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对读丰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
——五下《军神》(第二课时)教学

2022-03-24 01:44严歆瑜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刘伯承沃克预设

文|严歆瑜 徐 虹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感受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军神形象。

2.通过文影对读的方式,尝试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推测人物内心活动。

3.同步拓展阅读,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关注人物形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军神》这一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军神就是刘伯承。我们还通过沃克医生心理变化这条线索,找到沃克医生评价刘伯承为军神的语句。(出示该句)

2.指生朗读,引导读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之情。全班齐读。

小结: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事业的欣欣向荣,许多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都被搬上了电影荧幕,让我们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他们的光辉形象。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聚焦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激情朗读,奠定课堂基调。以革命题材影视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化感受革命英雄人物形象提供新的角度。】

二、构思镜头,聚焦人物描写

1.这节课,我们试着将课文《军神》拍成一部微电影,咱们也来做一回“最佳大导演”。

2.出示活动要求:如果你来拍电影《军神》,你会选取哪些文字描写作为特写镜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出示学习单)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概述特写镜头。教师巡视。

4.交流与分享。

预设一:为了突显刘伯承的沉着冷静,我会选取手术前刘伯承拒绝麻药的部分重点拍摄。(出示相关语段)

①引导学生关注沃克医生的生气与刘伯承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读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截然相反的语气:生气与平静。)

③引导学生了解刘伯承不打麻药的原因。(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④引导学生思考刘伯承需要一个清醒大脑的原因,体会刘伯承为了革命不惜忍受痛苦的坚定与冷静。

预设二:我想拍手术后的镜头,因为这样疼痛的手术,刘伯承竟然坚持下来了!(出示相关语段)

①引导学生说说刘伯承“笑”的原因,体会刘伯承手术后的乐观无畏。

②引导学生关注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侧面感受刘伯承做手术时的坚强镇定。

③引导学生发现刘伯承在回答“七十二刀”时没有提示语,让学生加上恰当的提示语。(刘伯承镇定地回答、沉着地说道、平静地说……)

④指导朗读。(读出刘伯承的沉着镇定与坚强乐观,以及沃克医生难以置信、惊讶万分的语气。)

预设三:我还想拍刘伯承在手术时抓住床单的镜头,因为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忍受不打麻药完成手术的。

①出示相关句子。

②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的细节与“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破床单”等描写,感受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承受的巨大痛苦。

③指名朗读,齐读。(引导学生重点词语加重语气朗读)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拍摄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镜头可以感受人物形象。通过给人物拍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现了最具军神品格的镜头。(板书:特写镜头)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抓住细节、联系自身经历、激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相关人物描写的语句。拍特写镜头的方式,让学生聚焦细节突显人物形象。】

三、文影对读,品悟人物形象

过渡:那真实的电影会不会如同学们所料呢?1996 年上映的电影《青年刘伯承》就包含了课文中的情节,让我们去印证自己的预测吧!

(一)欣赏电影,升华情感

1.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片段。

2.交流感受:看完了电影片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一: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昏暗的灯光和紧张的音效,让我在看的时候也和沃克医生一样焦急,真的太敬佩刘伯承竟然挺过来了!

预设二:这个手术太令人震撼了!看到沃克医生把刘伯承眼睛里的烂肉剪下来的时候,我都倒吸一口气,仿佛就站在手术室中。

预设三: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深深震撼到了我。在做手术时,器具的碰撞声打破了手术的安静,沃克医生紧皱的眉头突出了手术的复杂与紧张。刘伯承再疼也不吭声,给人窒息感,下意识替他捏一把汗。

3.聚焦课文:播放的电影片段是课文中的哪几段?

4.出示课文中描写手术中的段落。(出示课文第16、17 自然段)

5.配上电影音效,学生齐读16、17 两段。(读出手术的紧张、刘伯承的坚定。)

(二)比较异同,启迪思维

1.引导思考:比较电影片段与课文表达的异同点。(板书:文影对读)

出示学习活动一:

2.小组合作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课文与电影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师生交流反馈。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其他小组相机补充。

预设一:我们组发现的相同点是:课文和电影都呈现了刘伯承抓破床单这一幕,还有刘伯承在做手术时一声不吭。不同点是:电影中刘伯承从抓住床单到抓牢床单到最后撕破床单是层层递进的,出现了三次,细节切得很准,让人身临其境。

预设二:我们组还发现相同点都有沃克医生汗珠滚滚、护士擦汗的情节,可见当时情况紧张;不同的是电影有声有色,让人直接看到刘伯承坚强表现,而课文以细微的文字描写刘伯承,细节精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预设三:我们组想补充。相同点是都有关于刘伯承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的描写,都有沃克医生手术时的语言描写;不同的是电影中用逐渐急促的背景音乐直接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课文则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去体会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的痛楚。

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刘伯承的内心。

小结:电影更加形象直观,让人身临其境。文字拥有无限的魅力,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不管是电影还是课文,都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刘伯承军神的形象。

(三)文影交融,解读心理

1.王牌小编剧,书写人物内心。

同学们,电影和课文都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了,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电影用独特的方式——画外音,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配画外音)

配画外音前,请你先来当小编剧,试着书写人物内心的独白。

出示学习单: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金牌配音员,展现人物内心。

出示电影截图(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图片),学生随机选择画面配画外音。

预设一:我选择刘伯承紧紧抓住床单的画面来配画外音: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痛苦我必须承受。只要我的手抓住床单,握紧拳头,就可以缓解疼痛。我不能叫出来,不然会影响医生做手术。我不能懦弱,必须忍到最后一刻!

教师点评:你关注了手术时刘伯承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他的勇敢坚毅与沉着冷静。

预设二:我想选择手术之后刘伯承勉力一笑的画面来配画外音。他在想:整整七十二刀,我终于坚持下来了!我相信不打麻药是对的,我不能辜负党,不能辜负人民,我将继续去战场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点评:你体会到了刘伯承在手术后的坚忍乐观,你还走进了他的内心,了解他想要报效祖国的志向。

总结:我们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给电影片段配画外音的方式走进了刘伯承的内心。

再次出示沃克医生高度评价刘伯承的语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句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设计意图:引入影视资源,让学生直观具体感受手术之惊心动魄,交流感受、激情朗读来升华情感。对比影视表达和课文语言的异同点,体会课文语言的精练妥帖。采用配画外音的形式,学生要依据课文中对刘伯承的描写,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深化理解刘伯承的光辉形象。】

四、学法迁移,走近革命人物

1.链接课后,学法迁移运用。

这节课,我们通过文影对读的方式学习了《军神》,首先阅读课文构思镜头,接着通过比较课文与电影的异同点聚焦了人物表达技巧,以配画外音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内心。

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阅读链接”《丰碑》,我们可以如何进行文影对读?

预设一:我们可以通过构思特写镜头,来抓取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品质的描写。

预设二:我觉得可以寻找文本的空白点进行补充拍摄镜头,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预设三:还可以借助军需处长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推测他临死前的想法,并配画外音。

除了《军神》《丰碑》,还有《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等很多革命文本都有对应的影视资源。

2.鼓励学生观看革命电影,对比阅读革命文本。

教师总结:相信在“文”与“影”的交融中,大家会对革命题材的课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对革命人物的形象有更深刻的感悟。

【设计意图:借助革命影视资源去学习革命题材课文,拓宽学生学习革命文本的方法。在对比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独特表达,链接单元语文要素,同时更深层次地感受革命英雄的形象,实现文道统一。】

猜你喜欢
刘伯承沃克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未来科幻城
快递爱情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世上最美丽的吻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