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

2022-03-21 04:02邓博文王嘉星张树琛王昕歌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关爱教育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

邓博文 王嘉星 张树琛 王昕歌

[摘 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中国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如何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是乡村振兴阶段面临的新挑战。对当下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一心双环”的新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激活乡村教育奉献力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关爱教育;“一心双环”

[作者简介] 邓博文(1993—),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研究;王嘉星(199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张树琛(1996—),男,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中图分类号] G5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8-04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他们纷纷离开故土涌向城市,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面临诸多问题。根据2021年国新办的最新消息,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人,虽然数量在逐年减少,但这一群体作为我国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仍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乡镇寄宿制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既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的有力途径,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亿元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其基本办学条件,目的在于使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1]。本研究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为切入点,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细致分析,并提出“一心双环”的新模式,为解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

一、寄宿制留守儿童现状

(一)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既是符合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国情需要的学校形态,也是符合目前乡村教育规律的教育形式。在“普九攻坚”“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重要教育决策部署中,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仍将是我国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一个长期课题。

(二)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呈现“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农村寄宿制学校既是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问题的有力途径[2]。

通过对陕西省8市24县区的86所寄宿制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陕西省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益聚集于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学校布局的调整,留守儿童寄宿生的日益增多及寄宿制学校数量和规模均在不断增加,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寄宿制学校俨然成为乡村义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学校生活设施不断改善。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乡村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出现改建和扩建的现象,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不断改善,各种生活设备也逐渐配备完善,不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有长足进步,如食堂的运营管理、学生膳食结构等。

3.安全责任机制较为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目前,寄宿制学校除了广泛宣传安全教育之外,制度建设也在逐步落实与完善,强调权责清晰,责任落实到人,基本形成了“人人负责,个个有责”的安全责任工作机制。

(三)寄宿制留守儿童面临的难题

寄宿制学校作为解决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的实施主体,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实现了“学有所教”的目标,但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通过聚类分析,本文发现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面临以下六大挑战。

1.亲子情感联结薄弱。留守儿童的日常看护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寄宿制学校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无法替代父母在关爱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削弱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会受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父母在子女教育与社会化进程中的长期缺位,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业发展、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而且这一劣势难以通过寄宿制学校较好的办学设施和较高的师资水平予以补偿。

2.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寄宿制学校过于封闭,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同时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这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十分不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回答寄宿期间心情比较郁闷,可能会降低学习兴趣,寄宿生活索然寡味,甚至还会引发焦慮、抑郁等心理问题。

3.假日监管力度不足。由于农村学校和教师工作时间的规定,留守儿童在工作日内有学校教师的陪护,但是在周末和假期基本就成了“被放养的孩子”,这是目前制约寄宿制学校发挥作用的瓶颈。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得不到巩固,可能会形成“进一步退两步”的现象。

4.不良行为习惯普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留守儿童出现不良习惯时,缺少家庭的指导,即使教师发现也很难和家长沟通交流,导致不良习惯长期存在且“恶化”。在周末及寒暑假期,寄宿制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看管,老一辈人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方法及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寄宿制留守儿童较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并难以及时纠正。

5.专职管理人员匮乏。在学校方面,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如心理教师、生活教师等;在志愿者方面,人员往往很难统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人员不稳定,培训的内容也缺乏专业性。

6.关爱活动形式单一。留守儿童工作日全部在学校托管,教师的工作时间及工作压力增大,会降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进而滋生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下的教育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关爱活动形式单一,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内容不够完善,往往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在行为规范、兴趣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较低[3]。

本文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教育成长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总的来说,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寄而难育”。

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新模式

对寄宿制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面临的“寄而难育”的难题,本文提出构建“一心双环”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新模式。新模式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为中心,高校和寄宿制学校“两校联动”作为内环,是寄宿制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难题的解决主体,是实施“一心双环”新模式的核心力量;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协助”作为外环,是推动模式更好实施的协助力量。

(一)内环:双校联动

新模式的“内环”以寄宿制学校为主导力量,以高校为新生力量,双校联动,密切衔接,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提供了强大合力。

