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

2022-03-21 00:25文潇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跨文化影响

摘要:宋、元是制瓷手工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受海外贸易政策的支持和影响,中国陶瓷掀起了外销的新高峰,在华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以国外市场为主要消费地的窑场,尤其是南宋、元代,以名窑和仿烧名窑产品为主体的各窑场生产的各类瓷器,大量输往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随着水下考古的开展,大量沉船瓷器被打捞,“瓷器外销”这一学术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陶瓷不仅是器物,当它出现在国外的土地上时,背后所折射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互动,是在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融。文章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梳理分析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所占比重,探讨陶瓷外销对于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影响及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思考。

关键词:丝绸之路;跨文化;陶瓷贸易;影响

一、中国瓷器的海外贸易简史

中国瓷器的海外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中国瓷器就开始输往海外,因为陶瓷易碎,所以陆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陶瓷非常稀少。到了唐朝,陶瓷较汉代有了较大发展。加之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交通发达,从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洋,且日益兴盛,为华瓷大量出口创造了条件。唐代出口瓷器,大多为馈赠国外使节或王室成员的礼品。

中国的瓷器艺术在宋代已经成熟,北方和南方各有名窑相互竞争,南方有景德镇窑、越窑、哥窑,北方有定窑、钧窑等。全国各地烧瓷器的窑飙升至130多个,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造船业的发展和指南针技术的进步,使宋代海外贸易和海上交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宋朝最大的出口产品。在南海沉船中发现了大量完整而精美的瓷器,品种繁多,价值极高,有30多个品种。很多瓷器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从角形壶到带有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带有丰富的阿拉伯特色。

中国瓷器生产的一个转折点在元朝。其间,瓷器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瓷器数量增加,技术、装饰工艺臻于成熟。根据史料记载,1278年,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使景德镇的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其逐渐成为全国瓷器工业的中心。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笔记中说,“元王朝瓷器运往世界各地”,表明元代瓷器出口众多。其中,仿瓷器占了一席之地。除了普通的瓷器和瓷器珠子之外,日常用具如厚碗、罐子、瓶子、罐子、盘子也被大量出口,其中一些上等的绘有青花装饰的进口钴料,在西亚伊斯兰文化的国家广泛流行。

明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陶瓷史上又一个繁盛发展的时代。明代瓷器以白瓷,特别是青花瓷为主,官方窑和民间窑都偏向彩绘瓷器。在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华瓷在出口比重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丝绸,很多地方设有专门的窑口生产出口陶瓷。朝贡贸易是明朝中期瓷器对外出口的主要途径。明中后期,官方瓷器贸易逐渐衰落,但瓷器走私贸易日益猖獗,瓷器不仅在亚洲和非洲畅销,而且还大量销往欧洲。

二、瓷器外销的影响

(一)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开通了最古老的南海航线,到了唐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盛,中唐以后,由于受“安史之乱”的波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渐上升,唐代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到了宋代,广州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在宋元对外贸易中,瓷器在出口商品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因而被称为“陶瓷之路”。随着贸易和海陆运输线的发展,中国瓷器越来越多地流入世界各地。瓷器广受欢迎,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线的不断扩展。

(二)改善和丰富了海外人民的物质生活

由于适应了当时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宋元大量精美瓷器被销往海外,大大改善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在东南亚引进中国陶瓷之前,植物叶子被用作食品容器,至今还有些许地区仍在使用。《诸蕃志》登流眉国条:“……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渤泥国条:“无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器,食毕则弃之。”但是在中国陶瓷输入以后,大量精美实用的器皿,改变了他们“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到今天,仍可以看到瓷器对当地人的影响。现在聚餐宴饮时,当地人会在地上的席子上放置一个大盘,供四到八人食用,主客皆围着大盘而坐,表明中国陶瓷的外销大大改善了当地人的饮食用具。

