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

2022-03-22 09:09康伟
出版广角 2022年3期
关键词:园区北京文化

【摘 要】 作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文化企业,北京出版集团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实施用文化园区承载文化产业、用品牌运营接引积累流量、用综合配套涵养产业生态的三轮驱动,着力建设出版主题文化产业园,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北京出版集团这一举措能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贡献。

【关  键  词】北京出版集团;文化新地标;出版文化产业园

【作者单位】康伟,北京出版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05

北京出版集团是北京市属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出版机构,随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和《投资北京》杂志社的加入,集团现在已有9家出版社、6家杂志社和15家子(分)公司。集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前身为1948年的北平大众书店,在经营图书的同时兼做党的地下工作。70余年来,集团拥有一支包括郭沫若、老舍、曹禺、茅以升、季羡林、王蒙、铁凝、莫言、袁行霈、贾平凹、曹文轩、徐则臣、叶广芩等名家巨匠在内的雄厚作者队伍;推出了一大批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之作、传世之作,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北上》、《云中记》、“大家小书”丛书等。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2000余种。2021年,集团又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项22个。其中,7个项目入选“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为历年之最、历史最高。

作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文化企业,怎样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是北京出版集团一直考虑的问题。对此,集团党委达成共识:要对标首善定位和行业标杆,在抓好出版核心业务的同时,着力推动核心资产的经营,培育集团“出版+”新增长点,实现核心发展要素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就是建设一个出版主题文化产业园,努力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

一、打造文化新地标,是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城市文化的塑造。提起一些世界名城,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如巴黎卢浮宫、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首尔数字媒体城等,都令人耳熟能详。国内的文化地标如上海城隍庙、成都草堂、南京秦淮河,以及北京的故宫、鸟巢水立方、琉璃厂、798艺术区等,都以其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享誉海内外。这些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体现时代风貌。文化地标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其凝聚的文化底色是一種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味道”,徜徉其中,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慰藉。以文化城,以城化人,在人与城之间,最直接的纽带就是文化地标。通过文化地标,人与城市能心灵相通,得到情感共鸣。正如美国建筑师埃罗·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还应具有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也就是说,文化地标应具备文化象征、文化传承、文化聚集和文化消费等综合功能。

文化地标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的必然产物。从生产端来说,文化积淀需要物化的呈现方式;从经营端来说,文化经营需要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变现能力;从消费端来说,文化消费休闲需要可触摸、可“打卡”、可传播的实体。有专家认为,文化地标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地标的运营能力体现了文化的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文化地标的热度代表了城市精神的传播力。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首都文化繁荣兴盛的“大气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地标“大模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1],文化新地标建设正逢其时。

二、打造文化新地标,是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全球肆虐的疫情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实体书店销售业绩持续下滑、纸质书在阅读市场中份额大幅缩减的形势,集团党委深刻认识到,必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由此,集团党委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以集团本部楼宇群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经营,集聚出版文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周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出版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配套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定位上,以文化为核心,用文化雕刻园区、用园区经营文化;在品牌上,以《十月》、《父母必读》、“大家小书”丛书等为号召,聚集国内外顶级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翻译家到这里创作创业、交流研讨、发布作品,形成品牌聚集效应;在影响上,要吸引全国的读者、文艺青年来参观、“打卡”,吸引普通市民来听讲座、看展览;在经营上,要逐步从租金收入为主的1.0阶段,提升到“服务+中介+租金”的2.0阶段,再到“投资+运作+服务”为主的3.0阶段。总之,打造一个集精品图书生产、高端文化交流、大众文化消费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实现核心资产运营效益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标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集团认识到自身发展已经慢了,必须要加速推进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转型发展,首先要让思想转型到位。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召开了5次务虚会,分析研判集团坐标定位和发展形势,谋划转型改革发展思路和重点。不仅要领导班子思想统一,还要全集团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势。对此,集团组织全员参与“转型升级”和“立足实际 守正创新”大讨论,形成思想大碰撞的热潮。两次大讨论共收到649条建议,其中有60条建议被采纳,达成了“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不改慢改都不行”的高度思想共识。

做好了改革的充分思想准备,集团党委开始大刀阔斧推进“五位一体”的系统化、全方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机构调整与岗位竞聘、事业部公司化改革、融数中心建设、全员季度绩效考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年,等等。如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干部职工一致认为,通过这次改革,集团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办却没有办成的大事,转型改革大势渐起。

