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评价性构式“X就X在Y”

2022-03-18 07:02张利红杨树树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评价性主观性构式

张利红 杨树树

(1.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构式“X就X在Y”是指“怪就怪在不努力”“输就输在太大意”等这一类常见于现代汉语口语或文学作品对话体中的语言现象。关于这一构式,学界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了新的认识。胡习之[1](P146-153)将该构式与相似构式“X就X”从语法、语义、逻辑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说明;宛新政[2](P28-35)最具创造性的认识是从构式的语义角度出发,提出“行域”“知域”和“言域”的概念,并分别对应不同构式义下的语法化等级;陈颖[3](P12-16)指出该构式是主观性极强的双强调性构式;陈昌来、朱皋[4](P51-61)走出句法、语义静态的研究视角,从动态视角进一步认识了该构式,重点对构式“X就X在Y”的评价义及评价义由来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该文启发性很强,引起了笔者对该构式的重新思考。本文首要任务是从构式义和构式形式两方面对形如构式“X就X在Y”的对象进行限定,说明并非所有的“X就X在Y”均可看作评价性构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构式体现的经济原则与交互主观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对该构式的实际应用性进行了讨论,下面将具体说明。

一、评价性构式“X就X在Y”的限定

(一)构式义再分析。通过观察语料发现,并非所有“X就X在Y”都表示评价义。

(1)大伙不好意思的搭拉下脑袋,说:“可不是,错就错在这上面啦!”(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2)我这人吃亏就吃亏在太善良,干了缺德事就睡不好觉,老在梦里哭醒,怕遭报应,下地狱。(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3)烈性子的人叫:“往哪儿撤呢?死就死在这,活就活在这,我不走了!”(杨朔《三千里江山》)

宛新政[2](P30-31)、蒋遐[5](P112+142)均指出构式“X就X在Y”有三种构式义。一是用来限定范围,表示“X仅仅在Y这一方面上”,如例(1)可理解为“错仅仅是在这上面”;二是用来说明原因,表示“出现某种状况X,原因是Y”,可变换为“之所以X,是因为Y”,如例(2)可理解为“之所以吃亏,是因为太善良”;三是表示条件性假设,意为“一旦X,就X在Y上”,可转换为“只要X,就X在Y”,如例(3)可理解为“只要死就死在这”。

构式“X就X在Y”存在多种构式义,本文从真实情况还是虚拟事件这一视角出发,认为上述提到的第一种与第二种构式义存在相通之处,可以概括为一种构式义,都可以用来限定原因范围,表示真实存在某种情况X,并针对X进行分析与评价,意为“X仅仅是因为Y这个原因”,表示该构式义的才是本文研究的评价性构式“X就X在Y”,例(1)和例(2)均可看作是带有评价义的因果复句的紧缩句。第三种构式义表示的是一种虚拟假设的情况,是对未成事实的设想,因而也就无法对其进行评价,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评价性构式。

(二)构式变形及其相似构式。构式“X就X在Y”会有一些相似的变形构式,这里把第一个“X”记为“X1”,第二个“X”记为“X2”以示区别。

(4)吃亏就吃在文化程度不高,道理都是人家给讲的,……(宋定《关连长》)

(5)气就气他的所作所为。

(6)我们喜欢她就喜欢在她对大家一视同仁,不摆大小姐的脾气上。

例(4)是变项“X2”部分省略,可补充为“吃亏就吃亏在文化程度不高……”此类句子X2可以省略的多为离合词中的宾语或单音节结果义动词后的宾语,如“吃亏”“倒霉”等这类离合词与“赚(钱)”“犯(疑)”等这一类可带宾语的单音节结果义动词。从构成上看,这类词或词组内部组合不够紧密,可以中间加入其它成分,使得进入构式时可以省略其后的宾语;从韵律上看,省略后的单音节词语与其后紧接的常项“在”重新构成双音节格式,读起来比由完整成分构成的三音节更具有韵律性。例(5)是省略了常项“在”,可补全为“气就气在他的所作所为”。然而,并非所有缺少常项“在”的都可以补全后成为该评价性构式,如“吃就吃大米”“读就读名校”等属于“X就X”类构式,“大米”“名校”是动词补充出来的宾语。例(6)常规格式是“喜欢就喜欢在她对大家一视同仁”,变项“X1”多了宾语“她”,“X1”可增加的成分多是“喜欢”“羡慕”“恨”等心理动词后的宾语。

二、评价性构式“X就X在Y”与经济原则和交互主观性

(一)构式体现的语言经济原则。史维国[6]认为语言经济原则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和“听话人经济原则”,以说话人为主视角的经济原则是为了简化使用,以听话人为主视角的经济原则是为了避免歧义。陈昌来、朱皋[4](P58)认为构式“X就X在Y”使用时体现的经济原则是以说话人视角为主,“X就X在Y”构式追求的是语言的简约化,对此,本文有不同的认识。

(7)同伴们的想法并不错,是宗松生错了,错就错在他的心事异乎寻常,别人猜不到。(高晓声《山中》)

(8)这条标语写得好,好就好在它用了一个“等”字,把“易燃 品”、“爆炸品”和“危险品”等概念的关系弄清楚了。(孙煌《这条标语写得好》)

(9)那次生意输就输在了小王那张破嘴上。

构式前件“X就X”中的第一个“X”是对话双方已知的旧信息,用“X1”表示。“X1”或者是在对话原文中出现过,如例(7),或者是已经出现了对“X1”进行陈述的情形或时代背景等,如例(8)例(9),就是说“X1”是默认为对话双方已知的背景预设信息。

“X就X”中第二个“X”记为“X2”,研究发现“X2”与构式后件“在Y”联系更加紧密,为此,会出现“X,就X在Y”的变形构式,如:

(10)玫瑰店的菜不香,就不香在这麻油上。(铁凝《小黄米的故事》)

例(10)“X1”(菜不香)后有一个语音停顿,并且“X2”(不香)与“在Y”(在这麻油上)组合使用。其出现原因,一方面是为把“X1”作为已知信息,当作话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X2”与构式后件“在Y”联系更加紧密,可以共同作为新信息。构式前件“X就X”是基于说话人视角,首先由“X1”复说已知信息,再由“X2”作为引出下文的枢纽。“X”成分构成多比较简单,用为数不多的词语概括丰富的已知背景信息并引起下文,正符合了说话人经济原则,以简化为目的。另外,前文提到“X1”或“X2”在构式中的省略用法,也体现了构式前件“X就X”立足于说话人经济原则。

构式后件“在Y”中“Y”的成分比较复杂,名词、动词、指示代词、词组、小句等都可以进入该构式充当“Y”,其中又以小句最为常见。

(11)他们大都是些个小知识分子,有头脑,会钻空子:一不到外边去搞娘儿们,二不申请讨老婆,却在内部偷着谈恋爱,私订终身。难就难在这儿。(赵大年《“二七八团”》)

(12)可见事情怪就怪在他居然也染上了官瘾,而且对这个微不足道的官也馋出了牙齿血。(吴扬《梁吕怪杰》)

(13)卢小波说他的运气差就差在那天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联防队员心里有气,而且这口气一直憋到卢小波进门时尚未释放出去,这致使卢小波进门时还没看清人便挨了拳脚。(方方《一波三折》)

“Y”总是通过尽可能清晰的描述对“X”进行评价性说明。由此看来,变项“Y”是立足于以反歧义为目的的听话人视角使用的,符合听话人经济原则。

(二)构式体现的交互主观性。主观性主要体现的是“自我”,以自己单方面为视角进行叙述,比如使用中常见的第一人称“我”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是对话中基于双方视角进行的。只要对话主体包括除“我”之外的人就可以认定为对话包含了交互双方,继而通过交互关系增强在对话中的可信度。构式“X就X在Y”为了增强可信度,还会引入对话双方外的第三方,利用通常位于构式前的特殊语句作为自己所说话语真实可信的依据。

(14)关八爷闲闲的品着茶说:“我不懂,一个姑娘叫形容成这样,不是西施就是王嫱,怎么花名这等俗法,偏叫小馄饨呢?”“嘿,您有所不知,她这人,妙就妙在这个花名儿上。”(司马中原《狂风沙》)

上例是陈昌来、朱皋[4](P59)所举用例,其中的“您有所不知”就表达了除了听话人“您”以外还有许多人知道这件事的内层含义。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评价性构式“X就X在Y”表达的是由交互主观性带来的以肯定形式为依托,通过“在Y”的原因限定,表达说话人否定的情感,构式中隐含否定性的情感态度。该构式是从潜在的众多原因中选出“Y”并加以限制,这一含义可以表述为“虽然认同X,但是X的原因要限定在Y这一点上”。准确地说,该构式体现的是交互主观否定,可以发现,“X”为形容词时暗含的否定情感更为明显。总而言之,“在Y”是形式上通过明确原因对“X”进行肯定,但在情感上对“X”进行否定。

三、评价性构式“X就X在Y”形成条件及语义特征

(一)构式的形成条件。从整体看,构式“X就X在Y”使用时均是出现在双方已知的言谈背景下或者前一话轮之后。比如出现在对话双方的第二个人所说的话语中,或者用于解释已经出现了某种结果的原因,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在双方对话的开头或是叙述的开篇。若原因在上文曾出现过,变项“Y”还能用指示代词“这”等来指代,构式可表述为“X就X在这”,使用上仍然成立,表明构式不仅“X”要依靠语境,“Y”有时也要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依托下才能存在。

构式“X就X在Y”的强调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刘鹏[7](P109-111+149)、陈颖[3](P12-16)等学者都曾提到双强调构式的说法,陈昌来、朱皋[4](P51-61)对此并不认同。虽然构式“X就X在Y”中出现的两个“X”不能等同看待,但是变项“X”通过形式上的重复确实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只是“X”的强调作用要弱于构式整体想要凸出的焦点“Y”的强调作用。“X”重复起到的强调作用,可以通过省略一个“X”进行对比。例(15)中若省略一个变项“X”,即“我做文章难(就)在我脑子里是空的”,那么“难”的程度明显是要弱于原句中“难就难”字两次出现的情况。

(15)秀才答道,你生孩子容易是因为你肚子里有东西,我做文章难就难在我脑子里是空的。(张贤亮《习惯死亡》)

(二)构式语义非自足性。构式“X就X在Y”出现的语言环境可以说明构式具有很强的语篇连接功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该构式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第一个变项“X”需要与上文进行语篇衔接,其原因在于该构式语义不自足。

(16)去年那件事情毁就毁在他们“自作聪明”上!

(17)那次比赛成功就成功在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上面,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18)上次那单生意赚钱就赚在我们及时把握住了时机,所以说机会对于大家来说很重要。

(19)老百姓说,全村穷就穷在这干石山上。(《人民日报》2002-3-1)

上述诸例构式皆依存已知的背景事件“去年那件事”“那次比赛”“上次那单生意”以及已知的背景信息“全村穷”,即构式中的第一个构成成分“X”需要借助前文语境补全语义。由于构式“X就X在Y”具有所述语义不自足的特点,因此若有明显的补足句一般出现在构式之前,如前文的例(7)例(8)均在构式之前明确提出了构式中的“X”,帮助补足构式的语义。

猜你喜欢
评价性主观性构式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