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 “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研究

2022-03-23 12:29宗若灿
江西教育B 2022年3期
关键词:交流科学信息技术

宗若灿

一、模式界定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其中,“问题驱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订合理的探究计划,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探究。

“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分为四个过程: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猜想,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主反思。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以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探究计划,进行深入自主探究。

二、操作模式

环节一: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一种富有个性的感知活动,是科学思维的助推剂,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因此,科学探究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探究对象的特点,活跃科学思维,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说,观察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问题意识,活化学生的科学思维。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之始,是自主、持续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探究材料产生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产生疑问,然后展开讨论、交流,共同整理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环节二:展开猜想,设计方案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探究能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充分猜想,并对各种猜想进行讨论,共同补充、修正,形成合理的猜想。猜想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方向的准确性,教师在学生猜想时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猜想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此环节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展开猜想,它影响着自主探究的方向,是自主探究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开拓思维,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方案,它确定了自主探究的步骤,是自主探究的核心。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科学思维,根据探究实验的类型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方案,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探究计划,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

1.充分讨论,展开猜想。哈·纪伯伦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通过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可以升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通向科学探究的大门。当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地讨论、交流,结合疑问点、生长点、相似点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

2.师生共议,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设计探究方案是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探究方案将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为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步骤,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限,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必然不够完善,此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重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强师生互动,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学生共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科学“问题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是探究兴趣的激发者、探究方向的引导者、探究资源的提供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由于探究方法缺乏、探究经验少、认知水平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而不是直接干预。教师应该明白,“做科学”的探究过程可能存在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失败便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探究结论的正确,而是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端正了科学探究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提供资源,呈现探究之本。无米难为炊,失去了探究资源,探究活动也就无从开始。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文字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够拉近时空距离,增加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探究资源。探究资源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助学型课件、实验型课件、主题学习网站、微课等,然而提供的这些探究资源必须是经教师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内容。

2.強调合作学习,拓展探究之源。“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由于探究活动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不同特质的学生会以自己独特的科学思维去思考、探究、感悟,在进行讨论时可以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设平等交流的空间,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上取长补短,在情感上相互理解、尊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

3.重视自主探究,提升探究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否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是决定探究成败的重要指标。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情境,通过问题驱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能够深入、持续地进行探究,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有实际意义。

环节四:交流展示,自主反思

问题驱动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讨论、交流在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正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融合思想,取长补短,提高探究的层次。由于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也必然不尽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探究结果质疑,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产生的根源,从而深刻地反思,提高学生探究的高度。学生能够对探究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交流科学信息技术
如此交流,太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