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23 10:10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产教

黄 丹

(四川工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四川 成都 611745)

引言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国际上开展双师型职业类教育较早,且累计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教育模式的变革,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为国家的经济复苏提供了人才保障。作为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制造业目前面临着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产业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亟待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认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高校势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产教融合恰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具备优势。

1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意义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双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了对于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019年国家提出把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改革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明确了教育应面向社会生产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指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技成果,能够胜任高校专业理论教学,同时又精通相关行(专)业工艺原理和实务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好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要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借助于新时代的产教融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式将产教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

简言之,产教融合是国家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转型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的有效途径。要做好产教融合,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吸纳企业的产出需求和技术技能,还要深耕系统理论和教授教学技巧,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和桥梁。借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媒介身份,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三赢。

2 地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2013年国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后,各地政府、企业和高校也在积极响应,但由于推行时间尚短,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还未落细落地,加之双师型教师本身面临着学习要求的多样性和多重管理的复杂性,培养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不健全

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产教融合政策细化不够,配套政策缺失或不完善,加之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高校合作不畅,产教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褚静静等学者认为,国家在政策文件中虽然明确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应的激励,但因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如何落地尚处于探索阶段,使企业实际利益不明朗,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对企业而言,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掌握的技能技巧不能直接参与到生产中,产生经济价值,企业还需对其技能实施再培训,导致生产力成本提高,也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2.2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衔接不畅

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也在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更新。然而,人才培养所需的阶段性与日益更新的生产方式目前还不能完全匹配。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融合不够,学校在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校企双方在实现人才接驳时很难融入,集中表现在专业领域无法契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进程。高婷婷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供过于求、供不对求等现象。地方本科院校要对接供给侧改革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2.3 双师型教师缺乏锻炼平台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多平台的支撑,在教学、科研、行业技能等方面多栖发展。为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多院校都在积极改善和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认定工作。比如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系企业选派导师到高校任教等等,尽管如此,双师型教师发展和锻炼的平台依然有限,还需从国家层面统筹,通过整合资源,打通地域、行业等壁垒为教师锻炼创造更多条件,打造更多发展平台。比如,企业导师到高校任教会受高校“教师资格”的限制,在当下的有关政策条件下这部分老师无法被认定为 “师资”,束缚了高校通过企业引进导师的积极性,也在教师锻炼平台和互转平台上受到制约。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多主体共同参与。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势必要游走于企业和高校之间,期间会涉及相关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配套的政策予以保障。同时,双师型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兼职任教、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还需制订完善的实施细则,各主体之间要展开深入探讨与合作,政府给予相关的激励政策来调动多主体的积极性,从制度方面畅通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路径。

3.2 对标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应用型人才输出,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需要与产业人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根据行业发展前景提升其专业能力。一方面,为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方应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与学校方共同探讨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共同开发教材、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双方应就青年教师入职后构建其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培养体系,比如及对接行业企业,做好送到企业短期时间锻炼,双方共同明确管理权责、共同培养好青年教师。

3.3 搭建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

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平台,推动校企紧密互动。校企双方进一步明确组织架构、人员分工,互派教师展开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深度交流,从本质上开展合作。通过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等途径搭建好合作平台,促使教师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教师成长发展及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情况,分级、分类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真正实现双师身份的转变。刘妍认为校企双方应在机制上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通过“引智”、“培技”,提高教师企业实践“实效”。

3.4 畅通校企双方人员任教通道

探索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团队,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具体的实操技能。尤其是理实一体的课程,高校教师可以和企业导师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指导和实训,不仅能保证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双方教师的合作、交流,有益于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成长。企业在提供实践锻炼岗位给教师的同时,高校教师也能帮助企业解决某些理论层面的问题,双方有效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结语: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人才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高校,理当回应时代的呼唤,在制度体系建设中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国家政策引领下,联合行业、企业多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