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以中西文化制度的比较分析为例

2022-03-18 09:46陈苗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跨文化思政

■陈苗苗

(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高校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明确了航向。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各高校纷纷探索对各专业各学科思政教育内涵融入的路径,开展了专业覆盖面广的思政课程建设。“大学英语”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其覆盖面广,学生受众多,重在不同语言文化的推介和解读,因而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的今天,利用大学外语课堂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近几十年间,文化研究活动极为活跃,其范畴也逐渐从20世纪50、60年代的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发展为跨学科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开放、借鉴和杂糅的一种批评实践,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批评等学科的内容。

一、跨文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提出了轰动世界的理论——文明的冲突,他指出,文化冲突或文明冲突,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如何破解文化的冲突,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工具,通过语言载体的沟通联系,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和合的状态”[1]。由于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继而衍生出相应的概念——跨文化。1998年拉里·A·萨莫瓦等指出,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不同以致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充分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的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才是跨文化交际的实质[2]。跨文化交流若要进行成功,就必须确保交流的双向平等,这种平等是一种对话,在对话中既要确保本国文化信息的有效输出,也要关照异国文化准确输入,而其根本是保证本国文化的地位,如此跨文化的交流才能永葆内容和思想沟通的魅力。

在我国,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代初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获得蓬勃发展。1996年束定芳指出,在跨文化教学中,教材是文化导入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注重有意识地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融会贯通[3]。2005年胡文仲指出,我们学好外语,重视形式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语言内涵,如此才可[4]。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教育界对培养跨文化能力逐步重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开设英语课程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5]。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举措[6]。鉴于高校思政教学理念是近几年提出来的,虽这几年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层出不穷,然还未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对于跨文化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政策导向还未有深入探讨。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将中西文化置于对等的地位进行合理的分析,而后得出能够令学生信服的结论,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家国情怀,进行本国文化的积极输出和推介。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维建构

课程思政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回归:创新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泛化而言,即认可高校各学科都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由此形成同向同行效应;回归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聚合而言,即认可高校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独特性,由此形成协同育人效果。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到目前各项实践的深入,随之而来的新颖的教学实践也层出不穷,而如何在这场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参与以及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背景下探索相关的配套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这值得我们每个高校英语教师深思。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时刻在渗透、较量甚至互相制约[7]。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应警惕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健康或者带着误导性思想文化的冲击。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思想较为超前,对异域的世界充满了新奇的探知欲,高校英语教师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更有必要分析学生的心理架构,用适合学生心理的理性中肯的语言去培养学生正确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站在国家高度明辨是非,批判性地解读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使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能够被吸收,糟粕更能被摒除,树立“观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为自己建构一个稳固有底色的世界观。

(一)从中西文化异同的角度分析中西制度文化的优劣

本文以中西制度文化的差异为主,启迪学生运用理性的思辨能力看待中西方制度文化的优势及劣势,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1.我国的制度文化的历史渊源

外语课程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站在他者的眼光来分析中国文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领会西方的思维。西方人总对中国制度吹毛求疵地评论道,中国一直在统治陷阱里,逃不出好皇帝坏皇帝的历史周期律。但是与我们一起走过来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些国家均没有它的历史周期律,相反这些国家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我国在经历数千年的考验后依然存在,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焕发生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新不间断,见证了一个迷茫的国家在其自身处在的地理板块互动下的自身历史周期更替的血的经历,在对错之下的不断尝试,经历史的选择后,才又重新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最优解——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集体主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通常指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各项规范的核心[8])。

2.我国制度背后的文化支撑

大学英语教材很多时候需要涉及到中西文化的介绍与鉴赏,西方先进的技术确实会让我们感兴趣,但是作为推介中西文化的师者,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细解我们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9]。我国在经历挫折与成长的这几十年内,屡屡创下了方方面面的成就,这与我们的制度是分不开的。我国这样的制度理念,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漫求索和特有民族文化,这样的制度使国民更有“寸寸是国家,人人是同胞”的民族凝聚力,也就是这样的凝聚力才让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永远有一种只有我们人民才有的集体无意识精神。也正是这种理念,中华民族才在今天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壮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3.从“分权”看中西方制度差异

中央集权,在西方人的眼中,没有分权是不对的,现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思政意识,我们就以分权来看中西方的制度差异。

