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民办院校依托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8 10:35张年友孙立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行业协会民办校企

孙 丽,张年友 ,孙立海

(1.长春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3.吉林省教育科技产业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以及疫情的影响,都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毕业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成为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存在经费来源单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科研实力不强、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民办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在校企合作中,行业协会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特殊作用,改变单一的校企合作,对建筑类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2]。

1 建筑类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截至2020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共433所,其中独立学院共246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167所(包含已经由独立学院转设的75所民办本科院校),另有20所民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3]。民办本科院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学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1.1 实习实训平台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偏弱

民办院校目前经费主要来源于自筹及学生学费,缺乏社会及国家的资金扶持,学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难以在实习实训平台、实验设备等方面再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同时,由于行业发展速度领先于高校的实践教学,民办高校在实习实践设施更新中出现迟缓的状况,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方面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又是衡量人才体系培养的关键指标。目前,民办院校在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合理。民办院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低,博士学历少,年轻教师多[4]。二是民办院校教师流动性大,归属感不强。受民办院校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各项福利待遇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民办院校工作历练后就选择公考。三是“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民办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很难满足边教学边进行岗位实践的时间、精力要求。

1.3 科研实力不强,服务社会能力水平欠缺

高校以科研项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民办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高质量论文与高层次的课题、科技奖励不多,发明专利不多。主要原因为,一是学校整体科研氛围不浓,高职称教师数量不足,人才流动性大,奖励机制缺乏;二是教师科研主动性差,教师所做的科研基本是为了满足评职的需要,缺乏主观能动性,宁愿选择更多教学工作量也不愿意开展科研工作[5];三是社会对民办院校的科研工作支持力度薄弱。

1.4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稳定性

民办院校对校企合作缺乏重视,挂牌基地较多,深入合作、强化建设的偏少。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由于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部分企业不愿意与民办院校深度合作。部分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时仅仅是走过场,不愿意让学生参与项目。特别是建筑类施工单位,考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因素,不愿意接收学生定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双方均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校企双方仅是点对点合作,例如单纯的实习基地、毕业生招聘等。缺乏在社会需求方面、用人标准、行业培训、引企入校、高校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交流。

2 行业协会在建筑类民办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建筑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均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为行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的作用,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开展活动。行业协会应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实现行业快速发展,加速推动经济建设。

2.1 服务高校的校企基地建设

行业协会具有沟通、协调、监督、统计、研究以及服务各会员单位的基本职能,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构建起了“桥梁”。负责及时向企业传达政府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方针等工作,负责及时了解行业内部、市场运行、规范管理等工作,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行业协会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各企业会员单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加速推动校企合作的速度、深度、广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弥补民办院校知名度不高等遗憾[6]。

2.2 助推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建筑类行业协会以安全生产、规范行业标准、信用评价为依托,不断加强行业基础建设。通过奥运会项目、特色项目的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境外工程)等工程项目的评比,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通过积极探索施工BIM应用、BIM技术与“云”职能建造、绿建、装配式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速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民办院校可以在建筑类行业协会中真实了解行业规范、特色项目以及最前沿的行业情况及用人标准,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详实的参考材料。

2.3 增强民办院校办学实力

行业协会的管理层均由具有业界资深的退休领导和专家组成。民办院校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专家团队,有效地补充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不足,同时提高社会影响力。民办院校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各会员企业优质、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3 建筑类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现实存在差距,实习、实践脱离实际岗位,学校科技创新、科研项目与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4]。民办院校根据其办学性质,紧跟社会需求,依托行业协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3.1 构建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标准。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学校、企业深度合作,能准确地把握整个建筑业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在学科专业结构、教学组织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改革。以新工科的专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协、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将实际岗位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为建筑业培养用得上、干得好、信得过的专业技术人才。

3.2 拓宽学生实习就业途径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民间组织,是行业内企业的“娘家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行业协会可组织开展行业内部招聘会,行业招聘会具有影响力大、专业性强、对口率、签约率高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增强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行业协会可与各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送优秀学生开展定岗实习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输送上的“无缝对接”。

3.3 完善全过程育人机制

协会、高校、企业有机联动,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学校与行业协会的深入融合,可以积极引入行业优秀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开展前沿的报告讲座,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领域。二是学校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做工程访问学者,加速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在理论授课时的工程经验。三是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企工作室、实验室,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零距离地真实参与工作,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四是通过行业的先进事迹、优质工程项目推广,进一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3.4 提升行业服务社会能力

行业协会能够准确把握行业的质量标准,在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高校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可以发挥教师、场地的优势,通过行业协会为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培训,既提升行业人员整体能力,又能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以及研发能力。协会、高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应用型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速推动行业发展建设[6]。

3.5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第一,民办院校可以申请加入行业协会,以会员的身份及时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活动,改变与协会、企业的单一合作模式;第二,民办院校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会刊、网站、会议报道等途径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升学校在行业内部的知名度;第三,民办院校通过行业内部会议,积极参与企业交流经验、分享成功案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4 结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行业协会对促进建筑类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把握市场需求,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拓宽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协会、高校、企业三方有机融合,能实现资源统筹整合,强化多方职责,优化合作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及社会输送的高效链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行业协会民办校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