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立论方式和论证方法。经过这样的点拨,大部分学生打开了思路,深化了看法,其立意也渐趋深刻。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做到立意新颖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5],黄庭坚这两句诗道出了立意新颖的重要性。教师在指导初中生立意时,除了要求立意准确、深刻,还应鼓励学生追求立意新颖,写出富有独创性的佳作。

要做到立意新颖,关键是要打破常规,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分析作文的题目和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源头活水,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练,积极探索创新立意的技巧。下面以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道作文题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道作文题的要求如下: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从立意准确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中心和材料,题意非常清晰,学生应该不难把握。但从立意新颖的角度看,这篇作文不容易写好。初中生此前看过或写过不少类似的作文,一不小心就会写得与人雷同,难出新意。笔者在N市第三中学调研发现,学生本次作文有两种典型形态,一种是在写作中堆砌“父母对我好”的相关事例:“我”病了,妈妈不辞辛劳地照顾“我”;“我”被同学“欺负”了,爸爸巧妙教育那些调皮的同学;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我们过得很快乐;最后以“我们是一家人,我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结束全文。另一种是集中记叙一件事:“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妈妈鼓励“我”好好学习,哥哥帮“我”查找资料,爸爸教“我”学习方法,最后以“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让我感到亲情的可贵”作结。这类老生常谈式的作文平淡乏味,难以打动人心。

家庭亲情是学生从小到大写得最多的作文题材,要写出新意确实不容易。为了纠正立意不新的弊病,教师在指导这篇作文的写作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同类题材的课文《散步》是如何打破常规的。《散步》的立意十分新颖独到,作者从散步这一生活小事出发,写出具特色的人生感悟:“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和儿子散步,我们的背上是整个世界。这样的立意不是停留在大家习见的一家人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礼让上,而是发人所未发,从一家人散步时遇到的冲突及对冲突的解决这一角度,写出对人生责任的思考。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普通事件蕴含的深意,提出对人生的新思考,这就是《散步》立意新颖的诀窍。在学生理解了《散步》的立意技巧后,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学习其技巧,回忆家庭生活中的场景和感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列举“我们是一家人”的立意角度,如相亲相爱、共同进步、互相尊重、和而不同等,分别从这些角度思考作文的主题并提炼文意,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为新颖的主题,写出独具特色的家庭样貌和人生感受。当代初中生富有个性,思维活跃,拥有创新潜质,通过巧妙运思,学生是能够将“我们是一家人”这类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的。事实上,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作文题都拥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能创新立意,写出独具特色的作文。

新颖的立意不仅能够赋予学生作文独特价值,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增进写作的兴趣,因而,教师应大力提倡和精心指导学生在立意方面的创新。当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立意新颖并不是刻意猎奇,卖弄花样,而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匠心独运,从而避免学生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文意的近情合理。

四、教会学生“画龙点睛”,做到立意显豁

一般而言,在实现了立意的准确、深刻、新颖之后,立意也就告一段落。不过,写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果不能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立意也就失去了依归。陆机《文赋》有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6]“意不称物”指的是立意之难,“文不逮意”则指达意之难。只有当篇章结构围绕“意”进行布置,文辞技巧根据“意”加以安排,使“文”为“意”服务,“文”与“意”相符,立意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为了帮助学生做到文意相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画龙点睛”的技巧。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或一针见血地抵达事物内核,这种点睛之笔通常被称为一篇文章的“文眼”。“文眼”多为议论性的句子,它可出现在标题上,也可出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莫怀戚《散步》的最后一句就是“文眼”:“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紧扣文题,意蕴深刻,为文章增添了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有了这个“文眼”,作者的“生命的感慨”[7]就显得非常鲜明,读者在阅读时,也容易找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的基点。杨绛《老王》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笔:“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态度和情感,使文章显得深刻厚重。有了这个“文眼”,《老王》就不止是记写小人物的悲欢、表现人道主义情怀的散文,更是表达知识分子自省精神的“忏悔录”。由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手法能够鲜明地体现作者的见识和学养,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增加文章的厚度,提升文章的品位,对于文意的凝聚和表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画龙点睛”手法,以此手法加工和固定立意成果,使文意变得显豁。以七年级下册作文题《乡情》为例,在学生做到立意准确、深刻、新颖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意凝练成含义隽永的语句,将立意的成果清晰地固定下来。如“家乡像图画一样美丽,像母亲一样温暖,我对她的感情,是朋友般的欣赏,和孩子般的依恋”,或“家乡,就是那个你无论走多远都想回去的地方,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柔的梦,也是每个人最坚实的依靠”。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这样的语句引导行文思路,决定材料取舍,聚拢作文主题。在作文大体上完成之后,再将这个主旨句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使其发挥点睛作用。

点睛之笔是对文意的概括,是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其他文字之外的点缀。为了让学生用好“画龙点睛”手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点睛”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展示立意的关键点,使文章“活”起来,使主题“升”上去;点睛之笔须言简意赅,感染力强;运用“画龙点睛”之法时,既需炼字炼句,使其含义深刻,又需顺势点化,使其含蓄婉转。

当然,文无定法,凝聚主题并非只有“画龙点睛”一种途径,我们教给学生“画龙点睛”手法,并不是要以之作为“规矩”来限制写作,而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写作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避免“文不逮意”的弊病。如果学生能够做到“文”“意”相符,就可以撤去这个支架,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表达文意。

五、结语

教师在指导初中生立意时,要落实统编本教材中的写作目标,开发教材中的写作内容,鼓励学生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深入开掘作文主题,跳出前人窠臼,并且以“画龙点睛”等手法将文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作文的立意就会准确、深刻、新颖、鲜明,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升。需要指出的是,立意不仅关乎技巧层面,更关乎思想层面,写作者的立场观点“决定着主题的提炼与开掘”,[8]写作者思想的高度决定着文意的高度。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在教给学生立意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深化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