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2022-03-23 05:41夏鹏翔赵培培张誉馨
中国德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性

夏鹏翔 赵培培 张誉馨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它指导着少先队组织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凸显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这一本质属性。坚持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方向,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使命,需要在少先队教育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课程,以引导未来的少先队辅导员研读马克思主义精髓,深刻理解少先队教育的意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少先队教育;政治性

作者简介:夏鹏翔,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赵培培,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张誉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一级教师

自2013年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以下简称“少先队教育”)专业开设以来,有关少先队教育的主题研究层出不穷。

从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和任务目标的立场来看,少先队教育研究首先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之上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研究视角实现融合和交叉。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指导少先队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少先队活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教育问题的经典论述;另一部分是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首先表现为其鲜明的阶级性,认为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落脚点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它以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支点,指向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明确了劳动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活动,它致力于将人从单项劳动和片面发展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有机结合和自由发挥,最终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科学认识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也明示了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少先队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目标,其理念和内涵与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相统一的,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为理论依据的。

(二)共产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少先队活动的行为准则

19 世纪中叶后,教育学领域出现了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研究。“1917 年,克鲁普斯卡娅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自此以后,以苏联的一批教育学家为主要研究力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得到长足的发展。”[1]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革命运动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苏联教育学也不例外。其中,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对于少先队教育给予了直接的指导。

共产主义教育旨在有目的地造就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突出任务。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精神完美、道德纯洁,又体格健全。加里宁在阐述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时谈道:“发扬爱护祖国,即爱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发扬苏维埃的爱国主义,同样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2]

共产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少先队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它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源地——苏联,在理念上、内涵上以及达成目标上,直接指导了苏联的青少年教育事业。卫国战争中,卓雅和舒拉的英雄事迹激励着青少年奋勇打击侵略者;恢复建设过程中,青少年自行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扬。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教育的突出成果。苏联的经验给我国的少先队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另一种实践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立,他认为“集体不是一群个别人的偶然集合,而是社会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细胞,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的总体”[3]。马卡连柯所言集体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说,集体是有着共同志向、共同目标的一群人的结合;其二是指,集体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组织,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换言之,“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展开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4]。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代表和凝聚着所有成员的利益,它应该能为个人生活需要的满足创造物质条件,为个人体力、智力的和谐发展提供客观环境。

少先队集体主义教育也不例外,目的在于让队员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不断增强集体归属感、集体依赖感和集体认同感,逐步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先队组织就是少先队集体主义教育的根基所在,集体主义教育是推进共产主义教育、完成少先队培养接班人这一政治使命的有效途径。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及少先队员的组织归属感也是通过集体主义体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规定少先队的任务目标和组织属性

(一)少先队的任务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列宁曾指出:“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所有的共青團员和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5]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理论的基础上,倡导少先队员做社会工作,强调少先队主要是从事为大家谋利益的集体劳动,即社会工作。她还基于少先队员的名称和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提出:“要使少先队成为团结一致的整体……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是社会工作者。”[6]

我国少先队组织发展的第一阶段——劳动童子团时期,其宗旨是“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勇敢牺牲的精神,为劳动阶级服务”。可以看出,其中的团体生活、奉献精神和为劳动阶级服务的落脚点与苏联少先队组织的任务目标是同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少先队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54 年,初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发布。1978 年 10 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召开,恢复少先队组织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增写“我们队的性质”一条,明确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目的在于把少年儿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少先队里来,学习共产主义。1995 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修改队章,规定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2020 年 7 月,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第七届全国少工委提出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修正案)》,将队的“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并加入“我们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虽然时代在变迁,历史曲折发展,但少先队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实践体现。

(二)党团队三位一体的关系决定政治性是少先队组织的第一属性

研究少先队的组织属性,也要遵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少先队组织属性的研究中,张先翱指出,少先队的根本特性是队的组织教育,以培养队员的组织观念——荣誉感、责任心为目的。[7]具体说来,少先队教育并非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遵照队章之规定,对少先队员进行组织教育、红色教育。这是少先队区别于其他少儿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

陆士桢认为,少先队具备三个重要的属性——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是首位的。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儿童组织的立场上,少先队教育的核心是共产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传播,这是少先队的组织使命。[8]

檀传宝认为,少年儿童组织是儿童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儿童性是其政治属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政治性是少年儿童组织的本质属性。从党团队三位一体领导关系的视角看,少先队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政治性是少先队的本质属性。[9]

总体来看,政治性是少先队组织的第一属性,少先队教育的育人性也包含其中,那就是开展政治教育,与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形成党—团—队在政治上的接力棒关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少先队教育的正确方向。少先队教育是最直接、最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实践活动。

若想这一实践活动切实有效,少先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十分紧要。从少先队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应该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课程,一线辅导员的专业培训课程中也应设置相关的内容,以引导少先队辅导员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精髓,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植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指导少先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化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信仰

2021 年 1 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发布的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着力打造政治鲜明、思想先进、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新时代少先队组织”。从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少先队辅导员首先要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上下功夫,这关系到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引导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关系到《意见》的目标能否达成。

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并非凭空、硬性的要求,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意识源泉,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理论思想相互关联、递进发展,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

当前,少先队教育专业的学生所生长的时代和背景决定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可能是不充分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也可能不完全熟知。少先队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奋斗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理论基础相一致的。为此,少先队教育专业应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课程,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解少先队组织与共产党、共青团的隶属关系,理解自己未来的身份和工作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利益。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一要求是面向学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同时也是对少先队辅导员的要求。因为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它肩负着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任。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少先队辅导员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理解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属性和肩负的使命,从而对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这正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于少先队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坚定少先队辅导员的共产主义立场

少先队辅导员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习,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要特别关心时事政治,在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保持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做到这一点,少先队辅导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具备政治判断力和国际视野,以高站位和大视角来审视和辨别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判断当今社会形势,理解并把握少先队在新时代的历史站位和时代使命。

当前我国在国际政治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媒体,甚至抹黑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形势对于少先队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风平浪静不容易看出问题,而恰恰是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关口,我們更能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少先队教育的正确方向。这是对于一线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养的最基本要求。正如少先队教育资深专家段镇所言,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要求少先队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坚持教育队员抵制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想的腐蚀侵袭,使全体队员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发展。[10]

综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终指引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新时代的少先队工作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认真剖析和理解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和任务目标。这是每一个少先队教育研究者和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加强学习并加以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侯怀银,辛萌.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18.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8.

[3]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4]崔露涵,夏鹏翔.论苏联集体主义教育与中国少先队组织建设[J].中国德育,2018(23):17-20.

[5]《<列宁选集>简介》编写组.《列宁选集》简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729.

[6]克鲁普斯卡娅.论少年先锋队[M].林林,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78.

[7]张先翱.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J].少年儿童研究,2010(10):44-48+51.

[8]陆士桢.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属性与根本任务[J].青年探索,2013(3):54-60.

[9]檀传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1.

[10]段镇.少先队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9.

猜你喜欢
政治性
探究大学思政课教学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及其目标选择研究综述
从人性到城邦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略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性悲剧与现代化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