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与巴蜀文化旅游探究

2022-03-22 20:30武子婷谢玉婷曾传芳胡祥洲曹倩瑜
当代旅游 2022年16期
关键词:蜀地巴蜀杜甫

钟 漫 武子婷 谢玉婷 曾传芳 胡祥洲 曹倩瑜

[内容提要]杜甫寓居巴蜀期间佳作不断,描写成都生活的诗篇更是脍炙人口,吟诵至今。这与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所以研究杜诗与巴蜀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杜甫诗歌对巴蜀文化旅游的积极作用成为本文的主题。近些年来,成都文旅发展迅速,前来游览杜甫草堂等遗迹的游客络绎不绝,本文通过对二者的研究,探索成都作为文旅城市的历史底蕴及独特优势。

引 言

“自古文人皆入蜀”,不论是“细雨骑驴入剑门”贬谪式的入蜀,还是“千乘万骑西南行”避难式的入蜀,许多文人大家都有过入蜀经历。据学者粗略统计,周祖撰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记载的中唐时期入蜀文人多达122人,杨世明编撰的《历代游蜀文学家名录》中有29人。因此,中唐时期入蜀文人数量较多,为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有利切口。另外,据戴伟华考究,《全唐诗》中创作于四川的共有1470首 ,位列第四(陕西4647,河南1588,江苏1564),其中盛唐、中唐过渡时期盛产735首,且主要为杜甫所作。文学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入蜀后所接触到的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自然、人文的巴蜀风光及风土人情都对诗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一代文坛巨擘,蜀地生活对杜甫本人以及诗歌创作的影响也能从他的字句间参悟。基于此,本文以杜甫在蜀创作的诗歌出发,探索杜甫诗歌与巴蜀文化间的交互影响以及对巴蜀文化旅游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剖析成都作为文旅城市的内在优势,旨在增强海外人民对杜甫诗歌的了解以及加快发展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和文旅城市。

一 杜甫入蜀原因及诗歌风格变化

(一)入蜀原因

杜甫因避难入蜀,见于《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洛阳、长安很快沦陷。后来他的部将史明思又起兵反唐,这场叛乱直到763年才平息,史称“安史之乱”。八年中,民不聊生,国家各方面发展开历史倒车。为躲避战乱,拥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峻地势的巴蜀地区成为首选。

(二)入蜀前后诗歌风格变化

杜甫由陇入蜀后,他的诗歌转而呈现出闲适轻快的韵味,在自然风光的描写之中又融入了对时局的议论。诗歌形式不再拘泥于歌行体古诗,而转向七言律诗。他甚至在格律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七律。杜甫多数的七律大多是在蜀中所作的,其中《蜀相》《秋兴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都在蜀中完成。他的在蜀诗歌创作使得这种新兴诗体臻于成熟 。

二 杜甫眼中的成都

钟灵毓秀的蜀地体现在唐进士魏颢笔下的“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秀丽多彩的成都在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一)初印象

杜甫在《成都府》中写道“山川异”“新人民”“喧然名都会” ,初到成都的杜甫虽感羁旅漂泊之苦,但也真实记录了自己对于成都的第一印象—奇异、美丽、繁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名都会”。

(二)自然风光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居于芙蓉城下美丽的浣花溪畔,以一首《江畔独步寻花》细说浣花溪畔的雅趣生活。诗圣与美景合一,自然创作出令后人传唱不绝的佳作。这是成都独一处、小巧精致的美,也有历来为各路诗人所称道的雄峻之美。《龙门阁》中就将龙门阁的风大浪高,栈道千回百转的险峻详尽于纸笔。《阆山歌》《瞿塘两崖》《白帝城最高楼》等也表现了蜀地山水的奇绝。

(三)都市繁华

成都的繁华体现在各个方面,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一窥当时成都酿酒业、纺织业等的发展盛况。其中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里称赞道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到杜甫有诗1400多首,与饮酒有关的就达300首 ,诚然,蜀地酿酒业的蓬勃发展也给他带来不少创作灵感。

(四)人文胜迹

一首《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对历史伟人诸葛亮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对司马相如和陈子昂的赞美之词如《琴台》《陈拾遗故宅》也都是杜诗中的经典。杜甫秉持着理性和爱国爱民的人生信条,全身心融入蜀地生活,对蜀地包括武侯祠、大慈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人文景观和遗迹大方抒怀,不吝情感。遍布多处的人文胜迹在杜诗中寻得一方天地。

(五)风土人情

成都的景是醉人的,成都人也是让杜甫印象深刻的。他在《客至》中写道“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也有“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道尽成都人的热情率真,自然纯朴。成都人还好歌舞,重艺术。杜甫五岁就见过公孙大娘舞剑《剑器浑脱》,十四五岁的杜甫出游翰墨场也见过很多精彩的歌舞表演,其在《江南逢李龟年》中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再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对成都歌舞的记叙是他自己多年来接受的艺术熏陶和真情实感相结合的结果。