三、打造文化新地标的条件分析

集团打造文化新地标,是党委集体研究、广大干部职工集体讨论形成的共识,是基于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劣势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有深刻的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

从政策环境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地标建设,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提出,“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这为集团的发展指明了路径。

从集团自身看,集团具备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充分条件。概括地说,包括地理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3个方面。

1.优越的地理条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保障

集团地处西城区,临近北三环的核心区,毗邻中轴线。向南是北二环的鼓楼、南锣鼓巷、北海,向北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鸟巢、水立方。集团在这个区域共有7栋功能齐备的楼宇,其中有4万多平方米的商用面积可供出租,充足的空间足以涵养出版文化产业园的生态。这里有文化、人气、历史、地利,只要明确目标定位、积聚人气、讲好故事、做好功能配套、汇聚好上下游文化企业,就极有可能成为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和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交汇点的一个文化高地。

比如京版集团D座,是建筑大师朱培精心设计的“鸟嘴”型大厦。它毗邻北三环城市中轴线,运用270度环视透明玻璃结构,室内面积700平方米,露台面积300平方米,堪称“京版之珠”,开发条件非常好,但这座大厦早已被规划为工会活动室。根据测算,其每年房租、水电费、维护费、人工费等需要投入150多万元,且工会活动大多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资源浪费严重。转变思路后,集团引进了“想心空间”书店,采取365天24小时营业模式,除了书店,还包括想心自习室、儿童独立的绘本室、想心花店、想心咖啡馆、想心读书会、想心设计工作室、想心读书慈善基金,承接举行名家讲坛、新书发布、书画会展,以及文化颁奖、销售榜单发布等活动,完善了园区的配套功能。“想心空间”自开业以来,便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市领导、市委宣传部领导、西城区领导等都曾到书店视察指导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想心空间”已小有名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邱华栋在“想心空间”出席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奥运筹备活动在“想心空间”举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主题曲《一起向未来》在此诞生;2月4日北京冬季奥会开幕式,“想心空间”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组织开展冬奥烟花观赏活动,当晚门票收入4000余元。书店的引进开发,成为新地标打造的一个神来之笔。

2.突出的品牌优势形成硬核的文化软实力

集团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如创刊于1978年,名列文学期刊“四大名旦”的《十月》。作为新时期创刊的第一家大型文学期刊,《十月》在文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位居国内文学期刊前列。作为其子品牌的“小十月”——《十月少年文学》近年来强势崛起,以典雅、深邃的文学意境,搭建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高地。1980年创刊的《父母必读》杂志,作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育儿杂志,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现已形成包括杂志、养育系列图书、养育科学研究院、新媒体平台、品牌活动在内的立体化育儿传播架构,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百万级。此外,“大家小书”系列轻学术图书也口碑极佳。这些品牌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是打造文化新地标的坚实基础。

3.众多的文化活动汇成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秉承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集团主办、承办了很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包括已成功举办6届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知名度较高的“京版大众文化讲座”,以及“品读北京”“名家讲经典”“育儿智慧大讲堂”等系列讲座,这些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规格高、质量优、口碑好,丰富了北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集团厚重、大气、有公益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形象。一旦这些活动于出版文化产业园荟萃,就可以吸引人们持续关注。

以“北京十月文学月”为例,“北京十月文学月”是一场文学的盛会,2016年至今,共成功举办了6届,成为北京乃至国家的一张文化金名片。2021年10月,在梅兰芳大剧院,集团还和西城区共同举办了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实现从50人的规模拓展到500人、从文学象牙塔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文学月期间,集团举行了上百场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线点击量约2000万次,吸引了王蒙、铁凝、曹文轩、阿来、梁晓声等重磅作家、知名人士参与。

四、打造文化新地标的整体思路和实践路径

就国内外文化地标的形成机理看,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积淀型。如上海石库门、成都宽窄巷,其本质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圈。第二类是产业集聚型。比如洛杉矶的好莱坞星光大道、巴黎老佛爺百货商店等,其本质是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产生的商业圈。第三类是品牌效应型。比如日韩的热播影视剧取景地、国内知名流量大咖的工作地等,其本质是名人流量汇聚成的品牌圈。

