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读写结合教学实施

2022-03-24 01:44文|郭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式双减支架

文|郭 昶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精神,广大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就读写角度而言,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哪里呢?下面从学科任务、学情基础、教学常态三方面剖析,梳理出以下减负逻辑。

一、读写作业减负的逻辑分析

(一)从学科任务看,习作练笔是教学重点

从统编教材看,阅读与表达的言语实践是教学重点,尤其是习作练笔等表达类实践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加强。

以六下“科学探索”单元为例。单元篇章页明确了表达实践任务: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围绕这一任务分解为每篇课文的习作练笔小任务:《两小儿辩日》要求说说“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表里的生物》安排选做任务:“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在文前导读里提示:“再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紧紧围绕单元主题与写作要点;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练习:“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从以上安排看,单元篇章页里的阅读与表达两项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里均同时落实。每个单元改变了原有的四篇阅读带一次写作的传统教学安排,体现出读写并重的架构。表达类实践的任务增加,习作练笔的负担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

(二)从学情基础看,习作练笔是作业难点

语文作业主要包括抄写、听写、课堂练习、小练笔、习作、读书笔记等,而最让学生感到有负担的作业就是习作练笔。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可以知道学生习作练笔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学习困境:一是无话可写。学生擅长即时性学习,更适应现场学习。例如学生参观博物馆写游记,他们会带上纸笔去摘抄一些文物的说明,生怕写作文时忘了。而教材中的练笔都是回忆性的表达实践,如“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难以搜索起写作材料。二是无法可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教材中的要素表达具有一定抽象性,写法上都以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点面结合、心理描写等概念为指导,使学生难以自觉地与具体的语段形成模仿性关联,想不起怎样写好习作的方法。三是无效可见。小学生适应专项性的学习,也就是一课一得,而习作练笔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从格式的规整到用词的丰富,从材料选择到篇章布局,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习作练笔就得不到好的评价,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从教学常态看,习作练笔是教学弱点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让习作练笔进课堂却难以成为教学常态。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将“练笔”“选做”“说说经历”等表达类实践任务安排在课后,或忽略不计,或自主完成,少有教学指导。

从教学常态看,大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统编教材读写并进的安排,存在重阅读轻表达的问题。把习作练笔置于课后自主完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习作练笔比较耗时,学生当堂练习会影响课文教学的字词等基础教学,影响阅读能力提升,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当堂练写,更愿意安排字词学习与阅读指导。二是习作能力差异大,练笔时写作题材不一,教师难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当堂讲评反馈难以形成统一指导。三是部分教师认为习作能力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结果,靠课外阅读与生活积累,靠平时的语言发展,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上三个原因,使教师更愿意把习作练笔留到课后自主完成。“小练笔的任务,晚上到家里去做”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因此,写作教学成为教学弱点,习作练笔成为学生与家长的共同负担。

二、儿童习作困境与支援突围

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其根本问题在于一些教师不能区分目的与手段,将“以写促读”与“以读促写”混淆在一起。可以说,目的与手段不分,是以读促写中的关键问题。说是上写作课,实际是上阅读课。

探索读写结合的课堂样态,教师要直面学生习作困境,实施教学支持。针对学生习作练笔存在无话可写、无法可效、无效可见的困境,需要教师回溯到儿童写作心理学,按照儿童的学习特点去改变教学方式,提供精准化的支援,让学生能在阅读单篇或多篇文本之后,通过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文本的布局特点等,以仿写或改写等形式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文本的言语。具体包括如下支援。

注:从里到外依次为起始层、梳理层、链接层、提升层

(一)“为何写”——情意支援

情意萌发是孩子写作的动因,学生通过发现新鲜元素、借助表达语境、参与思辨活动等,产生表达兴趣,唤醒内在的习作动机。学生对写的这件事充满了情感,这样一来才能写得详细,写得有情感。情意萌发是读写结合支援的首位。

具体包括:注意激活——增加新鲜元素;动机激活——创设表达语境、确立真实读者、搭建展示平台;认知激活——开展思辨活动,以冲突性问题、开放性话题,促使学生对人有看法、对事有主张、对物有喜好……以此促进学生内化语言、体悟感情、培养语感、发展语言、升化情感,也只有经历如此过程的读、说、写结合的训练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写什么”——思维支援

这次习作练笔选择什么内容写?选材是需要学生调动写作思维的,选定习作的内容之后,还要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安排一下写作的顺序,安排一下材料的详略,构成一定的篇章,表达做到有序,选材做到丰富。