中央集权制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最新的成果,就是我国的民主集中制。集权并非专权,我们今天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高效结合,与西方相比,区别和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的制度是以事权纵向层层分权进行决策,各层级的集体决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主协商制度。也就是我们是民主与协商并存,构成了一个形象的“丰”字权衡结构,中间的那一竖指代国家的重心所在,凝聚了各层级的协商平衡。我国的政府机构人员在职务的权限之内必须遵循规矩,讲究专业的原则,严谨把关集体决策。西方社会的分权是根据其不同的地理单位而进行,即不同的地域层级的各部门行使自己的主权,由此便产生了各层级的不同行政决策对不同体系的相互牵制,也就是形象的“卅”字结构,国家只是横向的链接,形成一种各行其政的离心结构。因此,看起来各层级的行政部门受制严格,但在权限范围内各层级部门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肆意妄为。各层级、各系统自己组“阁”,没有各层级的决策班子分工或集体决策的商议,完全就是围绕“人”而定的偏离客观的系统。

4.历史上的制度蝶变

我国制度伴随历史不断蜕变和锤炼,翻开历史课本,我国当代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同时也是三次反思。

第一次,推翻帝制,反思自己。第二次,结束民国,建立新中国,反思西化。第三次,改革开放,反思苏化。20世纪,第一次巨变,我们无论是经验、技术,还是制度,都是全面落后的。第二次巨变时,我们已经摆脱一味模仿西方制度的乱局,借鉴西方制度理念,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创造出契合自身民族传统和特性的制度理念;中国传统的无神论与现今世界的唯物主义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也如我们现在的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有着诸多相同之处;还如现在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人追求的大同社会也有极大共性。在这点上,我们是借鉴马列主义并实践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得出的成果,利用阶级理论打破了中国传统制度中的局限和束缚之处,完善了我们传统制度的不足。第三次巨变,彼时中国由于受制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封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拥有者,从而使我国避免了战争和侵略,并在不断求索中逐渐打开国门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1980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从那一年起,我们真正做到了有弹有枪,有自己国家的底气,在美帝霸权的国际社会里坚持自己国家的原则,成为国际社会中唯一能和美国对弈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保持自己制度底色的前提下,在上述三大变革反思基础之上,对各国先进文化制度及技术进行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吐故纳新,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民主集中制。历史发展的经历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这一条道路适合中国实际,能够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

跨文化的视角,要求我们用平等的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制度的异同,从而对不同文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央集权制度非我国才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朝代或时期均有出现该制度理念,而其制度的细节却有所不同。中央集权制度,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统一,更经得起宏观跨度的历史比较。

(二)从中西历史发展角度看待中西文明的本质

1.西方的跨越式发展

客观上,制度的选择并非意味着我们必然先进,而制度的不同却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其优劣差别。多数时期,我们的历史比较都不算差,而我国二百余年的屈辱近代史,对比于西方开挂一般地发展,也绝非单单是制度原因。

西方当前的先进和发达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上,不是制度的优越性,而是依靠殖民化(尤其是后殖民主义),英、法、德、意、日,无不是靠殖民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西方中心主义强行进行全球军事合作,仰仗其美元体系,并以其跨国公司为依托,以全球产业链主要形式,建立了以美国为首,把自身作为规范强加于内外部的“他者”,贪婪地汲取着全球资源的营养,构建一个不平等的全球秩序,硬生生地促生了自己的科学革命。

2.中国的和平发展

比较西方,中国在其正常轨道内发展,早在中古时期我国就以自身的制度优势超越了西方,然而西方借助殖民地的疯狂扩张掠夺,以其非正常途径积累资本,才实现其不光彩的反超。而这种靠着全球资源为其营养供给的制度完全靠的是利益进行掠夺式发展,实现其历史上的封建制进入了殖民帝国主义,进而宣告其国家形态,重拾业已衰败的古罗马共和议院和古希腊投票民主的残缺碎片进行自身制度粉饰并宣称自己拥有了最先进的制度。试想,如果这样一个依靠残酷剥削的殖民主义能够成为最先进的力量,那人类文明如何实现其正确正当地传承?这种剥削和掠夺绝不可能成为其制度先进的佐证,那是垄断和掠夺了他者的先进技术文化,至多算得上是一种经验,而无法称为制度的优势。特别当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以及捍卫主权利益不能轻易为他所用时,这种号称最先进的制度是否要狗急跳墙而做出种种“眼红”干涉的短视行为?

