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筑技术与艺术风格浅析

2022-03-21 22:41王迪刘福顺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筑技术唐朝艺术风格

王迪 刘福顺

摘要: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其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手法展现了当时独特的风格特点。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鲜明的建筑设计特色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一直影响着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手法对唐朝建筑的风格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唐朝;建筑技术;艺术风格

任何建筑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以创建契合预期使用用途的空间。人们在加工制作、修筑建造的过程中,总要受到所处时代特定思维、意识的影响,贯穿着特定的艺术风格,从而符合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时代艺术,是因为建筑的式样、装饰和艺术反映着时代的特征。由于建筑又是一种工程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物,建筑的物质构件受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每一座建筑,实际上都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了顶峰,促使中国古代建筑迎来了发展的成熟时期。唐朝的建筑风格在继承两汉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建筑及其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一、唐朝建筑材料的应用

唐朝,土、石、砖、瓦、琉璃、石灰、竹木、铜铁、矿物颜料与油漆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已经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才能取得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

(一)砖瓦建筑

砖在唐朝建筑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如城市中开始使用砖甃城。佛寺建筑中的砖塔开始增多并有多种平面形式,这种仿木建筑的结构砌筑砖塔,影响到宋及其以后的砖塔形制。宫殿用花砖铺地,门阙表面使用贴面砖,仿木构的砖砌建筑比例适当而准确,十分精巧。砖的表面纹饰也丰富多彩,并出现了刻饰莲花纹的绿色琉璃砖。

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之分。一般的建筑大多使用灰瓦,宫廷与寺院的建筑使用表面较光滑的黑瓦,长安大明宫则使用绿、蓝两色的琉璃瓦以彰显统治阶级的尊贵,甚至有用绿色琉璃构件镶砌柱础的现象。

砖瓦在建筑中广泛而巧妙的应用,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的装饰手法,为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添色不少。

(二)木构建筑

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技术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一些体量巨大的木建筑的建造上。如武则天在洛阳修建的明堂,高约88.2米,宽约90米,堂后又建天堂五级,第三级即可俯视明堂,明堂中心柱“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木构构件如柱、枋、斗拱等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就有了用料标准,因而才有了体量巨大、气势恢弘、结构协调又简洁明快的唐代建筑。

(三)金属建筑

金属铸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塔、幢、纪念柱和雕塑等铜铁铸造的建筑增多。如武则天于公元7世纪末在洛阳铸造了高达31.5米、直径3.6米的八角天枢以及高约3米的九鼎与十二神。此外,五代时期的巨大铁狮,南汉时高约7米的千佛双塔,这些巨大金属结构的建造无不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与技术才能完成。

(四)石构建筑

石构建筑主要是塔、墓与桥梁等,但作为建筑构件,用途较为广泛。一般地,砖石会被用以构砌房屋台基,台基上会使用石制栏杆,而台基的地栿、角柱、间柱、阶沿石、踏步面和垂带石皆为石构件,并辅以雕刻艺术或加以彩绘。

二、唐朝建筑技术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特点,是依靠群体空间布局而非单个建筑的体量来获得整体美感的。这种空间布局蕴含着一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秩序,符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沿中轴线严格对称的布局、以宫城为主体中心营建城市的规劃,模拟生前宫殿建筑构造的陵墓地宫制度等,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在空间序列上的体现。

唐代组群建筑仍然遵循沿中轴线对称式布局的原则。往往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院落沿中轴线向进深方向重叠排列,构成建筑群的核心,其左右两侧再建若干次要庭院。一般以中庭空间最大,正殿位于这个主要庭院处。庭院两侧常建角楼、次要殿堂,楼阁之间有圜桥相连。这样,整个建筑群就主次分明、高低错落,轮廓变化多样,每座建筑的装饰和色彩都极为精美,展现出整个建筑群体宏伟壮丽的气势。

