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剪纸于内蒙古地区中小学教学的转化应用

2022-03-21 05:56罗庚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

罗庚

摘要:和林格尔剪纸的诞生和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民俗艺术,承载着历史、风俗习惯、关系美学、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北方剪纸文化遗存之一。对于研究农耕与草原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交际融合,和林格尔剪纸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何在当代中小学教学中传承研习这一剪纸艺术的精髓,并融入核心素养时代美育发展思路,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核心素养时代为背景,立足于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底蕴,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主题,透过对和林格尔剪纸文化内涵的剖析,提出了创意剪纸的教与学、多元课程平台、文化创意展演的观点。

关键词:和林格尔剪纸;中小学教学;创造性发展

一、文献探讨:研究与体验和林格尔剪纸文化内涵之美

剪纸是在中国上千年间民俗活动中所孕育出来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和林格尔剪纸是其体系中的分支,其名称来源于剪纸艺术所产生的特殊地理位置。《清史稿·地理志》和林格尔直隶厅:“康熙中,置站曰二十家子,蒙古语和林格尔。”可知和林格尔为蒙古语,意为“二十家子”[1]。和林格尔县虽地处偏僻,却历史悠久,秦属云中郡、西汉时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可见从秦朝起,这一地区已纳入中国的辽阔版图,深受农耕文明与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古代时期,先后有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驻牧[2]。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蒙古包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等,本质上都是早期先民剪纸艺术中镂空透雕意识的反映。随着时空的变换,和林格尔这片土地留下了众多民族生存繁衍的印记,使得这里出现了多民族相互交流,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甚至古诗中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样的描写,体现出动人的多民族融合场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交流经验,逐渐深度融合,遂使这里成为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融通的重要地区之一,这样多文化特质交融的历史背景滋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为和林格尔剪纸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学者靳之林认为“和林格尔农牧草原文化的原生态民间剪纸,是一部蒙汉民族共同创造的地域性的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原生态本原文化急速消亡的大潮中,和林格爾县至今尚保留着一片没有被开发的以民间剪纸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处女地,是极其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除了其独特的形成历史,兼具教学和艺术价值。学习和林格尔剪纸,不仅可以培养手眼协调能力、锻炼耐性,提升智慧,还可培养艺术审美,陶冶情操,是以民族地域文化为核心,将神话传说、图腾艺术、生殖崇拜、民族历史与游牧农耕场景做一联结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于文化继承与弘扬有重要意义。

和林格尔剪纸整体的造型风格吸取了原始先民阴山岩刻与汉代画像砖的特点。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剪纸总体造型风格粗狂豪放、深雄博大,但在细节上被地理划分为山区(东南部分)与平川(北半部分),与此相对应的剪纸特点被分成了粗狂与简约的不同风格。例如在和林格尔东南山区,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线条丰富而富于变化,耐人寻味。代表作品有崔青梅的《舞龙灯》。而在和林格尔北部,其风格物象造型简约夸张,装饰简洁。代表作品有张花女的《蒙人进城》、《娃娃抱鱼》等。

和林格尔剪纸在表现内容上总体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祈盼。剪纸的主要内容有以牲畜植物为主的牛、羊、猪、鸡、花果、蔬菜等,表现生活场景题材的有《牡羊图》、《蒙汉和亲》等,有神话色彩的《蛟龙食鱼》、《鸡蟾御蛇》等,反映民间故事的有《昭君出塞》、《刘海戏蟾》等,进入现代,和林格尔剪纸的创作题材也与时代同进步,有反映农区依靠科学种田的《科技富农》、《丰收图》等优秀作品。

以上内容足以说明和林格尔剪纸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通过对和林格尔剪纸的由来、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的剖析,以及其美好的寓意的表达。一方面归纳和林格尔剪纸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揭示其内蕴丰富的教学价值。希望借由和林格尔剪纸在中小学课程的开发,实现剪纸文化的转化应用,再现和林格尔剪纸魅力,引领学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二、和林格尔剪纸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

(一)剪纸在中小学的创意教学方案

在创意教学研究方面,开发了以“同一主题”不拘泥于剪纸形式,用同一主题进行剪纸原创,并说明创作理念与心情。例以“吉祥草原”为题,让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心目中关于草原的美好愿景,可以上网参考草原美景以及草原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小组同学充分分享交流后,选择好元素,描绘构图,再运用阴阳剪刻、镂空技法以及勾连技法来完成剪纸。而“剪纸长卷”则以“联想”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学生自愿结对子组成课程团队,每一组要自选创意,团队合作,待作品完成后,每个团队的剪纸作品张贴于展场,不论纵向排列还是横向组合,每一小组的作品要构成一幅剪纸连环画,有头有尾,故事紧凑而衔接,同时欢迎观赏者来赏析讲评,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述剪纸故事,比比谁的故事讲的最好,谁能够理解剪纸作品的内涵。形成生态互动的活性美术课堂。带领学生不仅了解和林格尔的剪纸技法,更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逻辑思考力、创造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多元媒材剪纸”让学生开拓思路,不再把大红纸作为唯一的剪纸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剪纸的媒材,如树叶、塑料纸、包装袋、PVC、PU皮、锡箔纸、锦帛、泡沫板……,体验不同媒材带给自身的感受,感受不同媒材带来的艺术体验和制作技法的差别,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技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思考什么样的材料最能体现草原剪纸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式、综合式的剪纸活动,以不局限材料的创作来体验和林格尔剪纸之美。

