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新路径
——农安县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与吉林省“三个课堂”应用试点区融合推进的思考实践

2022-03-18 04:28张永明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农安县信息化

张永明

农安县幅员辽阔,辖22 个乡镇,377 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教育大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328 所,中心学校82 所,村小246所,在校学生总人数7 万余人,教学班总数超过2000 个。面对教育体量庞大,乡村学校数量众多,城乡教育差异较大的客观实际,2020 年以来,农安县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路径,构建“25364”信息化运行模式,即“双核并行、五个项目、三类培训、六条路径、四项保障”,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打造双核运行体系,重构县域教育改革发展格局

农安县科学分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战略任务,根据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优势确定远景目标。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通知》 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 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实验区申报和“三个课堂”研究工作。农安县2020 年8 月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 年9 月,入选为吉林省“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试点区,成功拿到了迈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先进行列的关键先手棋。

农安县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指导边总结的原则,统筹推进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吉林省“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试点区(以下简称“两区”)项目建设,规划了以“两区”为双核心的教育信息化“1+3+27”发展版图。其中:“1”是指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3”是指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 “三个课堂”。“27”是全力实施打造“三通三平台三中心”、构建“三模式三体系三服务”、形成“三融合三覆盖三常态”27 个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重构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格局。

二、推进五个重点项目,加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

(一)推进信息装备项目建设。投资4113 万元,建设专递课堂73 个主讲教室、72 个听讲教室、10 个智慧课堂、39 个云阅卷系统。目前,145 个主听讲教室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10 个智慧课堂实验班常态化授课,云阅卷系统已经为学校质量评估提供精准服务。

(二)推进城域网项目建设。投资500 万元,与中国移动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全县教育系统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系统内部数据传输没有网速限制的绝对优势,为重构课程形态、建立学校创新实验中心提供必要保障。

(三)推进计算机、触控一体机采购项目建设。投资5613.72 万元,采购计算机7206 台、触控一体机1176 台,完成基层学校基础装备更新换代,为信息化研究的全面升级提供优质设备保障。

(四)推进英语听说考系统项目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设34 个英语听说考系统,实现所有初中学校中考听力系统全覆盖。

(五)推进“三通三平台三中心”项目建设。“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到100%。“三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高考智能操作平台,有效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服务效能。“三中心”,即在移动公司建成教育系统数据中心,在农安四中建成全县教育系统会议中心,在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教学质量监测和教研中心,实现全县大型教育活动在频次、容量、规模、形式和质量上的全面升级。

目前,农安县信息化建设布局总体框架搭建完毕,通过多方联动,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三个课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1]

三、开展三类分层培训,创新应用能力提升模式

(一)实施理论性培训。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计划与准备维度培训、组织与管理维度培训、评估与诊断维度培训、学习与发展维度培训”,构建“教育+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领导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为新技术融合应用做好准备。

(二)深化融合性培训。实施专任教师专业水平测试、县市级学科骨干教师遴选、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培训、优秀教导主任岗位拉练、青年教师岗位技能培训等活动,结合县级引领、校级传导,构建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模式,有效提升全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三)创新全员性培训。加强政企联合,与科大讯飞、希沃等公司实现战略合作,通过专递课堂开展全员培训,参培教师总数突破1.5 万人次,探索出教师全员培训的新路径。

实践证明,基于“三个课堂”整县推进教师培训是一种大规模低成本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中大有可为。[2]

四、深化六条推进路径,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

(一)坚持政策主导,强化实践应用新举措。将“两区”工作纳入农安县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列入农安教育“十四五”规划和教育局年度工作要点。从政策主导层面,构建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体系,涵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包含建设运维、开发应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三体系”。将各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列入年度重点评价指标,全程指导、监督学校信息化实施进程和推进效果,将教育发展的准星瞄到信息化工作上。