就单个建筑来看,唐大明宫与渤海上京宫殿遗址的平面有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内外槽平面几种形式。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内外槽平面是最多的,使得室内空间的变化更加丰富。主要殿堂左右有挟屋,前后有抱厦,功能划分更加多样化。走廊有单廊、复廊两种。殿堂的面阔是明间大,左右各间小,体现了中央与两翼大小、主次分明的原则。但重要建筑如大明宫建筑遗址,每间都是同一大小尺寸,是唐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独具特色的是,由于柱的比例是柱高等于中央开间的宽度,而此宽度多在五米左右,所以正面看殿堂的开间近似正方形,显得粗矮厚壮、十分稳固。与柱高相适应,柱础的形体较矮、较平。斗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屋面的外观格外雄大高耸,出檐深远。屋面的稳实健硕,与粗矮的屋身相配,构成了唐代建筑雄浑的风格。这从石窟、墓葬中的壁画,日本奈良东大寺仿唐建筑、日本京都二条城中的唐门、山西运城市招福寺唐代建的和尚塔等形象可得证明。

敦煌石窟中的初唐壁画,已见到栌斗上有出挑水平拱,盛唐壁画则有了双抄双下昂出跳的斗拱。补间铺作在初唐多用人字形拱或变体人字拱,盛唐又出现驼峰,其上置二跳水平拱承托檐端,使出檐可以外伸较远,佛光寺出檐已距墙身四米,正是使用了这种斗拱结构。唐代的建筑柱身偏矮,空间自然较低,斗拱在室内结构和形象上的作用便更加突出,在柱梁及其他节点上施用的斗拱数量就比宋以后要多,是典型的大屋顶式结构。斗拱的重要性和装饰性,是唐代木构建筑给人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唐代屋顶巨大,屋檐起翘不大,许多或是平直,借助斗拱的抬升,人进入其中,并无压抑感。这种独特的建筑表现手法就是巧妙使用斗拱。

唐朝的大屋顶,其上部的装饰性也有独到之处。这个时期重要的建筑通常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与攒尖顶,极其重要的建筑使用的是重檐。顶上鸱尾硕大,但简洁而挺拔,反曲向上,减轻了大屋顶的沉重感。歇山式屋顶的收山较大,山花部分向内深凹,下部博脊也随之凹入,上部有博风板与悬鱼。脊头瓦用于正脊与垂脊端头,上有龙头等纹饰,为屋顶面添色增辉不少。

三、唐朝建筑艺术风格

唐代建筑之所以富丽堂皇,主要是因为其细部的装饰美。在唐代,直棂窗、隔扇、门扉上部多装直棂,以方便室内采光。运城招福寺和尚塔上已见龟锦纹窗棂,五代末年的苏州虎丘塔又发展为花纹繁密的球纹。房屋台基有的会用花砖,有的用刻饰花纹的石头进行砌筑。柱础有覆盆形,也有雕琢成莲花瓣的,渤海国上京城宫殿遗址出土就有绿琉璃莲花形雕刻的柱础。室内墙壁往往要绘壁画,唐代诗人杜甫就有《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七言诗,可见是当时的时尚。墓壁上的绘画,内容往往与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相关。石窟内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看到对佛国极乐世界的描绘,也可以看到人间社会现实的写照。重楼华宇、回廊殿阁、碧池璨珣、虹桥卧波,廊外的山林美景、菩提树下端坐莲花的佛、展翅欲飞的飞鸟、含苞欲放的莲花、妩媚婀娜而天衣飞扬的飞天……无不激起人们对虚幻佛国世界的神往。石窟壁画五彩缤纷,装饰纹样又有过于稠密之感。“晕”在色彩构图中的初步运用,对宋代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理的色彩绘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所谓“飞阁流丹”,无疑说明木构建筑的细部有彩绘装饰。“初唐四家”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及诗中就描绘出,“桂殿兰宫”“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生动的文笔突显出了滕王阁的壮丽,但如果失去了彩绘装饰,其气魄也将逊色许多。

