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栽培与鉴赏”校本劳动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022-03-22 23:00叶璐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关键词】劳动课程;兰文化;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叶璐(1977.09—),女,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课程实践是目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依托各自独特的校情、学情与地域资源,开发既丰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劳动课程,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的同时,也最大化地发挥了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兰花的栽培与鉴赏”校本劳动课程开发的独特优势

“兰花的栽培与鉴赏”是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依据以下优势开发的具有山区學校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

(一)文化优势

兰花生于幽谷之中,清纯、高洁,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圣人孔子甚爱兰花,欣赏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贵品质,曾作琴曲《幽兰操》来赞美它;爱国诗人屈原与兰花为伴,在《离骚》中多次出现咏兰的诗句,以秋兰比喻高尚情操;汉唐时代的人们将心灵美的内秀融于兰,李白留有“幽兰香风远,雅桂甜雨近”的名句,进一步丰富了兰花的内涵。自古以来,中国兰花所展现的素淡、雅致、清幽的风韵,与中国人推崇的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完美契合,而这些品格正是开发校本劳动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之一。

(二)地理优势

江浙地区兰花种植的历史悠久,人们鉴赏兰花的历史也很悠久,文化色彩浓厚,是我国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地处农村,位于浙东山区,坐落于慈溪市长溪岭北麓,面向长溪水库,周围群山环绕,阳光充足,山雨丰沛,野生兰花资源丰富。自古至今,民间素有上山采兰花的传统,每家每户,几乎都能拿出几盆珍藏的兰花。

(三)种植优势

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是浙江省绿色学校,占地达30余亩。校内有适宜兰花种植的室外基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还搭建了一个约150平方米的兰花室内培植基地。基地内设施齐全,光照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等全部齐备,花架、花盆、植料、工具等一应俱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种植、栽培、养护、鉴赏等需求。校园附近有方家河头和任家溪两个市场化的兰花种植园,周边有十几户养兰专业户。这些有利条件,为学生开展兰花种植与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教育优势

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多位兰花爱好者,其中不乏养兰高手。学校的相关教师与社会各界的兰友保持密切联系,并多次邀请他们来学校指导,学校还聘请了两位养兰专家作为基地的校外辅导员。在几位教师的带动下,许多师生主动参与种兰、养兰活动,学校办公室、教室充满兰香,学校兰花社团小有名气,多次向来校参观的嘉宾展示兰花。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优势,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开发具有山区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兰花的栽培与鉴赏”校本劳动课程开发的五项联动

(一)理论引领,专家指导

课程开发初期,课程开发小组成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劳动课程方面的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实践》等;有课程建设方面的书籍,如《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等;有兰文化方面的书籍,如《中国兰文化》《兰花古籍撷萃》《黄庭坚兰文化》等。

学校还先后多次邀请特级教师、教研员以及养兰专家来学校指导,共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兰文化的特色内涵及“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资源的价值;“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编排体系;“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的目标定位;“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的内容框架;“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等。专家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发挥其在科研力量上的优势,为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把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家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既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有效地促进课程的开发,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

(二)师生结合,共同参与

在我国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的,教师和学生担任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综合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需求、兴趣爱好等,多方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新开发的校本课程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还要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劳动文化的丰富资源,体现课程的地方性特色。学校在“兰花的栽培与鉴赏”劳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积极整合兰花的传统习俗、兰花在民间的栽培技术、中国兰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并从中选取那些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内容,如安排学生野外寻兰、亲子种兰、基地护兰、外出访兰、节日赏兰、书画咏兰等,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为课程的全面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社区,挖掘资源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在劳动课程开发初期,教师通过调查问卷、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学校周边的兰花人文、物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挖掘了本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方家河头和任家溪的兰花种植园、浒山的花鸟市场兰花基地和镇海的兰花岛等参观、学习;聘请附近的养兰专家作为学校兰花基地的校外辅导员,参与指导学校的兰花种植与管理工作;邀请兰协会员、兰界人士来学校开讲座,向学生介绍兰花的相关知识;参与学校周边各社区开展的兰花爱心义卖活动、兰花爱心捐赠活动等。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寻找与兰花主题劳动课程相契合的学习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校本劳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四)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

在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深入贯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地点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传统的课堂,或去学校兰花实践培植基地,也可以带学生去周边的群山和学校附近的兰花市场等。在教学技术手段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展示与兰花劳动课程相关的图片、课件、音像资料等,也可以利用学校充足的兰花资源,以实物形式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劳动必修课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各类校园节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兰花主题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训练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校的劳动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全面评价,不断完善

第一,内容评价。由校本劳动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价。本课程还在起始阶段,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经常对其内容框架的合理性、可行性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并适当地修改和调整,以求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第二,实施评价。由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座谈、研讨、问卷、随堂听课等形式,评价课程实施情况,重点从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维度进行评价。第三,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两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结束前采用三星级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为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校主张采用自我评价、伙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评价侧重于自己参与劳动的主动性以及劳动过程中自己的感受等方面;伙伴评价需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评价同伴间团队合作的参与度和配合度;教师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在参与劳动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能力、品质等综合情况。

三、对“兰花的栽培与鉴赏”校本劳动课程开发的反思

(一)创立“以蘭育人”劳动教育品牌,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秉持兰花坚韧与执着的特性,不断改革创新,深入挖掘乡土资源,集多方力量,开发了“兰花的栽培与鉴赏”这一校本劳动课程。学校在开发、实施校本劳动课程的同时,对兰花及兰花劳动的精神内涵进行提炼,与校园“兰文化”主题有效融合,创立了“以兰育人”劳动教育品牌。学校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深入挖掘兰花合群共处、质朴谦逊、洁身自爱、执着顽强等精神,使学生在“兰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为像兰花一样秀雅高洁的人。这一劳动教育品牌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社团活动融会贯通,能更好地促进五育融合

中华“兰文化”源远流长,涉及面广,渗透诗词、书法、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因此,学校在实施兰花主题劳动课程的过程中,没有将该课程孤立起来实施,而是将其与相关学科的教学融会贯通,并与学校体育、美术、合唱、书法等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学校举办的兰花节系列活动、“兰香润心田”艺术节活动、“建兰杯”体育节活动、“兰诗兰文”硬笔字比赛、“我和兰花”绘画比赛等,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兰花、喜爱兰花、了解中国兰文化、学习兰花精神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三)劳动课程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把“劳”字列入了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中,把劳动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比如,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代,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受到过分重视,导致学校、学生、家长忽视劳动课程的实施。劳动课程的教学大多由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完成,而劳动课程的开发又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导致教师受到时间、精力、能力方面的限制,无法高效、高质地完成劳动课程的教学,只能流于表面。此外,在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的理论指导也不充足,这些因素限制了该类课程的开发质量。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劳动课程的重视,使劳动课程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开发校本劳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文明的劳动行为、积极的劳动态度、优秀的劳动品质和高雅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学校劳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提升。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创新和提高的过程,在下一阶段要继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课程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07-09.

冯兵.乡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路径与实践价值[J].教育视界,2019(11):22-24.

幸江林.乡村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要点与价值意义[J].教育观察,2021,10(27):49-51.

马性远,马扬尘.中国兰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209501705201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深度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跳绳速度训练——30秒单摇》教学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