具体包括:低年级,在习作构思的初期由思维显化支架介入,旨在引导学生丰富素材;中年级,学生自主表达出现障碍的时候,借助思维显化支架,通过对样本的分析与比较,给予学生构思支持的方法;高年级,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进行复检式梳理,方便对思维架构进行重审与优化。

(三)“怎么写”——言语支援

选定内容以后,还要用怎样的句式、怎样的修辞来写?言语支援可以避免写作模糊、笼统,流水账式的写作。言语图式支援可以活化习作表达。比如说叙事类文章,有“事+理(情)”“理(情)+事”“事中理(情)”的表达图式;又比如写人类文章,运用场景、细节描写;写景类文章,运用“所见+所想”的表达图式。

具体包括:图式认识——通过多种语例进行比较,用示意图、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图式认同——在内容的变化中与文体、语境、场合对接,明确图式适用范围;图式强化——进行一系列尝试应用与实践,进一步强化表达图式;图式内化——在与其他相似图式的对比中发现异同,储存图式。

通过三方面的支援形成触发写作动因、架构写作图,是活化习作表达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情意支援,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通过图示支援帮助学生建构具体语段结构、篇章结构等等。我们要以情意支援,让生活进课堂;以图示支援他的思维,让思考看得见;以语例支援,让表达更丰富。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支持策略

读写结合的教学实施,势必形成“1+1=2”的教学任务。课内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需要破解机械的“1+1”,要在耗时上实现“1+1<2”,在实效上达到“1+1>2”。这主要借力于读与写的相互融合促进,借力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一)续展文本情感,搭建情意支架

在习作练笔时,让学生有写作的动能,带着情感去写,是启动写作的第一步。在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中,要延续文本阅读学习所产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搭建起习作情意的支架。当教师把原来的“请同学们回家写”的安排改为“拿起笔赶紧写下来”时,学生们往往能带着对课文研读的情绪,融入情感来写。例如在教学五上《慈母情深》时,学生体会了母亲在工厂里辛苦劳作的细节描写,顺着“鼻子一酸”这种情感体验,教师提示:“我们在课文中体会了慈母情深,作者把要钱买书这一平凡的小事写得感人。你有没有体会过平常生活中父母给予你的爱呢?回想一下,有没有自己忘带东西来学校,请父母送来等平凡的小事,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鼻子酸酸的?请拿起笔仿照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写一段话。”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文思自然喷涌而出。

再如六上《草原》一课设置读写练习:“如果你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写下来。”如果安排回家完成,学生打开作业本,看着电视里的动画片,闻着饭菜的香味,要写出入情入境的感叹,那是多么困难啊。如果改为当堂写,师生深情朗诵:“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然后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陈巴尔虎旗草原图片,这时候,学生就自然萌发出一种冲动:上去踢几脚球,打几个滚儿,该多么有意思啊!自然生发的一种感受,会推动学生落笔成文,回家后的二十分钟练笔在课堂五分钟内就完成了。安排当堂即时写、研读课文融情写,省时高效,自然就减轻了写作的负担。

(二)关注表达结构,搭建思维支架

习作练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对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需要教师给予有力的帮助。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思考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写什么内容的支持,也就是内容支架,帮助选材。二是用什么方式支持,呈现样例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最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教材已经给我们很多教学提示,其中的内容支架已经成为教材的一个特色。如六上习作《变形记》,一页的“习作”篇幅提供的都是内容的支架。习作要求先提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在提供选材之后,进一步提示变成蚂蚁以后能安排哪些材料:“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朋友……”教材通过列举给学生提供写作秘诀:变成蚂蚁还可以继续“变地点”来丰富经历。……同样,在习作《多彩的活动》中,课文用真实的照片给学生提供内容支架,有拔河、表演、慰问老人等。有了这些支架,就化解了学生写作选材的难题。学生原本面对的“写什么”化解为“可以选择其中一项写一写”,问答题变成选择题,自然就降低了习作练笔的难度。

因此,面对《草原》一课“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的课后练笔时,教师可以提供两方面的内容支架,一是离别:“我转学离校的那天,同学们都来为我送行”;二是送别:“爸爸要去远方工作了,我和妈妈到车站送他,真舍不得”。二选一的提示,对于学生来说,方便选择,更加强启发,启发学生回想自己与他人离别的一些场面,如过年的时候和爷爷奶奶告别等等。