(二)坚持研训一体,探索教学研究新模式。成立农安县信息化研训一体中心,统筹开展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与研究实践,催生出多种新型教研模式。一是城乡备课一体化模式。利用农安四中搭建的网络课堂系统,集中开展全学科线上集体备课活动,共开展全学科集体备课6 次,参与教师2 万人次,备课效果大幅提升。二是构建教学视导常态化模式。开展“走进课堂行动”,对全县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指导学校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研究,帮助基层学校明晰信息化研究和发展方向。三是构建课堂教与学模式。以小学“问题—研修”、初中“学思课堂”为主导方向,引领各学科教学模式优化。目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五环阅读”、小学语文“大阅读”、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综合学科“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提升模式”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显著,特别是小学语文“大阅读”模式得到省市高度认可。四是构建团队教研练赛评模式。一年来,共组织团队赛课48 场,参与团队72个,参赛教师328 人,辐射所有学校所有学科。五是构建课题研究一线式模式。参研廊坊市国家级科研课题“区块链+教育融合创新应用研究”,主导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规划课题“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实践研究”“融合信息资源建构管教研培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实践研究”和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依托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研究”,同时申报市级课题12 个,县级课题72 个,校本小课题360 个,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为同一主线的多角度多元化课题研究新局面。

(三)坚持片区联动,开创集优发展新高地。将全县82 所城乡中心学校划分成10 个大学区,信息化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三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一年来,大学区开展大型会课、“会诊”、反思、论坛交流活动20 次,评选信息技术优质探索课150 节、引路课100 节、示范课80 节,破解学区内信息技术应用遇到的校本问题,共享信息化集优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

(四)坚持校企联合,开启智慧教育新引擎。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为全县145 所学校配备“畅言智慧课堂”智能备授课系统,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三覆盖”目标。700 余名教师踊跃参与全县“畅言智慧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以智慧课堂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以10 个智慧班级所在学校为智慧教学基地试点校,组织所在片区成立智慧教学研究中心和专题攻关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立体交流互动,探索翻转课堂、自主测练、因材施教等新型教学模式,为大面积智慧班级建设探索有效路径。

(五)坚持“专递课堂”,打开乡村教学新大门。紧紧围绕“三个课堂”开展应用实践探索,逐渐生成了线上线下教学交替同步成为常态、学习效果实时评价成为常态、强弱帮扶互助成为常态“三常态”。特别开展以乡镇中心校主讲教室为核心,开展面对薄弱村小的“专递课堂”行动,以合隆镇迎新小学、青山乡青山口小学、万金塔乡苇子沟小学等20 所基地校开展村小“专递课堂”示范推广行动,村小师生与中心校同上一节课,同享优质教学资源,“专递课堂”成为农安乡镇中心校连接村小一体化发展的新常态。

(六)坚持智能管理,描绘五育并举新画像。提出了数字画像构建框架,充分挖掘学生多来源、多维度、多模态成长数据,开展标签分析,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以及群体画像,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各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深入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理念的校本化落实。[3]一是通过云阅卷系统对学生学习质量精准画像,利用覆盖全县39所学校的云阅卷系统,开展小初高质量监测工作,通过智能阅卷系统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功能,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利用智慧班牌管评系统推行智能教学管理和五育评价,以高家店镇中心小学为实验基地,通过智慧班牌与班级白板实现对接,班级小组、任课教师、德育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通过平台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并生成每名学生的素质教育报告,大大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全面铺开。

五、落实四个保障机制,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引擎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农安县“两区”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发改、人社、编办和工信等涉教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两区”工作。教育部门负责研制工作方案,制定建设标准,推进项目建设,组织人员培训;财政部门负责及时拨付建设资金;发改部门负责推进项目招标采购,保障项目及时落地;人社和编办负责根据建设需求及时补充信息化专任教师;工信部门负责协调网络运营商,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保障低成本高效运营。

(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纳入全县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落实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1.3亿元,用于“两区”前期建设,着力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优惠政策,在网络接入、日常运营等方面给予资费优惠。

(三)优化运行保障机制。实行分口负责制和任务台账制,定期召开总结推进会。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由教育局装备处负责;网络宽带、软件开发由教育局信息中心负责;教学指导由教育局义务教育科负责;科研、教研、培训、平台管理、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

(四)强化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等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以培训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牵引,以信息化支撑环境为载体,以评比为抓手,推进校级领导信息化领导力、中层干部信息化执行力、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力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一年来,借助“两区”发展的有利契机,遵循“25364”信息化推进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农安教育变革,实现了硬件、网络、资源三覆盖,研究、应用、融合三提升,农村、乡镇、县域三同步,机制、管理、育人三提高的良好态势,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教育信息化全力助推农安乡村教育振兴。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农安县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行虽微小 爱心乃大:农安县关工委主任王满昌关心下一代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