(六)佛教文化

杜甫也在《赠蜀僧闾邱师兄》中“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表达自己对于佛教文化的赞美之情;《后游》中一句“客愁全为减”表明了佛教在自己心中的巨大魅力。佛教文化在杜诗中的特殊地位,一是因为杜甫初来草堂之时最先接纳他的是西郊的草堂寺;二是因为佛教本身在蜀地的良性发展。

三 成都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

成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以龙泉山、华蓥山为界,分为平原、丘陵、平行岭谷地貌区,空间的封闭性又造就了文化地域性,杜诗中多次称蜀中为“异方”。另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为成都生活提供温润舒适的气候条件 。平行岭谷为《绝句》《剑门》等雄伟壮丽的诗句开辟道路,平原丘陵为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创造条件。其中最著名的景观便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作诗多达260首,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看不见杜甫笔下的黄四娘以及游赏胜地浣花溪。

(二)工商业

巴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丰厚优越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早在先秦时代就以“水利殖国”为典型特征,农耕文明迅速发展,誉满华夏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巴蜀百姓“民食稻鱼,无凶年忧”的生活提供保障,使得成都一直享有“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美誉。其中成都的纺织业、造纸业、产盐业、冶铁业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手工丝织业为全国中心之一,蜀绣、蜀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蜀锦更以色彩富丽鲜明、织造细致高超而闻名全国;巴蜀酒业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等上乘美酒都是在唐宋时期产生,成都酿制的“生春酒”更是向朝廷进献的贡酒,且从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陶制酒器和青铜器酒器。成都酿酒业的发展可从方志《华阳国志·蜀志》中窥见,“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陈子昂在《上蜀川军事》有云:“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剑南西川是唐朝时全国诸州中最富庶的地区,是唐朝的重要财源地,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三)社会风气

巴蜀地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保障蜀地人民免受饥馑之苦,又因其地处山川腹地,远离正统王道的管控,整个地区游乐风气逐渐兴盛。文学艺术与宴饮、游赏相结合,逐渐走向世俗化和享乐化,文学与日常生活相互渗透,日渐紧密。文人墨客相聚西园和西楼,郊野寻欢,吟诗作对。元代时期费著(元代史学家,进士出身,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授国子助教)在《岁华纪丽谱》中写道:“成都自唐号为繁庶,甲于西南。富贵悠闲,岁时宴集,寝相沿习,遨头行乐,其风未息,皆因其土俗,不废娱乐。”娱乐风气自然离不开音乐、绘画、歌舞的发展。唐代剑南节度使崔园也道“丝竹竞奏,笑语喧然”。

(四)文化包容与传承

入蜀文人为何佳作百篇?不仅是因为蜀地本身的人文资源优厚,更有巴蜀文化自身汇纳百川的独特气质。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秦并巴蜀,因为垦荒救灾等原因大量北方移民来川定居;蜀汉和成汉时期,又有大量少数民族流民迁居川西平原;唐宋时期大批文人墨客等流寓成都使其形成了对南北文化兼容并包的复合型文化 。同时蜀地人民对历代伟人和优秀文化也极其重视纪念和传承,修建祠堂以纪念李冰父子、诸葛亮,同时对陆游祠等也是如数家珍。从荆楚文化、关中文化到中原文化,巴蜀人民以开放的姿态不断为巴蜀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得华夏文明并未因为地域、人文隔膜而发展受阻。多元文化的交融也为历代入蜀诗人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四 杜甫与巴蜀文化相互成就,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叶燮谈到杜甫的诗作都内生于其思想境界,杜诗中那些涉及成都文化之作,大都视角宽广、层次深细、情感浓郁,融入杜甫精神而定格为成都文化的历史画卷,放射着真善美的信息 。杜甫诗作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正是巴蜀文化丰厚情怀的映射与升华。蜀地风情和巴蜀文化为杜甫诗歌的创作提供养料,杜甫自身优秀的文学涵养为巴蜀文化增添底蕴,二者相互成就,共同进步。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享有“诗圣”之美誉。他的诗作更是被誉为“史诗”,誉满全球。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对杜甫、杜诗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如《日本杜甫研究概况》(高鹏),《杜甫诗对朝鲜文学的影响》(韩国:李丙畴),《杜诗在俄罗斯》(李明滨),《韩国文人对杜诗之评价》(韩国:全英兰),《曾来余亦诗成癖,昨夜分明梦杜翁:谈谈杜诗对日本汉诗的影响》(李寅生)等 。巴蜀文化是杜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海外研究毫无疑问推动了巴蜀文化的外宣,增强了海外人民对成都的了解以及向往,对于成都这座文旅城市更是意义非凡,为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五 结语

杜甫及其诗歌与巴蜀文化的和谐交融为成都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内驱动力,拥有独特文化底蕴的成都也能够在当今快速消费时代不失本真、不断创新,深入推进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蜀地巴蜀杜甫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