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教材意图 构建深度课堂

2022-03-23 12:29袁向军
江西教育B 2022年3期
关键词:园地习题课文

袁向军

统编语文教材大单元体系明显,双线要素明晰,教学目标明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让语文素养扎根课堂,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尤为必要,只有充分吃透编者意图,才能找到教材的落脚点,才能有效设计教与学的切入点,才能明确学生语言实践的训练点。教师要充分领略教材意图,建立有效的语文学习场,努力构建深度的语文学习课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肌肤层”走向“肺腑层”,走向“精髓层”。

一、从编排体系入手,在梯度中构建深度课堂

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除了加强教材的纵向联系,发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应注意发掘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寻找各板块之间的关联和编排的梯度,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平时,教师除了发现显性的语文要素,还应该从单元课文中发掘隱性的语文要素,发现相同语文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针对差异构建语文学习平台,改变语文教学中空、泛、浅的教学现状。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在教学中只让学生抓住毛主席、沃克医生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够的。单元三篇课文的共性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细细解读,课文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青山处处埋忠骨》着力刻画一个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具体的刻画反映毛主席当时复杂的心情,家国情怀尽在一言一行中;《军神》对刘伯承、沃克医生两个人进行刻画,更侧重对沃克医生的刻画,通过他的表情变化“冷冷的—目光柔和—生气—愣住了—惊呆了”反映他的内心起伏过程,其目的是从侧面突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阅读,学生应紧扣方志敏和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方志敏的人物精神,学生自学的同时,也为六年级语文学习“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人物品质”做了铺垫。由此,在教学设计中,紧扣语文要素,设计好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紧扣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以正面描写的方式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军神》《清贫》后,教师不仅要在正面描写上做足文章,还需要引导学生尝试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凸显主人翁的品质。

二、从课后习题入手,在实践中构建深度课堂

统编语文教材中处处可见编者的用心,课后习题设计精心,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后习题,搭建有效的语言实践支架,构建学生学习情境的体验场,语言实践的训练场,语文学习的思维场,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深度发展。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花钟》一文,在处理课后习题“仿照课文中描写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时,利用书中呈现的“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图片,引导学生仿写句子。面对学生仿写的拟人句,如“牡丹花张开了笑脸”“牡丹花从睡梦中醒来”等,教师课堂上给予了肯定。课后交流的时候,教师强调,本节课只求学生能写出拟人句即可。然而,笔者以为,仅仅引导学生写出拟人句,未真正领会课后习题的意图。

《花钟》一课的课后习题为:1.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2.默读1~2自然段。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3.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4.小练笔:下面是其他几种花每天开花的时间,依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这四道习题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联系。第1题指向课文朗读,并积累文章第1小节;第2题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3题不仅是对第1题的巩固,学生需要体会同样是表达植物开花,同样都是拟人句,不同的花使用拟人的方式也不同。“牵牛花”为什么用“吹喇叭”,而“睡莲”表达时是“从梦中醒来”,作者的表达非常讲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表达形式的不同,以及不同表达形式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小练笔”其实是对第3题的升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这样一来,学生造句就不会只造拟人句,而应该写出适合植物特点的拟人句,如“向日葵张开了笑脸,迎着一天的新阳”“蝴蝶兰在风中翩翩起舞”。

从编排特征来看,教材主要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课后习题,通过相应的习题,揭示精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逐步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由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有效的语言训练场、学生情感的交流场、语文学习的思维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阅读链接”入手,在宽度中构建深度课堂

统编语文教材除了习题环环相扣,还加强了“阅读链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链接”往往会一带而过,既无课内的联结,又不注意课外的拓展,没有把“链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何有效利用好“链接”,使得课堂更加高效、深刻,值得探究。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一文,“阅读链接”中链接了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两个片段。两段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而表达方式不同:夏丏尊除了正面描写小猫的可爱,还通过妻子得意、两个孩子喜欢逗猫玩的例子侧面反映猫的可爱,表达家人对猫的喜欢;周而复重在刻画猫的样子,表达对猫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鉴赏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猫的可爱,进而对课文中老舍写作的语言风格——“明贬暗褒”有更深的理解。

可见,在使用新教材时,切实用好“阅读链接”,对语文课堂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解读“阅读链接”,灵活运用,或前置激趣,或穿插补充,或对比思辨,或补充鉴赏,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更有体悟,更有思辨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四、从“语文园地”入手,在关联中构建深度课堂

统编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中题型多样,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每种题型的意图,做到课文与“语文园地”练习有效融合,在关联中构建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地生根。

首先,充分用好“交流平台”,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方法学习,学习更加高效。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交流平台”提示:“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起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个傻孩子……’”平台不仅给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设定,也渗透了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平台,甚至可以将交流平台前置,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学习单元课文。这样,学生带着目标上路,带着方法上路,学习会更扎实、有效。

其次,充分利用“语文园地”中的题目,有效联系课文,提升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语句段运用”:“体会下面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再从词语中选一个,仿照着写一写。”看似让学生认识冒号,掌握冒号的用法,其实这道题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通过列举的方法描写出动物的特点。再如下一题,“如果去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表面上是体会语气词的作用,其实还是品读作者情感,解读语言密码的好例子。围绕两道题,教学《猫》《母鸡》时,教师可以针对这类题型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园地”的时候,通过专项练习巩固所学,夯实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

综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其与课文的联结都比较紧密,教学中,教师务必认真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训练题,新授课文时,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教学“语文园地”时,让学生的学习不断得到巩固,单元语文要素得到扎实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体系明晰,语文要素明晰,教学中,教师只有有效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基于儿童立场,基于发展目标,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建立有效的语文学习场、情境交流场,才能让学生从泛化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大生校区)

猜你喜欢
园地习题课文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抓住习题深探索
背课文的小偷
园地再现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书画园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