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就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推进。只有做好顶层设计、高举高打,才可能实现新地标建设的高水平、高效益。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笔者曾幸运地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建设工作,并担任鸟巢、水立方等5大奥运场馆建设的负责人。建设期间,笔者多次面对面地向中央领导直接汇报项目进展。奥运工程弘大复杂,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奥运场馆赛后运营是世界性难题。但建设团队牢牢把握投资、施工、工程、安全和赛后运营五个关键点,从全球设计招标之初,就确定了奥林匹克新地标的目标,如“鸟巢”“水立方”的命名,都是笔者大力推动才选用的,很有故事性。相比“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其更具无限的商业开发价值。在奥运临近结束的时候,笔者又找到张艺谋导演,和他策划、实施了“鸟巢版图兰朵”大型演出。此后,“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也在鸟巢成功举办。水立方也是如此,开发团队基于水立方原型,开发了系列品牌文创产品。正是这种运筹帷幄,步步推进,最终才实现了奥运场馆运营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对于集团来说,建设出版文化产业园,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整体思路是: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实施用文化园区承载文化产业、用品牌运营接引积累流量、用综合配套涵养产业生态的三轮驱动。

1.坚持文化的核心定位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北京出版集团作为文化企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笔者在北京演艺集团任职时,就和北京市东城区签署了《公共文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有文化企业参与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经典案例。北京演艺集团整合系统及业内专业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以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东直门街道、东华门街道、龙潭街道四个街道为试点,提供“菜单式”“订单式”的各项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对试点街道开展场馆管理、基本服务、地域文化建设三方面的16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工作模式,逐步推广到东城区17个街道,成为东城区考核中一项亮眼的成绩。

文化地标不能是单一的展示,必须增强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以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抓综合配套,就产生一个主业辅业的取舍问题,规划团队要做好“加减法”。文化地标必须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定位:地产是文化地产,活动是文化活动,品牌是文化品牌,餐饮、住宿、休闲、文创产品等都要有文化韵、文化味儿、文化范儿。一切建设和运营都围绕“文化”这个核心,其他的都必须让位、服务、配套于文化,园区内所有的项目,都应该是为文化配套,为文化赋能,围绕文化核心来开展。

2.把握出版为本、运营为先两个着力点

打造文化地标要把握好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成国内一流,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社会效益为先的前提下,走市场化的道路。只有真正被市场认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老百姓心甘情愿掏钱来消费的文化活动,才能深入人心。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一味靠财政补贴,若其不会开拓市场、不能造血,那终究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成不了气候。

北京出版集团作为北京市国有文化企业,放在首位的必然是社会效益,坚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理念。同时,集团也注重提高经营意识,增强经营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集团粗放经营的问题暴露,物业空置率不断上升,集团的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和整体的运营规划,存在品牌开发不足、文化辨识度不高、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够、市场号召力不强的问题。集团必须抓紧补齐短板,才能使文化地标的运营行稳致远。

3.实施文化园区、品牌运营、综合配套的三轮驱动

(1)龙头带动,构建园区文化产业业态新格局

打造文化新地标,要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动。第一步,在可视化的“形”层面,要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这是文化地标的物化前提。两年来,集团积极争取市、区政府支持,统一命名园区楼号,增加企业标识,使企业形象构成北三环一道靓丽的风景。第二步,提高园区企业品格。针对园区经营项目杂乱、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集团着手招纳相关行业标杆和龙头企业入驻,引进了北京人民东方出版社、知名的四世同堂餐饮公司、“想心空间”品牌书店等,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格调和文化层次。下一步,集团要明确标准,进一步提高入园门槛,逐步淘汰那些与园区核心功能无关的一般性企业,优化园区的产业业态格局。

(2)品牌运营,涵养园区良性运转新生态

文化地标要做到有人气、有热度、有效益,关键在于形成品牌。要加强品牌推送,一方面,集团要把已有的品牌汇聚成品牌矩阵;另一方面,要不断接引、孵化新的品牌,通过品牌的融合、相互赋能,铸成文化地标的整体品牌。在此基础上,集团应做好品牌变现,把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一旦形成了品牌和效益的良性循環,园区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生态圈。

理想的生态圈包括层层扩展的三层圈子:一是核心层——出版产业圈。园区通过完善财务、人力等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图书审校、发行、版权、物流、仓储等全方位的出版服务能力,汇聚一批出版机构、工作室、独立出版人等。二是中间层——阅读交流圈。通过建设实体书店,举行创作沙龙、艺术培训、网络文学论坛、阅读指数发布等文化活动,以及版权对接会、读者见面会、图书首发式、书画展等会展活动,园区能够吸引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文化经营者,以及中小学生、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等。三是拓展层——配套服务圈。园区通过开发有文化韵味的餐饮、酒店、咖啡厅、特色文创店等,满足市民和游客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这三层环环相扣的同心圆,构成“创作出版—阅读交流—文化消费—创作出版”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生态圈中,品牌共享、产业共融,新业态、新产业茁壮成长,事业出精品,产业出效益。