有了习作内容,怎么写清楚、写具体呢?统编教材把握学生形象化学习的特点,在习作单元里安排了两篇课文,另加两篇习作例文。例文是给学生最直观、最形象的写作指导。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也是如此,通过范例呈现一个典型句式,要求学生发现特点,模仿着用同样的方式写一写。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链接文中典型范例,或提供一些例句、例段,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如写惜别的情景,教师可以出示例文:“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吃过午饭,我们便与外婆辞别。外婆拉着我的手,叮嘱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等五一节再来。’我不住地点头,真想再多待几天啊。汽车缓缓开动,我挥手作别,外婆也挥挥手,一直站在路边凝望。汽车开远了,我回头望望那逐渐消失的人影,望望远去的小村,心头涌上一阵离别的伤感。”学生借助例文了解了可以按“叙事+情景+抒情”结构来写惜别的情景。

内容支架助选材,段式结构联成篇。有了样例支持,学生的习作练笔自然不感到困难,而且发现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

(三)聚焦课文表达,搭建写法支架

课文中的练笔都是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的,练笔与所学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紧密关联,而且可以达成即时学、即时写的读写转换的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要关注表达方法、表达特点,并在练笔时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写法支架。

如在《慈母情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因此在两课时里,我安排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改写,在体会文中的母亲在工厂里的快镜头、慢镜头、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后,链接补充了小说《母亲》原文中母亲在家里劳作的描写——“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 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句式,改为“……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慢镜头式的描写。第二次练笔是要求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写“鼻子一酸”的经历。虽然课后题的小练笔中没有指明要用哪种写法,但笔者提示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写时,学生能即时仿写,写出细节。如:“冬日的雨天,一滴滴晶莹的雨水落在地面,瞬间变成了冰,小雪如同鹅毛般悠悠飘下。那天,我外出时,一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狠狠地摔了一跤,顿时,一股冰凉的寒气‘嗖’地上升,冻住了我,一股猩红的鲜血涌了出来。妈妈见状,吓了一大跳,忙扶起我,拂去我身上的雪,查看了一下我的伤口,背起我朝着就近的一家诊所跑去。到了诊所,人们都冻得琵琶发抖,而妈妈却汗流浃背,我躺在病床上,接受检查。随意抹了一把汗水,我的妈妈;轻轻抚摸着我的伤腿,我的妈妈;小声安慰我“没事的”,我的妈妈……妈妈焦急地等待着结果,医生说这是小伤,妈妈才放了心,放松下来。可医生又说这个伤口很深,需要治疗。妈妈立刻板起脸,立刻皱起了眉头,立刻瞪大了眼睛,眼眶里立刻又充满了泪水。直到治疗好了,妈妈才放下心来。妈妈扶着我走回家去,我鼻子一酸,紧紧拥抱了一下妈妈。”

解读课文明写法,一课一得即时练。整节课在阅读中明晰课文表达特点,在习作练笔中尝试运用,能有效化解“怎样写”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读写互促的效果。

(四)提供例文样式,搭建言语支架

有写作的材料,有写作的构思,还需要思考用怎样的语言去把它表达出来。学生需要用课文丰富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积累,用优美的语言来美化自己的语言,学习课文的修辞、学习生动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表达。仍以《草原》习题为例。“如果你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想到了踢球,想到了打几个滚儿,那怎样把它们组织成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呢?课文当中的经典语句就是最好的样例。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第1 自然段,这是对语言的积累,但积累不是最终目的。背诵的最终目的是让积累成为自己的言语方式,这就是最有用最活化的言语实践。“同学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怎么抒发成真情的流露与感叹呢?我们来读读老舍的感叹:‘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他的感受很丰富‘既使……又叫……既愿……又想……’。你有那么多的感受吗?把它写下来,可以模仿这个句式。”在课文例句的示范下,学生有了内容、情感和言语的三个支架,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通过即时的模仿实践,长期的读写结合练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提高,积累与运用的意识也得到加强。在六上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学习中,要求“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学生自然地联系起课文中的相关语段,有的模仿《穷人》中桑娜心理活动的语段,运用大量省略号来表现;有的仿照《草原》第1 自然段,用上了“既……又……既……又……”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

引用仿写有语料,修辞模仿助表达。经过背诵积累,加上当堂即时运用,读写结合的有效实施能加速转化文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内部语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意识,提升表达能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教师通过提供习作练笔支架,保证读写结合的有效实施,加强了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提升了习作练笔的兴趣与能力,化解了习作练笔带来的作业负担。长此以往,语文习作练笔负担没有了,语文学习的负担也就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更足了,言语实践能力增强了,也就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真正达到提质减负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图式双减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