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2-03-18 09:46肖丽卿方鸿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挫折大学生

■肖丽卿,方鸿志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此前,习总书记在200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的重要论断。这充分表明青年的素质发展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性以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磨练意志、提高素质的高度重视。而研究[3]发现,部分大学生抵抗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挫折的心理能力不高,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严重阻碍其身心发展。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实效性不高的现象。探究其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不断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效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挫折认知能力作为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落实。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指出,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才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挫折并不是阻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本质,对挫折的不正确认知和看法才是根源。大部分大学生较少经历挫折磨练,缺乏对挫折事件的客观性认识,未能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无法从自身内部因素出发以消除挫败感。

2.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效果。如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特,在经历挫折情境时多表现出暴躁、悲愤、冲动等消极情绪,难以合理控制情绪做到困难面前镇定自若,使得自身耐挫力低。

3.大学生作为挫折教育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也会产生直接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接受挫折磨练的主动性不强,并且对挫折教育未产生高度重视,遇到挫折事件选择逃避,缺乏有效疏导,使挫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高校因素

1.高校缺乏挫折教育课程体系,挫折教育元素匮乏。首先,众多高校未设置挫折教育课程来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挫折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足。此外,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教材空洞,缺乏新意,将理论、事例生搬硬套,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直接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性[4]。

2.高校的挫折教育实践活动较为单一,缺乏丰富多样的情景创设活动。众多高校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无法付诸实践,难以积累挫折经验。此外,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着为了任务而任务的现象,对活动结果的评判标准降低要求,这种形式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挫折教育形同虚设。

3.高校心理咨询对于疏导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保障作用薄弱,实效性欠缺。目前,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未能达到1∶4000的标准,导致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力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使心理咨询缺乏具体性,心理普查体系不完善。此外,高校心理咨询的“预防”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仅就大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同时心理咨询的宣传作用微弱,使得咨询效果大打折扣[5]。最后,心理咨询技术在挫折教育上的迁移应用较少,使得心理咨询的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观念会间接地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性。目前,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智育固然重要,德育也不可缺少。大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挫折情境时展现出积极的挫折观、顽强的意志力和抗挫力。因此,德育是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2.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会对大学生家庭挫折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放纵型或是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大学生挫折观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因而形成胆小逃避、自卑懦弱或是偏执对抗、敏感易怒的性格以及错误的挫折观会使他们在面临挫折情景时产生崩溃、逃避等反应。而家庭氛围紧张、亲子关系僵化的大学生更多表现出孤僻、自卑的性格,易被挫折羁绊,阻碍其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

3.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其挫折应对方式会引起大学生的观察与效仿,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效性。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习得的。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逃避困难,不能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战胜挫折,未能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也多会效仿家长选择消极负面的方式去应对挫折。

(四)社会因素

1.社会普遍存在“五唯”顽瘴痼疾,增加学生学业心理压力。当前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帽子、唯论文的顽瘴痼疾,其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这三项评判标准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最大:根据分数判断学生的好坏,根据升学率衡量学校的质量,根据学历判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这些评价标准严重违背教育的根本目标,使大学生被迫承受沉重的学业挫折压力,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阻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2.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现实生活中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个别专业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社会岗位与高校专业缺少密切对接。此外,就业市场门槛限制普遍存在,学历限制、性别限制等使大学生丧失公平竞争的机会。大学生就业屡屡碰壁,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就业中很容易受挫,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3.社会监管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营造挫折教育氛围。首先,社会“容错”意识薄弱,使得大学生逃避挫折,不敢试错,阻碍其挫折经验的积累。其次,社会对道德风尚建设以及先锋模范事迹的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形成艰苦奋斗的氛围,导致大学生的拼搏意识淡薄。最重要的是,社会的监管力度欠缺,各主体缺乏责任与协同合作的意识,未能优化资源配合,在全社会形成挫折教育的人文环境。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

1.增强挫折认知能力。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秉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战胜挫折,以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其次,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应该理性看待挫折事件,运用唯物主义理论认识挫折在人生中的客观性,并辩证地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努力发掘挫折的积极方面,让挫折助力成长。

