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运行机制

2022-03-18 09:07谭建平冯婷杰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想信念育人

谭建平, 冯婷杰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理想,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与期待,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未来可能实现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念,是指个体对某事物坚定不移的看法和想法,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信念是对真理坚信与价值认同基础上超越现实、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1]。理想信念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是价值观的深层内容,是个体追求人生目标的内在机制;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之“钙”,“钙”是人体骨骼成长的关键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换言之,理想信念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长的重要因素。理想信念教育实际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关乎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解答。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哪个特定时代的特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必须坚持落实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3]。理想信念教育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枢纽。基于“三全育人”科学理念,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出发,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切实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时效性。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以“人”为本,拓宽理想信念教育之维度

全员育人,要求各大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相关人员具备育人意识,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师、辅导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后勤工作者等人员的分内之事;全员,在一定基础上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主体,扩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围,突破了以往只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要授教者的限制,同时对育人队伍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全员”理念的提出,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了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能动性,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等等,都能够加入育人队伍中来,形成庞大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理想信念教育是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维持个体正确观念相结合,强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一般的育人任务转化为明确的育人目标,并使这一特殊的教育工作得到升华。理论知识传授往往比个体形成正确观念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赋予各科教师以及学校工作人员,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得到浸润。教育工作者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积极互动、不可分割的。全员参与,这不仅拓宽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维度,而且为育人过程提供了多元主体。

(二) 以“时”为基,营造理想信念教育之氛围

全过程育人,要求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落实到大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以“时”为基。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所需的时间跨度大。在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只依靠高校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同辈群体等在其毕业之后提供相应的教育。全过程育人突出对时间范围的锁定[4]。全过程育人的关键在于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兼顾校内校外,有效衔接在校与入职。这是对当前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高校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和相对主导性,其主要任务就是做好思想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理想信念的树立主要依靠学生主体的内化,进而通过行为外显,推动人生目标的达成;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规定,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并且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重视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并坚持的理想信念能否在他们毕业、入职后仍然产生效用,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工作单位等做好协同工作,为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同向同行,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贯穿人的一生。

(三) 以“空”为重,整合理想信念教育之资源

全方位育人,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范围的全覆盖,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以“空”为重。理想信念教育包含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教育不足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动态等。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育人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了更大范围的要求和更加多元化的期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就是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全方位育人追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空间全面展开,不能够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文化、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升华需要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来助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事半功倍。高校中各个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与义务,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系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各教育工作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优势特点,产生“1+1>2”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这一重任更多地落在学校的肩上,学校又把任务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肩上,育人主体比较单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心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5]。全方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各大高校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当前“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剖析

(一) “全员”:育人主体分散缺失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落实,部分学校并未将这一教育任务分散给其他教育工作者,未能做到学校师资人员的有机整合和运用。理想信念教育主体不仅仅是思想理论政治教师,各科教师、辅导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家庭成员、社会等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一部分教师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由他们负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他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等都有自己相应的工作范围和任务,不同的学科教师以及学校人员的工作应与理想信念教育分开来做,人人各司其职。家庭成员也是教育主体,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方面发展的教育,以此推卸自身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榜样作用和社会中的一些教育资源被忽视。人人都是理想信念教育主体,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社会和学生个体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参与,人人履行职责,形成庞大育人队伍的目标还在奋斗进程当中,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不应置身事外。如果教育主体依旧单一,教学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协调好职责义务,大学生主体的科学观念则难以树立和维持,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将很难经得起社会的考验,育人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 “全过程”:育人过程间断中止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考虑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等,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发展、终身发展的全过程,高校不是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立运行的。目前,理想信念教育多集中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假期以及毕业入职后的教育工作出现缺席情况,整个教育过程存在间断不连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造成了不良影响。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覆盖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兼顾校外,不仅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应把其他学科的纳入其中,不仅要在线下开展活动,也应注重线上互动。个体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高校需要基于这一特征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始终,并且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不同学习主题采取符合其个人特点的教育。全过程强调育人环节的紧密连接,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理论课堂出现了碎片化趋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涌流中,观念的多元化无疑会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的高效衔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三) “全方位”:育人场所存在盲点