(三)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制瓷工艺的传播

中国瓷器精美典雅,易于清洗,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普通大众,都喜爱瓷器。此外,融合其他地区民族的艺术风格、习惯设计出具有民族格调的瓷器,且图案和造型逐渐从模仿走向创新,欧洲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交流是双向的,中国陶瓷在外销过程中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养分。之前销往欧洲的大多数瓷器都以中国传统图案装饰,如花卉、走兽、吉祥图案等。随着华瓷在欧洲的流行普及,中国的陶瓷工匠也渐渐开始关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艺术审美。为了使中国瓷器在欧洲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欧洲商人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中国出口瓷器的形状、图案、釉面和装饰提出了要求。有些人还将欧洲陶器样本或者名画家的照片印刷送到中国,让景德镇工匠复制。所以,在清朝的很多瓷器中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外来风格特征。

三、跨文化的陶瓷交流—以元青花瓷为例

元代瓷器外销瓷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元青花瓷。中国青花瓷大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出现在元代末年,即至正型元青花。目前,国内能够确认的出土或者是旧藏的至正型元青花瓷仅有数十只,尚不及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一个场馆所藏的数量。中国专家学者通过对景德镇窑址发掘出土的元青花残片及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元青花瓷器进行研究,发现“至正型”元青花瓷的出现,居然是“来料加工”。所谓“来料加工”,就是订货者自带某种关键的原材料、设计图样、产品要求及订单,加工者按照要求生产,而产品又由订货者全数买走。

与中国元代同期存在的西方强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为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伊斯兰文化背景及中亚、西亚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从唐代就开始使用中国瓷器的习惯,使得他们对中国的瓷器有着极大的需求。在这一时期,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与奥斯曼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很容易就达成了合作形式的供求关系。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差异及社会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瓷器并不适应西亚的需求。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带来了出自西亚的钴料、西亚社会生活用瓷习惯的形制和主题纹饰,由中国景德镇的工匠按照要求烧制瓷器,产品全部出口到奥斯曼帝国。这就是元青花的“来料加工”。

因为采用了这一形式,所以造成现存于世的至正型元青花器大多在国外而国内极少,而且现在看到的元青花瓷器器型大多适合西亚、中东人的生活习俗而不适应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例如,用于手抓饭前净手的“匜”、鼓腹的“军持”;又如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里的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葵口大盘,正是为适应西亚人手抓饭的传统饮食文化习惯而生产的。

元青花是专供外销的出口瓷器,出口地区有两个—西亚和南亚,输往西亚的是至正型元青花,主要经由陆路出口,走传统的古丝绸之路,经吐鲁番、叶尔羌(今新疆库尔勒)抵达中亚里海南岸的萨里,再由此一分为三:其一南下进入波斯;其二继续西进抵达终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其三先向西再折向南进入中东和东非,最后抵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和开罗。输往南亚的是各类小型民用冥器,采用中国产的钴料为着色剂,经海路出口。近年来,在菲律宾、印尼都出水、出土了很多中国元青花瓷,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图书《Blue And White Wares—Foud In The Philippines》,刊录了在菲律宾发现的中国元代青花瓷。

四、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当代,许多学者认为欧洲象征着“蓝色文化”,而中国象征着“黄色文化”。事实上,在唐宋时期,包括明代中期,中国都不是想象中的封闭状态,相反,一直都开放包容,是一个“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共存的国家。在唐代,中国的“蓝色文化”非常发达,以陶瓷、丝绸和茶叶为主的外贸商品也加入其中;而形成中国“蓝色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即随着交流的扩展而获得的另一方信息,并作为进一步扩大交流的指南。

在中国陶瓷外销的过程中,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已成为艺术符号的物化象征,并在销售市场中广泛传播,为商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正是中国的第一波“蓝色文化”浪潮,才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作者简介

文潇,1997年9月生,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元)陶宗仪.辍耕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陈开俊,戴树英,刘贞琼,等,译.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

[4]叶文程.宋元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的外销[J].海交史研究,1984(6):32-38.

[5]陈希育.中國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6](元)汪大渊.岛夷志略[M].苏继庼,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明)马欢.瀛涯胜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宋)赵汝适.诸蕃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10](阿拉伯)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M].马金鹏,译.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1]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2]冯先铭.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J].海交史研究,1985(2):14-21.

[13]胡光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艺术的西化[J].美术观察,1992(2):71-75.

[14]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053500511267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跨文化影响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