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让课堂生成更丰富

2022-03-23 12:29吴美华王丽霞
江西教育B 2022年3期
关键词:白胡子通天巨人

吴美华 王丽霞

课例呈现

师:从前,有一只蚂蚁,他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他要爬上一棵通天树,一直爬到天上去。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

师: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预习后,我们知道了故事中有三个人物——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读课文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先读读这几个生词:云霄、魁伟、脖子。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连生字都会读了,现在同桌互读,仔细听,读错要互相纠正。

(学生同桌互读)

师:这些字都会读的举手。呀,真棒!现在我们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看看还会不会读。(指名学生读)

师: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非常通顺,特别是这个“仰”字,后鼻音读得很准。仰望——大家放下书本,抬起头,仰望这棵树,太高了,看到树尖了吗?站起来,仰起头,使劲仰望,看到了吗?哇,这棵树太高了,一直通到了天上,我们看不到树尖,脖子都仰酸了吧?看这个词“仰酸了”,“酸”是平舌音,一起读。

(学生读)

师:大家看看这个酸字,左边是个酉字(课件动画演示“酉”的演变过程)。酉本义指酒,酉字旁的字多与酒和发酵有关,谁能说出几个酉字旁的字?

生:醒、酿、醋……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巨人摇摇头,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师:不错,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而且注意了标点的停顿,特别是这个“哟”,读轻声,要轻短,把前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

(学生读)

师:真棒,其实读人物的对话就要注意模仿说话人的语气。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老爷爷眼睛一亮,俯下身子问:“你能行吗?”

师:新词——“俯下”,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俯”字。

生:做加法,“亻+府=俯”。

师:谁来模仿白胡子爷爷的动作,读读他说的话。

(学生边模仿边读)

师:白胡子爷爷年纪大了,声音比较低沉,但是很慈祥,谁再来读?

(学生读)

师:课文就是由这样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词语与词语间的停顿,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你们会读得更通顺,更有感情。

(学生自由读)

师:很好!小蚂蚁是怎样上天的呢?

生:爬树。

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大家闭上眼睛想一下,再描绘出来。

生:白云在它的腰間飘来飘去。

生:飞机从它的胸膛边飞过。

师:你们真会想象,这真是棵通天大树,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新词“常常”,换个说法——“经常”。经常坐在树下的白胡子爷爷告诉巨人一个秘密,是什么呢?

生:上天的办法。

师:请默读课文的第2至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白胡子爷爷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巨人说的话。

(学生默读)

师:好,白胡子爷爷告诉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巨人——(课件出示白胡子爷爷说的话),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师:很好,我发现你把“一直”读得很重,为什么?

生:“一直”就是永远不停下。

生:要爬很久,坚持爬,努力往上爬,才能爬到天上去。

师:巨人多么想到天上看看啊!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看看这个生字“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生:做加法。

师:很好,还可以换偏旁。(出示卡片)有手便是抬,有月便是胎,有草便是苔,有足便是跆。

师:巨人想到天上去,可他有没有付诸行动?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生:巨人摇摇头,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师:身材魁伟的巨人憨憨的、笨笨的,连连摇头。让我们试一下边模仿巨人边读好他说的话吧。(学生试读)

师:如果能想象着加上动作和表情读就更好了,读出巨人的憨直蠢笨。

师:巨人胆怯了,不敢爬,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

生: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师:看到这个词“身强力壮”,与上文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生:身材魁伟。

师:对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文章的词语就丰富多了。爷爷听了巨人的话,还会怎样鼓励他?我请几个同学来鼓励鼓励巨人。

生:你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勇敢点,再试一试,也许能爬上去。

生:你这么有力气,快试一试吧。

师:巨人怎么说?

