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省思与深化

2022-03-18 09:46李丽娜吴玲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李丽娜,吴玲玉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民族团结进步伴随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全民公共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深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通过教育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当这一事业的名称由‘民族团结教育’进阶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本身就是一种深化的体现”[2]。

高职院校占据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是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越来越呈现出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等特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征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持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供给和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4]。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高职院校要以这些重要论述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探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遵循。

(一)概念逻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拓展了教育内涵

从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词之增,意义跃然而上。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内涵,是确保此项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保持一致的前提和保证。

这个内涵既强调团结又注重进步,团结是前提,进步是方向[5]。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在包含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和团结进步教育三个层面的涵义,其关系是层层递进、相互影响、彼此贯通的。“民族团结”是基础,“共同进步”是目标,“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有效路径。

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制约,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突出强调团结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为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基于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意蕴也悄然而生,内在地包含了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比,不只是词汇表述的简单充实和增加,更意味着时代内涵的深化和拓展。对这一概论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成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据此提出各民族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以及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与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理论,并结合苏联的民族实际,形成了符合苏联特点的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制度化成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的新境界。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上是对人的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党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载体,极大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遵循。

(三)实践逻辑:生源民族成分多样化凸显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迫切性

伴随党和国家的持续重视和关注,培养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下,进入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许多内地高职院校都招收了少数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定向培养人才。

生源民族成分的多样化,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日益增多,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出现了新情况。一方面,频繁地接触增加了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的相互了解,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采用混编班、混编寝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各族学生的全方位交融;另一方面,也因为民族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交往的不适。这对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做好与此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自身特点,持续拓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

二、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省思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研究,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院校和民族院校。这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如何团结好汉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汉族如何团结好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如何相互团结好[6]。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不断扩展,深度逐步加强,因此要突破以往的研究范围,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层面不断省思和改进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在高校中,有一类专门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办学特色的民族院校,由于起步早、特点突出,这类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障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同时,近年来,许多高校也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显著。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诸如在组织结构上,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处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事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专门部门,基本上由学校结合职能处室分工,划归学工部门、统战部门牵头开展;在工作方式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常作为专项活动集中开展,难以做到常态化;在资金支持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费基本上纳入学生活动经费管理,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在人事管理上,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有待加强,教育工作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和推进。

(二)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有待扩展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校全体学生。一些高职院校主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间接地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等同于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而忽视了对汉族学生的教育,难以有效增进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充分沟通和理解,甚至可能产生消极的地域刻板印象。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汉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较高,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校的所有学生,忽视了对汉族学生的教育,常常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难以显现。

(三)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工作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民族类院校外,大部分高职院校不设置民族理论与政策必修课,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也较为困难。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相融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主要依托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党政领导干部结对联系等形式开展,通常更关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经济资助、降分、心理辅导等工作内容,思想引导的实效性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三、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化拓展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规律和特点,借鉴民族院校好的经验做法,通过逐步完善保障机制,彰显其全民性和生活性,形成系统性的运行机制等方式,切实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在职能运行上,学院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落实,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常态化;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工作研究,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在经费支持上,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项基金,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在人员配备上,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情况配备数量充足、专业对口、结构合理的学生工作者队伍;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中,把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计划。

第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一是加强工作监督机制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督查与督导,将教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绩作为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与制止网络上企图煽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问题言论的辨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二是建立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学生工作部门应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本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情况的真实感受,征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对策。

(二)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民性和生活性

第一,改“漫灌式”教育为“滴灌式”教育。全民性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属性,并不专属于某个地区、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类型高校,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针对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刻板印象,突破教育对象的狭窄性和教育方式的宣教性,就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难点与重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终是要解决民族认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7]”。因此,要深入挖掘各民族蕴含的共同价值与内在情结,把理论宣传与价值认同相结合,引导不同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差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交流交融,形成更加有效的教育宣传机制。

第二,完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要实现工作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一是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座谈会,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到学校与大学生座谈,分享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在自然情境交流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邀请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校园,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深入开展学校与当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地的实践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践,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让社会成为大学生民族团结价值观的重要实践基地。三是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在注重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式多样的互动增进了解,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育工作的宣教性,增强生活性和亲和力。

(三)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系统性运行机制

第一,教育要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多元教育平台。“开学季”和“毕业季”是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键时间点,有利于新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引导毕业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借鉴“课程思政”的做法,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特别是融入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安排少数民族学生考察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真切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组织汉族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全面了解我国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民族国情。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融入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中,实现远大抱负。

第二,全方位整合校内资源。一是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选修课,如“民族史”“民族文化史”等相关课程。在思政课和人文素质通识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内容。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如开展民族服装展、民族文化交流会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校园生活中,以突出重点、多元联动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第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具有民族学科专业背景的各类教师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和理论授课的专业性。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参与研究,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提升教育工作能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聘请从事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的人员担任外聘教师,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