(3)综合配套,构建园区政策集成新优势

北京出版集团在打造出版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坚持尊重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空间,不大兴土木,在原有建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改造,优化产业布局,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达到增加文化品位和经济附加值的效果。其硬件投入并不多,主要是政策层面的配套和集成。

北京出版集团旨在将北京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精品创作、实体书店、影视产业、会展产业扶持奖励政策,创业创新政策,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对外文化贸易相关政策,文化金融政策,以及文化企业、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高科技企业人才落户等政策在园区落地落稳,扶持出版、文化企业转型发展,必将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提高园区活力,繁荣文化产业。

遵循《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的宏观引领,有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集团有信心通过新地标建设,不断孵化“出版+”新业态,以园区建设反哺主业,赋能出版核心业务,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将出版文化产业园打造为立足西城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北京文化新地标、新名片:一个文化产业业态完整、配套齐全的示范区;一个各地作家、艺术家、文艺青年向往的首都文学圣地;一个与市民休戚与共、鱼水相依的城市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

五、集团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的举措和进展情况

1.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属地支持

集团党委成立新地标建设工作小组,将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写入集团“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全面推动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的工作,并积极争取属地政府的支持,联合西城区共同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硕带队到集团交流座谈,与集团达成共识。双方成立了专班,建立了日常联络机构,将超前规划、统一设计,同步考虑产业布局,建设示范园区。2021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和北京出版集团正式签订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出版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政企合作新机制。

目前,北京出版集团和西城区一起聘请了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开展园区规划的整体设计,包括产业设计、外观设计等,旨在通过楼宇改造的“小投入”,实现园区品质、功能、外观等整体的“大提升”。目前,规划设计方案也完成了公开招标。

2.完善配套功能,优化业态布局

集团新地标建设工作小组赴多个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学习交流,吸收有益经验,探索园区经营模式。集团园区逐步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如北京人民东方出版社、著名京味餐饮品牌四世同堂旗舰店、“想心空间”书店等,初步实现优质产业聚集。同时,“十月作家北京居住地”已被纳入园区配套项目。目前,“四世同堂”文学主题餐厅已开业,北京海拔最高的书店“想心空间”已正式运营。

十月文学院地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与集团主园区遥相呼应。集团与西城区共同助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驻地的发展,延续集团文化空间建设规划,为文学院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正研究设计的十月文学院佑圣寺经营改造方案,以空间升级改造为抓手,探索将文学院打造成有品质、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与集团主园区的呼应协同。

3.整合各方资源,聚圈扩圈跨圈发展

聚焦党委确定的多元产业布局,2021年,集团对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3个,涵盖国家大剧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科大脑、爱奇艺等单位,不断聚圈、扩圈、跨圈。随着2021年年底由集团畅销图书《耗子大爷起晚了》改编而成的同名儿童舞台剧的上演,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演艺集团的战略合作正式落地开花,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2020年12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无偿划转至集团。2021年12月,《投资北京》杂志社成功划转至集团,为集团出版矩阵再添新军。

4.履行社会责任,引爆新一轮首都文化援疆热潮

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部署要求,北京出版集团积极参加“文化润疆·书香和田”图书捐赠活动,捐赠图书5.8万册、全年新期刊11880册,合计码洋约202万元。为明確集团文化润疆工作的重点,笔者带领调研组,冒着恶劣的强沙尘天气,跋涉和田市等5个区县进行深入调研,摸清了和田地区的图书需求及文化发展的具体困难。回京后,调研组起草了《北京出版集团关于书香和田援建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等多位领导先后做出批示。集团先后召开3次党委(扩大)会进行传达学习,研究落实举措,制订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已被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室采纳。下一步,集团会将文化润疆工作与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深度融合,力求形成最佳效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地标的打造也一样,文化氛围和品牌涵养需要穷数年之功才能有所成就,需要精心策划、不断积累,积小胜为大胜。打造北京文化新地标不是一个人的事,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接续奋战、久久为功,把集团所有员工的智慧、汗水、激情融入其中,才能见到实效。我们必须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精神,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历史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加快转型改革,努力做好应做之事,给后来者开一个好头,为北京出版产业、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EB/OL].(2020-04-10)[2022-02-10].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4/t20200410_1799129.html.

3469500589271

猜你喜欢
园区北京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