2.合理调节个体情绪。大学生应该掌握多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例如倾诉、宣泄、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生物反馈与放松、寻求社会支持等,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做到心态平和、镇定自若地去应对一切困难与挫折。

3.提高自身主体意识。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寻求挫折教育的指导,并主动学习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更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自我调适,进行自我挫折教育,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与信心[6]。

(二)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挫折教育实效性

1.建设挫折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挫折教育内容。2020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答复中提出高校应该建设课程体系,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挫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拓宽挫折教育的平台[7]。因此,高校应该聚焦挫折教育与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吸取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精华,建设挫折育人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挫折理论与知识,还要促进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的融合,在心理健康的课堂中,重视由挫折引起的心理问题。此外,教师要优化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选取顺应时代潮流、贴合学生实际的挫折教育元素,采用“翻转课堂”“主题竞赛”等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挫折教育的求知欲,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落实。

2.创设挫折教育情境,拓展挫折教育实践教学活动。高校要将抗挫折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抗挫折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军事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顶岗实习等,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挫折情景来积累抗挫折经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高尚品质。此外,高校应该合理组织并注重实践活动的过程监控,避免形式化问题,真正地做到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

3.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创新挫折教育方法与途径。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普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咨询师要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发挥“预防”作用,重视咨询过后心理弹性的恢复以巩固咨询效果。此外,咨询师要学会采用多种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例如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主义的强化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使学生在改变原有不良的认知信念的基础上,一步步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运用倾听、放松技术,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共情,做到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达到自我认识、发展与实现;甚至运用催眠、联想技术洞察学生的潜意识,了解学生的早期经历以及真实感受,从根源上“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空椅子、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技术进行自我疗愈,能够从不同角度面对真实自我,缓解心理问题,以发挥心理咨询的保障作用。

(三)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营造和谐民主家庭氛围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挫商培养。家长应该转变传统“重智育”的教育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情商,尤其是挫商[8]。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根据大学生自身个性特点去创造逆境,引导大学生在合理调节自身情绪的前提下,开拓思维,寻找解决挫折事件的最佳方法与途径,促进其挫商的提高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9]。

2.形成科学的教养方式与和谐的氛围。首先,家长要形成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理解并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鼓励与开导大学生理性分析,积累经验与教训,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责任心与使命感。其次,在夫妻关系上,家长要做到双方相互理解包容,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浪漫、充满爱的家庭中,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亲子关系上,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做最忠实的倾听者,通过家庭旅游、情感交流会等活动增加信任与亲密感,帮助大学生增强战胜挫折的决心。

3.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家长形象,面临挫折事件时,能够沉着应对,展现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顽强毅力,寻找最佳方法战胜挫折,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学生振作精神、共抗挫折。

(四)发挥社会导向作用,创建挫折教育环境

1.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减轻学生学业挫折压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破除“唯分数”,就要树立科学成才的观念,重视德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破除“唯升学”,就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教育初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破除“唯文凭”,就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毕业生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给他们提供创造自身价值的机遇[10]。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回归教育本真,减少学生的学业挫折压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其焦虑。

2.优化当前就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首先,社会应该在高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11]。其次,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杜绝恶性竞争、门槛限制等,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公平竞争。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加大“大众就业,万众创新”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因就业而产生挫败感。

3.加强宣传与监管职能,营造挫折教育的人文氛围。首先,社会应增强“容错”意识,鼓励学生直面挫折、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其次,社会应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通过组织观影、举办讲座和主题竞赛、建立宣传栏等活动,积极宣传先锋模范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事迹,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积极品质。此外,社会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以及网络直播、录播等方式进行挫折教育的宣讲会和讲座活动,向大学生推送、传播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网上一对一咨询,让学生在包容开放的环境下尽情释放压力,疏解消极情绪,这既能保护学生隐私,又能摆脱时空束缚,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挫折心理,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最重要的是,社会应加强监管职能,增强责任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优质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支持,同时密切与学生个人、家庭、高校三者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包容开放的挫折教育氛围。

总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构成整体的个体、高校、家庭、社会各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分析各个部分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解决对策,构建四轮驱动体系,凝集教育合力,以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挫折大学生
挫折使我更坚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挫折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大学生之歌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生活需要挫折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