在建筑装饰纹样的使用上,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莲花瓣纹,同时盛行卷草纹。狭长的花边往往由卷曲的草带图案构成,或者卷草纹中混合着人物和狮子、鹿、凤凰等图案,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生动。后期的石窟壁画与藻井、石碑、墓室壁画等装饰纹样,除莲瓣、卷草纹外,还有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组成的纹样,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海石榴纹、葡萄纹、宝相花纹等富丽丰满的图案。飞天以忽上忽下、左右回旋、扬手散花、飘逸飞动、一转一倒、展卷伸缩、飞腾自如的姿态填在花纹图案之间,给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美感。

建筑的艺术还表现在外轮廓的美感上。组群建筑往往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屋顶组合在一起,形成主次分明而又相当复杂华丽的屋顶外观形象。屋顶的轮廓美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无人不晓的西安大小雁塔,前者是楼阁式砖塔,体态厚重而壮伟,后者则是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之作,外观柔美而挺拔,相互辉映,是唐代长安城佛寺建筑的象征。大雁塔轮廓为直线构成,而阶段感明确;小雁塔造型带有明显的原始密檐塔的风格,繁密的各层出檐超过各层塔身、分层感极不明确,上下几乎浑然一体,所以与大雁塔形成对比,曲线感强的外轮廓富有柔美感。在空间横向展布特别宏大的长安城,大小雁塔以不同的竖向构图,丰富了整个城市和建筑群的外观轮廓线。在夕阳西下的渭河平原上极目远眺时,这种外观形象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唐代诗人中有许多登楼凭栏、浮思感慨的诗句,反映了重要的建筑艺术现象。将楼台亭阁建在“山水佳丽处”,楼借景扬名,景借楼增色,湖光山色,烟波浩渺,云雾烘衬,霞光映染,登高望远,凭栏俯瞰,极目江山,才能千古绝唱的佳作。诗人陈子昂之《登幽州台》,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登宣城謝脁北楼》,有“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的佳句。崔颢《登黄鹤楼》,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由此可见,建筑与山水风景相结合,构成“千古江山”之胜景的审美作用。这一建筑活动从南北朝开始,经隋唐时期的倡扬与文人墨客的笔墨渲染,一直绵延至今。这种从高处把握全面的美学意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绘画思维。

在园林建筑与设计方面,私家园林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深化造园技巧,更加注重对山河景致的赞赏,而不是借以显示园主的富华。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在山林之中筑建的宅园。寺庙园林的兴建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园林建造风格。在帝王皇室的扶持下,“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禅宗盛行,刺激了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寺庙园林环境的开发。文人学士也将山水诗画的“山水设计”融入了寺庙园林,营造出了充满中国式风格的诗意园林景色。唐代画圣吴道子和诗画名家王维常浪迹于山林寺庙之中,欧阳修和柳宗元亲自参与了寺庙的造园活动,大书法家颜真卿和米芾的手迹刻成了摩崖碑刻,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正是如此,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成为一个转折,私家园林与寺院园林逐渐成为主流。

四、结语

唐朝的建筑风格,在当时技术与艺术的深刻影响下,总体呈现出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形体俊美、规整而不显束缚,华丽又不失巧妙的特点。从都城、宫殿到陵墓、寺庙,再到石窟、园林,这种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的建造手法体现在唐朝建筑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王迪,1978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环境设计。

刘福顺,1996年生,男,汉族,吉林敦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形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丽.唐朝美学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2013(7):138-139.

[2]张瑞雪.唐朝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研究[J].兰台世界,2012(27):27-28.

[3]张家琪,周巧.唐朝的美学思想对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12):60-61.

[4]刘大可.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947501705318

猜你喜欢
建筑技术唐朝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防火玻璃系统技术及应用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关于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建筑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
唐朝三省制浅析
以绿色建筑教育为导向的建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信安王祎传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