在整个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当中,学校育人是一个子系统,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指处于变化、联系、交往、互动中的各要素的总体,它的价值应大于单一个体的总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6]。整体效果若想大于部分之和,就需要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调动各方面、各场域的育人资源。现阶段,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家庭、社会这两大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单单依靠学校这一力量远远不够;随着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理想信念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与创新,线上教育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政治方向,使理想信念教育浸润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场域,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再者,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精神动态和思想状态。教育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虽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教育空间的单一化问题相对严重。在实际教学中,授教主体过于注重学生卷面分数,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学生考评过多重视量性评价,质性评价方面有待提升,评价标准也应更加多元化。全方位育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多元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关网站建立等有助于打破学校教育的限制,但现阶段,利用多元环境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当中各个空间场所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才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保障。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 唤醒教育主体正确认知,全员参与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指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家庭成员,社会和学生个人,他们共同构成理想信念的设计者、制定者和实施者。唤醒教育主体的正确认知,以“人”为本,提高其自觉主动性,有助于推动全员参与。就思想政治教师来谈,通过开展主题培训、线上学习和同行互助等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与此同时,要不断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对民族的担当,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7],加强传统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作用,创新培育功能;就其他专业课教师来说,应该自觉主动地探索、挖掘、整理专业知识当中的理想信念元素,明确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做好学科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汲取科学理想信念知识、发展科学思维方式,使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整节课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8]。学校应该加强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加大教育研究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维度。此外,家庭成员以及社会也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家庭会议、亲自谈话、社会实践活动等自由轻松的方式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将内化的观念外显于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交流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互相肯定或反驳对方的观念看法,更有助于学生审慎反思。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为大学生树立并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合力共为。

(二) 推动教育过程有效衔接,全程贯穿

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指的是教育时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与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建立长效培育机制,使教育工作开展更为畅通、条块连接更加紧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各个环节的联结与协同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理想信念教育多集中在校内环节,学校可以为大学生设计个人成长档案袋,使其通过参加校内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实践活动、线下线上互动等方式,根据自身的表现自主打分,教师应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主线,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全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创办理想信念教育网站,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主渠道,在寒暑假期间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要把互联网利用起来,设计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他们对热点问题进行剖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交流,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网络平台的监管机制要不断完善,监管人员应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理想信念是个体付出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理想信念,个体才能够在学习工作中朝目标努力,实际行动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坚持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来就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情,思想困惑、认知模糊等问题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常态,教育工作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入手,鼓励、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胡锦涛把理想信念看作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总闸门”和“总开关”,他认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9]。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校内校外的培育,而且还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延伸教育时长,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切实提升教育的科学导向性。

(三) 完善教育机制保障体系,全方位协同

理想信念教育的方位指的是教育空间、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场所要求丰富多元,保障体系意指教育设计与规划。全方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工作单位、互联网等多个维度出发,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在高校建设中,各个学院要与学校做好协调工作,学院要积极配合学校,在学校的领导下与其他学院做好沟通,组织各方工作,学校要发挥统筹作用,整合校内校外有利资源,做好规划、管理、监督工作,为学生打造个性差异教育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经费投资建设,后勤工作要落实到位,适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教育方式与手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理想信念学习平台,极大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线上学习更加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互动、提出学习相关问题、发起群体讨论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讨论,并且要确保学生学习内容、主题讨论紧扣政治精神方向,避免不良思想的产生和不良言论的出现,发挥微博、微信等快捷高效的传播平台的作用,打造理想信念教育新高地[10]。各个场所应该发挥不同的优势,形成理想信念育人合力,用新奇独到的教育方式,使每个空间场所活起来发挥空间中每个子要素的教育功能,切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科学思维,树立自己的理性信念并坚持。总之,从校内到校外、课堂到实践、线上到线下,要开展独具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尽可能运用多元空间、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的学习资源,牵引教育机制内在动能,取得最好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理想信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