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的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研究

2022-03-18 07:02信玉峰张守用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李 晶 信玉峰 张守用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及社会形态受到的冲击已经促使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保护机构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响应。作为“互联网+”语境下的当代服饰研究工作者,分析其问题所在并以创新式的思维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畲族因其与汉族混居交流较多,其服饰文化过早进入了现代文明进程而被迫日益销声匿迹。如何在畲族服饰文化常态化保护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真正的文化激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文化艺术外,畲族的风俗节日也有强烈的地域情怀与代表性。但畲族文化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当地文化传承力度薄弱,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新的考验。[1](P106)

一、畲族传统服饰传承现状

目前,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保护主要依靠国家政策鼓励与高校学术研究两条主要路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收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文化馆传承人制度保障了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免于失传。高校学术研究一方面将畲族传统服饰研究更加系统化、学术化,另一方面借助当代设计思维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和商业中,助推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畲族传统服饰传承相关国家政策。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以来,集中分布于浙江和福建的代表性畲族文化遗产便陆续申报。福建省罗源县于2008年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霍口畲族女性服饰首次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收录内容包括畲族“凤凰装”、畲族女性首饰与发饰、霍口畲族女性服饰。2014年,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婚俗(畲族婚俗)”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这两个典型畲族聚居地有关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项目给予鼓励扶持政策,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对同一民族不同支系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视和对文化细节的全面保护。

2.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于2017年3月正式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支持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培养传统工艺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畲族传统服饰传承相关高校研究。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高校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现存畲族传统服装以文物学的角度对制衣技法、与史料的联系与对应进行研究,侧重于畲族传统服装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另一种是对畲族传统服装的美学体系、畲族人民审美心理和文化进行研究,侧重于其艺术价值。

二、畲族传统服饰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一)原材料缺失与机器替代手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原本主要以手工方式生产的畲族传统服饰在原材料、技艺传承等环节上遇到了各种挑战。传统面料是由蓝靛草染制而成,而现代因需要提高效率、便于控制产品品质等原因更倾向于选择化学染料染制的布料。畲族传统审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现象对于从服饰文化建立民族认同感也较为不利。

(二)民俗活动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畲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色便是民俗仪式服装。在婚丧嫁娶、祭祖、节庆等重大的民俗场合,畲族都有特定的服饰穿着文化。相传“凤凰装”是高辛帝送给三公主的护身物,畲族女子不仅在出嫁时,更在重大节日或有贵客到访时穿着。“三月三”是畲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畲族男女老少均在“三月三”穿上民族盛装。然而,除“三月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其他畲族传统民俗活动的数量却在锐减,畲族传统服装能够穿着的场合也十分有限。

三、畲族传统服饰传承在现代生活中的契合度

(一)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实用性。畲族服饰的刺绣针法多种多样,包含锁针绣、平针绣、打籽绣等多种绣法,色彩对比强烈、针法变化精巧。畲族刺绣工艺也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文化属性,解放前畲族具有“男绣女不绣”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女性刺绣的技艺由于缺乏传承的条件而没有得到广泛流传。[2](P449)由于其配色大胆、寓意吉祥,畲族刺绣适宜运用于当代设计中,与当下强调个性的时代精神较为吻合。畲族织带相较当代服饰的装饰手法来说更具立体感和色彩感,用于服饰点缀也同样适合。

(二)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人文性。畲族传统服饰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畲族文化的连结更为深厚。畲族传统常服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畲族盛装与“畲族三月三”、婚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整体性,与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继承应当是活态的、整体性的,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保护并助力畲族传统服饰文化。[3](P37)大众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认识和接受也往往伴随着对畲族文化、传说、民俗等的整体认知。同时,这种与物质性连结紧密的特质也决定了其较易融入到现代日常生活中去。

(三)畲族传统服饰婚俗文化的独特性。畲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凤凰装”具有强烈的图腾崇拜因素,成为畲族女装的典型形制。畲族妇女婚配出嫁时都会由族里的制衣师傅制作一套完整的“凤凰装”嫁衣,可见在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婚俗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畲族婚俗文化体现了畲族独有的文化体系和积极创造生活美学的人文情感,与当下大众的精神需求有诸多契合之处。[3](P37)