3.西方的发展在于外部的扩张,中国的发展在于内部的整合

在每一次的全球气候大会上,每次在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危机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永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呼吁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如同我们一贯的儒家思想情怀,展现大国风范。加强国际社会多边合作是中国历来不变的愿望,在所有灾难突发的时候,我们依然注重合作与调整,而非垄断与主宰,这种和谐向上的积极态度才是国际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西方社会的大包大揽、垄断干涉等短视行为虽然短期时间内让自己的利益得逞,但是这样一种脆弱的制度体系再讨巧,最终也是经不起时代的检验和历史的涤汰。而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前两个世纪的落后也在不断地追赶,而我们正在追赶的是西方垄断技术和现代化社会管理经验,而不是制度。

(三)从中西文化的异同探究中西文明的本质

跨文化的视野就在于用对等的眼光理性分析,取长补短,经验共享,和谐共处。

1.理性分析西方科技文化的本质

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先进性确实也无愧于灿烂的人类文明。但不能因日后的辉煌灿烂就开始固执己见,强人所难,实施文化霸权掠夺。英国最早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诞生了无数的革命人物,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一百年光景,却鲜有革命性大家出现,因为这一个被殖民的人民在为殖民主国家夜以继日地修铁路劳作,没有滋生先进伟人的热土,如何能够冒出一棵棵鲜绿的新苗?

在20世纪资本积累的年代,一个国家若想促成科技的革命,必须保证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而这种人力资本的投入就通过海外殖民和掠夺实现。大英帝国在其巅峰时期,其殖民地的人口和殖民地的面积曾经二三十倍于本国规模。那样一个97%的殖民地为其3%的殖民主供应新鲜血液的模式,是西方文明的本质。地大物博的中国从未出现过这样极端的供养链。

2.从历史角度探究中国文化的实质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熏陶,崇尚和而不同,具有良好的“人性”基础,即(1)道义感,扶危济困,追求平等,呵护仁爱之心。西方的殖民掠夺血腥无比。中国当时也有远洋军队,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从未有过烧杀和抢掠,我们骨子里就没有如此残忍的基因。因为中国社会精英受儒家思想熏陶,很难对一个无冤无仇的陌生国家产生如此残忍的恶意。(2)情调,追求人性在质上的提高,虚心学习思考。中国在实现大一统之后便开始孜孜以求对职业官僚制度进行完善,探索专业化的人才选拔体系,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出现过迷茫和偏移或在细节上出现偏差,但我们一直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积极探索和调整。近代西方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政治体制,也借助殖民掠夺成就科学管理制度,这些理念经验,适合自己发展的我们一直在吸收和内化,逐步做到由人有我有到人无我有的质性飞跃。西方列强铁骑踏遍几乎全球土地,中国也曾深陷其中,但是最终我们也没有落入他人之手,而是成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牢牢掌握自己主权的国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跨代降维打击中国的极限,那时国力虽然不振,但我们的国体支撑着我们不断走下去并走向辉煌,因为我们国家拥有情调,追求进步,虚心思考得与失,迷茫中总结教训。(3)情感教育,中国发展到今日,收获了很多,也损失、损伤了许多。正是这些经验教训教会我们认真踏实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每一步都要充满激情和热情,怀抱同情走下去。激情、热情和同情是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之镜。正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巨大进步,重点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总结西方先进技术,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改变观念,发展自己。

三、结论

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似一条奔腾向前永不停息的河流。只要人类存在,这条河流就永远不会干涸,不会停滞。中西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制度的不同,也决定了中西方在自身事务、突发事件处理上的不同思路,我们在坚持自己社会主义道路、坚信自己文化制度优势的同时,也应从平等对话的角度去思考西方处事方式的思路和思想根源,从而真正从科学的层面去正确看待制度差异的根源,形成稳固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探析高校的思政教育,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正召唤着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加强思政素养建设,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10],为学生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提升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从宏观层面看,本研究通过跨文化的视野探索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推动教师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深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中西制度进行分析探索,作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一个崭新视角,一定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丰富和完善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跨文化思政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