“流行文化与非遗剪纸”课程中,引入文化符号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林格尔剪纸能如何与生活相联系呢?可以把哪些生活中的图案与装饰与和林格尔剪纸进行结合,或者生活中哪些元素,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表达,变成立体剪纸,成为文化标志。让和林格尔剪纸翩翩然于课堂、活学活用于生活中。

(二)拓展多元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个体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出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人员组织、合作机构、空间环境、课程资源链等[6]。

传统的课程平台往往只在固定学校、固定教室、甚至固定的桌椅板凳中展开,依靠教师的讲授与演示。这一情况与核心素养时代对课程开展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局限性。近几年我国经济、教育发达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劲头强势,其校内外课程平台与教学参与者的构成上有着明显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在课程平台上,例如博物馆艺术教育、民间手工艺人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艺术名师工作坊等,这些课程平台的拓展,对学生建立多元知识体系与增加艺术教育实践的机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教学参与者的构成也同样丰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艺术家等纷纷参与进来,对提升学生的公共艺术素养与促进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蒙古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滞后性。遂提出此解决方案,首先要立足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拓展校外课程平台。背靠地域文化优势,深入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基地、和林格尔剪纸陈列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民俗博物馆等地,拓宽课程平台。与此同时邀请多位和林格尔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走进课堂交流,让学生面对面去感受和林格尔剪纸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网课的大规模兴起,无论是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资源,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下的正常教学进行,都显的尤为重要,作为中小学公共艺术课的和林格尔剪纸教学,应结合校内外师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社会资源、网络媒介资源等,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包括不限于和林格尔剪纸视频微课、MOOC课程等。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也可以进行和林格尔剪纸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促进现代网络技术下的新型艺术教学途径。

(三)策划创意展演与作品展示,推动校园剪纸文化

2008年6月7日,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II-16[7]。

和林格尔剪纸艺术教学的开展不应该止步于课堂与社团活动,更应该作为一种节日传统在中小学形成文化氛围,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学生产生熏陶感染。因和林格尔剪纸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试拟每年的6月7日这一天,为“校园和林格尔剪纸文化节”,在这一天邀请中小学不同学科喜爱剪纸的老师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与指导下,进行分享与交流,剪纸文化节活动让剪纸课程走出课堂,实践活跃于校园生活中。

“校园和林格尔剪纸文化节”的开展每年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将剪纸玩出“新花样”,成为推动校园艺术教学创新的“试验田”。创意行动策略有:(1)师生接力讲故事大赛:邀请校园师生根据不同的和林格尔剪纸作品,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由专业老师和非遗传承人进行点评讲解,共同来理解和林格尔剪纸作品的文化内涵寓意;(2)以音乐和舞蹈呈现剪纸之美: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艺术教学发展的大势,剪纸作品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舞蹈展现,例如《蒙汉和亲》这幅剪纸作品,邀请音乐、舞蹈兴趣社团的同学来根据剪纸内容编排舞蹈,将和林格尔剪纸以立体且活灵活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和林格尔剪纸“动起来”;(3)剪纸涂鸦:邀请参加校园和林格尔剪纸文化节的师生以及家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与媒材,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传递自己的心情与感受,表达祝福,最后将所有人的作品张贴在一面墙,组成一幅剪纸涂鸦画,感受它带来的视觉冲击与艺术审美体验。

三、回顾与展望

和林格尔剪纸的转化应用策略为满足新时代下人才培养要求,跨领域进行融合与创新,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多元艺术教育潮流相结合,引领教师和学生感受丰富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以及与剪纸有关的知识。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验,从古板的课堂教学走向了开放多元的课程平台,结合相关的作品展演活动,进行转化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格尔剪纸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传承,指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创新之路。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生体验到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创新应用,例如多元媒材剪纸、流行文化与非遗剪纸、校园和林格尔剪纸文化节、师生接力讲故事大赛、以音乐和舞蹈呈现剪纸之美、剪纸涂鸦等,让剪纸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多层次、宽领域的体验剪纸之美与创意教学,认识与实践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传承与创新。

此后,若能善用非物質文化和林格尔剪纸遗产,结合核心素养时代下的课程教学研究,跨学科融合美术、音乐、舞蹈、历史等其他学科,调动学生的五感、跨域结盟,共同研发具有艺术教学特色的创意课程。不但可在与时代同呼吸时兼顾传承与创新,更能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地域文化的同时,使有机会为中小学艺术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史为乐主编.中国地名语源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07.

[2]吴欣,王凯.盛乐览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8]图版.

[3]靳之林.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剪纸[A].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北京:北京社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3:248.

[4]赵福,浅谈.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特点[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4):52-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

[6]狄智奋,赵伟.当代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目标与教学过程——对英国艺术教育的观察与反思[C].周至禹.反思与责任: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在与未来:第六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坛文集.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56-161

[7]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18):8-9.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学
浅谈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优势
中小学教育教学合理评价问题浅议
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制约因素
我国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思考
浅析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
试谈中小学教学中的美术教育
欣赏型探究及其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