四、畲族传统服饰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创新式传承

在畲族传统服饰保护传承体制已初步形成,但在还不完备的情况下,较容易只注重保护部分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从而造成景观式的宣传,以及对于畲族文化理解的扁平化。在“互联网+”语境下,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应该防止单纯文化碎片的保护,而应该注重整体性,形成创新式的新模式,借助互联网本身渗透力强、传播范围广、呈现媒介丰富等特点,多维度、浸入式地发掘畲族传统服饰的内涵以及拓展其外延。[1](P106)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深度内部挖掘。

1.开发高生活关联度畲族传统服饰文创产品。以浙江景宁、福建部分地区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创产品开发为例,其呈现形式大部分都仅限于将畲族传统服饰的部分元素简单地移植到当代服饰中。在“互联网+”语境下进行创新型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开发,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生活关联性高的文创产品,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真正从细处与受众产生生活互动感。同类型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故宫系列文创产品,聚焦在当代年轻人中较为流行的小众文化,最易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和宣传。畲族传统服饰中也具有独特的色彩美学以及独树一帜的编织手工艺,在生活黏度较高的文创产品中同样可以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畲族手工织带可以运用在手制包袋的设计开发中,这种民族化的元素作为配饰更容易融入潮流造型中。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语境下畲族传统服饰文创首当其冲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寻找恰当的网络KOL(Key Opinion Leader)并进行推广也是使产品更具潮流感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并能够让大众消解少数民族文化与自己生活的疏离感,让受众在接受文创产品的同时更易接受畲族传统服饰文化。

2.开发新型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体验。“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传播模式的重要不同即传播的终端更加个人化、体验化。依托手机app的广泛普及和强大的开发平台,服饰穿搭和制作的线上体验不再是难题。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推广非常重要的一环便是给受众形成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在手工艺传承展示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有推广传统建筑文化的“榫卯”app,将传统的榫卯结构通过3D动画的形式展示,可以通过UI手势拆解和拼合,使初学者直观地感受到榫卯的具体结构。畲族传统服饰中的织造彩带和银饰配件的制作也可循其路径,将3D技术和UI体验相结合,模拟彩带织造的全过程,从最基本的配线、编织等过程直观地让用户参与模拟操作,以app的形式进入终端。

VR(Visual Reality)技术让许多需要亲身实地体验的活动得以在虚拟方式中模拟。在某些线下场馆或是文化博览会也可将VR技术引入畲族传统服饰,结合畲族最具民族风情和代表性的盛装——“凤凰装”,以婚俗文化为切入点,策划相关主题展览,再激起观看者对于畲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从体感到文化的逐层认知和认同。

(二)“互联网+”语境下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外延拓展方式。

1.以民族志电影为渠道拓展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不断扶持,在电影、影像这一大众传媒的重要领域,少数民族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或是反映当代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或是为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留存影像资料,引起了大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影坛产出了部分少数民族的佳片,其中有华语片主流导演作为第三方观察创作的作品,也有少数民族导演以本民族文化视角创作的优秀电影,如《冈仁波齐》《阿拉姜色》《静静地嘛呢石》等[4](P33)与此同时,近年来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独立影人都产出了许多优质的纪录片记录濒临消失的文化和手艺。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也需要有相应的影像艺术创作记录留存这门手艺。

2.拓展新的消费人群。在发展现有畲族旅游文化的同时,拓展新的消费人群是一个重要的扩大影响力的途经。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时代逐渐向分众时代过渡,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也逐渐形成一群小众文化爱好者。聚拢小众文化爱好者,定制深度旅游方案,同时可以鼓励这一部分爱好者创作时下最流行的短视频,为其带来更高网络关注度。

结语

畲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在当代“互联网+”语境下融入当代服饰产业、旅游产品设计及传媒产业,将能够极大地促进非遗传承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进行生产式保护,避免碎片化、景观化的文化传承,形成真正的“活态保护”。[5](P50)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动物“闯”入服饰界
永安“三月三”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畲族三月三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畲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