1.增加親子情感联络。(1)促进亲子线上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的网络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开展“亲情视频”与“爱心电话”等线上交流平台,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线上沟通交流。在工作日由寄宿制学校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在周末及节假日由高校志愿者负责组织管理,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形成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通过设置趣味性的交流话题,以及通过场景带入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体验,比如通过线上亲子游戏动态增进亲子感情,加入一些有趣的亲子交流话题,让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枯燥交流。(2)增强家校联动科普教育。定期对在外务工的寄宿制留守儿童家长召开线上“家长会”,为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促进家长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并将教育观与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要增加和孩子在心理及情感方面的联系,多从精神层面关注孩子的需求,多用肯定、支持、鼓励的方式教导孩子。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1)输入专职心理教师。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输入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输入高校专业心理培训人才对寄宿制学校教师进行培训辅导,确保其能更加专业地指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定期对寄宿制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检测,通过开通“心理咨询”“心理诊察”“倾诉信箱”等,做到留守儿童有途径咨询问题,有对象倾诉问题,及时察觉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寄宿制学校教师全面清楚地了解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需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寄宿制留守儿童的信息能有效传递给高校志愿者,让高校志愿者更加了解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3)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知识培训。定期对各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确保各科教师具备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办法,同时要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从而多途径、多方面地促进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3.强化行为习惯养成。(1)推进家校交流,革新教育观念。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和留守儿童身边的陪伴者进行有效沟通,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在孩子犯错时不能过分溺爱,要进行适当严厉的教育,认清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时刻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及在学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2)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正确地引导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活的艰辛,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引导孩子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班级的学生带动留守儿童共同健康成长。

4.优化师职资源配置。(1)优化师资力量。高校输入专业培训人才,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开展多样化和常态化培训。高校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等突出问题,提供贴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目教师的个性化培训需求;将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案例相结合,侧重对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答疑和技术指导,重点解答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开展的具体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培训实践基地,让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师接受完整、系统、高效的培训。(2)优化专职人员配置结构。模块化学生关爱教育内容,矩阵式布局专职人员。设置心理咨询辅导、思想政治教育、设备管理、安全卫生、资助育人、团建等工作模块,综合配置专职生活教师、设备管理、医护、安保、饮食等专职人员,具体化专职人员的招聘要求,优化专职人员的配置结构。

5.组织多元关爱活动。(1)补习功课和传授新知。高校志愿者组成实践团队,在假期利用学校教室、乡村少年宫等阵地,为当地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兴趣爱好,采取动手实践、游学参观、模拟讲堂等多种形式,传授航空科普、法治知识、剪纸技术、急救技巧等知识。(2)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疏导。寄宿制学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多途径、多方面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高校志愿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做到留守儿童有途径咨询问题,有对象倾诉问题,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进行艺术培养。高校志愿者针对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唱歌、舞蹈、绘画和乐器等艺术课程,让留守儿童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爱的温暖。在校期间,寄宿制学校可以通过“六一”儿童节活动、校园艺术节、才艺展览等活动形式,促使孩子们发掘自身的优点,提升自我认同感、自我能效感,在欣赏他人的同时学会欣赏自己,通过促进积极自信的心态的形成,转化负面情绪。

(二)三方协助

新模式的“外环”由政府调动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与“内环”更好的联动,从而推进寄宿制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开展。

1.明確自身职责。(1)提供政策保障。寄宿制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制度应嵌入家庭视角,强化家庭监护的第一主体责任,同时为社会机构与社会专业工作者提供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促进社会组织工作模式的创新。(2)完善关爱教育机制。建立健全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保护机制,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投入,对教师及生活管理人员提供经济补贴。(3)建立评估体系。建立寄宿制留守儿童动态数据平台,促进多系统机构跨界合作,构建寄宿制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评估体系,完善合理评价机制,为政策制定和行动干预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技术支持。

2.整合多方资源。(1)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留守儿童父母要积极履行对留守子女的抚养义务和责任,外出工作尽量携带子女共同生活,或尽量在节假日抽出时间陪伴子女,在闲暇时光要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多见面,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情况。(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通过政策激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级联动综合服务站;加强社会管理,净化社会风气,在为留守儿童营造安全成长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建设共享图书馆、乡村文化站、青少年宫等,共同服务于寄宿制留守儿童综合素养的提高。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存在亟待解决的关爱教育难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本文对当下乡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现状及难点进行了剖析,总结了乡村振兴阶段寄宿制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一心双环”的新模式解决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难题,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激活乡村教育奉献了力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学男,吴霓.“后撤并时代”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的挑战与可能——基于江西、四川两省的调研[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1):53-60.

[2]张耀宏.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农村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2):193-196.

[3]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关爱教育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
浅析中班幼儿关爱行为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关爱教育对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刍议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