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以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

2022-03-18 09:46肖云刚杨尔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班级

■肖云刚,杨尔飞

(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新理念,旨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德育、智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文化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不断得到深化和落实。

一、文化育人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2019年,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合肥师范学院教学与统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基于此,我院结合数学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富有数学专业特色的“3.1415”文化育人模式,形成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对落实教育方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育人是坚持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阐释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与内涵。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1],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二)文化育人是创新工作载体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创新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中发挥作用。为了让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三)文化育人是破解育人难题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诸如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2],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模式的长效机制,培育具有正能量的大学精神,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

二、基于数学专业特点的“3.1415”文化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3.1415”文化育人模式旨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园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打造院训教育、课前十分钟、特色主题教育等15项特色活动,形成“三全育人、落实一点、一条主线、四位一体、十五项举措”的文化育人新模式,简称“3.1415”文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十五项育人举措具体如下。

(一)特色院训教化师生

新生在入学教育阶段就会接受校史校情、校训校风的学习,校训“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等陶行知先生的光辉思想孕育着一代代学院学子。我院的院训是“厚德树人,求真创新”,“厚德”取自传统文化,“树人”体现当代教育和成才目标,“求真创新”体现学校整体的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院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槐花正香》提升学子人文素养

2017年,学校批准我院创办《槐花正香》内部刊物,汇编成册的《槐花正香》以彰显学科特色、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优良校风为宗旨,记载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学生工作的发展轨迹,为理科生居多的学子增添了人文素养的滋润。

(三)特色主题教育

我院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已经积极开展了诸如雷锋日活动、地球日熄灯计划、“五四”主题团日活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七一”纪念建党党员活动、毕业感恩教育活动、新生家长见面会、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等活动。

(四)主题班会“三化”建设

定期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进主题班会的研讨活动,着力打造主题班会课程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三化”建设,学院26个主题班会已经进入课程标准建设阶段。

(五)优秀“数统人”选树

注重选树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生典型,近5年来,我院涌现出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朱金凤,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共青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真情实感志愿者”、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苏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倩倩等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六)“小数点”志愿服务团建设

我院小数点志愿服务团已经成立六年,与合肥南站、社区、省立儿童医院、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服务团与合肥南站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迄今为止,“小数点”志愿服务团已经在合肥南站累计服务30000余小时,2018年8月3日,合肥晚报更是以整版头条报道了该事迹。在近年合肥开展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和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小数点”志愿服务团更是向全世界彰显了热情友好的靓丽形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小数点”志愿服务团连续3年抽调优秀志愿者参加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

(七)数学文化节“展现数学之美,尽显理性魅力”

数学文化节是我院服务师生专业发展、凝聚学院专业文化、打造特色育人模式、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创举,是学院践行学校“十三五”规划,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在发扬数学精神、承担专业使命的同时,更是弘扬了数学文化魅力,展示数学之美。

(八)“课前十分钟,行知小讲堂”

“课前十分钟”是学院学风建设的有益尝试,富有针对性地改善了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文化保障不足、管理合力缺乏和活动引力不够等问题。科学系统的活动模式和理论支撑均确保了“课前十分钟、行知小讲堂”作为学风建设有效载体的价值和成效。

(九)新生班级文化大赛

新生班级文化大赛是学院新生文化月的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使学生尽快感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院创建优良学风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十)班级建设考核评比

班级建设考核评比是以阶段考核、估量结合和多元激励等机制作为保障的考评体系和过程。班级建设考核评比立足于班风促学风、软文化育人的思想,重点树立“建卓越班级,树优良学风,育优秀人才”的核心理念,以新形势下班级建设问题为导向,以辅导员为智力专家,打造班级的个性与生命,重塑班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地位。

(十一)重抓党建品牌

“支部结对”和“班导师制”是学院党建品牌工作,是积极探索解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的有效经验。“支部结对”是结合各党支部特点,开展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结对共建,以营造学科竞赛文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各支部优势,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竞赛成绩。“班导师制”是发挥模范教师的教育能力,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担任低年级班级导师工作,以建设优秀班级文化为抓手,发挥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建设更加优秀的班级文化。

(十二)“三品”主题教育

“三品”主题教育活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树立诚朴包容、精细雅致的优良校风为目标,将“三品”主题教育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品质、生活讲品位”的“三品”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

(十三)寝室文化大赛

寝室文化大赛是学院自2008年开始的一项活动,其前身是“wo-wo show”寝室设计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多届,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营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在寝室的卫生、布置以及装饰创意理念上进行综合评比,希望学生能够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同时秉承“自律、向上”的生活理念,努力在学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十四)“双百计划”实践活动——行知学堂

学校积极构建“爱满天下,知行合一”为核心的校园行知文化,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挂设我校,暑期教师进百家企业、学生开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8年,我院在全省建设了45所“行知学堂”,其中跨院系团队3个、重点团队15个、党员团队3个、小先生275人,服务小学员763人次,获得校级示范行知学堂及优秀行知学堂各3所,我院连续6年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暨百所“行知学堂”活动“标兵单位”。

(十五)“乐教杯”课堂模拟大赛

“乐教杯”课堂模拟大赛自2011年开始举办至今,目的是为同学们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活动一般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模仿教师资格证选拔模式,复赛主要以试讲形式开展,决赛共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模拟、能力考查、即兴问答等四个环节。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实战经验,彰显了“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为今后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3.1415”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特点

打造“3.1415”文化育人模式必须坚持创新,不断探索工作新方法新模式,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保障,充分落实育人责任,强化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

(一)坚持全员聚力,落实育人责任

落实好“3.1415”文化育人模式,需要全院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院党委把好政治方向,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抓实学风建设,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专业教师聚焦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促进数学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辅导员、班主任及教辅人员要做好思想引领,积极有效开展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坚持全过程贯通,强化育人成效

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导师制等契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将教师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传承红色文化[3],让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接受爱国教育,涵养家国情怀。要通过思政教育这一重要渠道,讲好“四史”故事,利用好“四史”资源,提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信度和效度,真正地做到以史育人[4]。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专业属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育人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党团、志愿、竞赛活动等,对各级各类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贴近青年的新阵地、新方法潜移默化地全过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浓厚的专业兴趣、扎实的实践能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坚持全方位保障,提升育人质量

“3.1415”文化育人模式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学院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才能提升育人质量。要在制度保障上下功夫,按照“三全育人”试点建设规划,不断健全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要在思政教育队伍保障上下功夫,选优配强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等专门工作队伍,进一步扩展教师育人渠道,发挥教师育人作用。要在协同机制保障上下功夫,“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5]。只有四方共同承担育人职责,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学院创建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现已告一段落,但创建只是一时,育人工作则永远在路上。虽然学院在“三全育人”工作中也取得一些成绩,形成了富有数学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但是长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比如数学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问题,由于专业之间的差别,他们对整个思政教育理论的把握难以精准,教育能力自然不够突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思政教育育人目标定位较为模糊,教育效果难以衡量等,这些也都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也是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班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