生:不行,我不行。

生:不行,太高了,我不行。

生:不行,太高了,我不行,我可不敢爬。

师:孩子们,这就叫“连连告退”。巨人没有信心,“连连告退”,终于逃跑了。巨人真是胆怯,一点都不肯努力,最后逃跑了。

师:巨人跑了,这一切都被树底下的小蚂蚁听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默读第8至13自然段,边读边用虚线画出小蚂蚁说的话。

(学生默读)

师:瞧,小蚂蚁太小了,白胡子爷爷一时都没看到他,只听到了他的声音。

(教师指导学生读蚂蚁的话)

(学生自信地朗读蚂蚁的话)

师:小蚂蚁在通天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危险?让我们展开想象,描绘一下。

生:大雨哗哗地下,小蚂蚁全身湿透了,紧紧抓住一截树枝。

生:北风呼呼地刮着,小蚂蚁被吹得东倒西歪,拼命地抱住路旁的大树。

(师生对读)

师:你们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蚂蚁?

生:自信的小蚂蚁。

生:坚强的小蚂蚁。

师(配乐):一步一步,小蚂蚁向上爬去,他又累又渴,多么想停下来休息,但是——

生: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一步一步,小蚂蚁向上爬去,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甚至听到了巨人对他的嘲笑,但是——

生: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是啊,小蚂蚁向世界证明:只有不断地努力,才可能成功!

生(齐):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同学们,喜欢这只上天的蚂蚁吗?再读读这个美丽的童话,走近这只自信、坚强、努力的小蚂蚁。

(创设情境,拓展文本:1.如果巨人收到天上蚂蚁的来信或者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2.出示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评析]

这堂课,吴老师成功地实现了四种摆渡。

一、在聊与教之间摆渡

由于教学对象是低段的学生,吴老师抓住儿童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用一句简短的话就锁定了童话的主要人物蚂蚁,概括了童话的主要内容。吴老师借助儿童化的语言、夸张的表情、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娓娓道来的同时,吴老师更不时与学生互动。其中在词语教学中尤为明显。讲到“身材魁伟”这个词,当学生说出“身强力壮”这个词时,吴老师又让学生用寻找近义词替换的方法加深理解。词语教学难免枯燥,吴老师通过互动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成功地摆脱了这一点。由教师角色摆渡到朋友角色,回归了儿童本位。

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摆渡

吴老师先扣文本,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小蚂蚁的“自信、勇敢、坚定、不怕困难”的精神,但这样是不够的,吴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想象通天树的高,通天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她通过“摇摇头”这个动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巨人虽然身材魁伟,但是没有自信。在“俯下身子”“很小很小”等的学习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小蚂蚁的身形微小。学生在现实中认识蚂蚁与巨人的外在形象的巨大差异,在想象中掌握小蚂蚁和巨人的性格特点。至此,现实与想象间的摆渡也完成了。

三、在感与悟之间摆渡

儿童在感受作品时,是全身心投入的,会被作品中的形象同化。当他被童话感染时,也把自己等同于童话中的形象,他希望自己是作品里的人物。吴老师深谙此道,在理解重点词语“连连告退”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巨人,用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不行,不行”的样子,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通天树的高,通天路途上的困难。此时,吴老师再让学生角色切换为小蚂蚁,想象通天路上可能会遇到的诸多艰难险阻,让学生感同身受。吴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体会小蚂蚁的勇敢、坚定和不怕困难,最终将这种精神归结为单元主题“努力”。角色的同化让学生完成了感与悟的摆渡。

四、在文本與拓展之间摆渡

经过层层的铺垫、重重的造境、美美的朗读后,学生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努力,才可能成功”的道理。接着吴老师创设情境:如果巨人收到天上蚂蚁的来信或者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再补充《水滴石穿》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蕴含的哲理。吴老师以文本为依托,外延升华,最后又回归文本,这样就实现了文本与拓展间的摆渡。

看得出,在朗读的指导环节中,吴老师还想再细腻一些,如能做实,效果当然会更好。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研无止境。让我们也做一只上天的小蚂蚁行进在教研的这条通天路上,追求更多生成的课堂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子固小学)

投稿邮箱:1216435570@qq.com

猜你喜欢
白胡子通天巨人
拔地通天
国内
冬爷爷的白胡子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上)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下)
直立的石巨人
白胡子爷爷的风筝娃
白胡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