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故事与人物(二则)

2022-03-24 02:34程秀全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艾艾赵王口吃

程秀全

一、死灰复燃

(一)成语

死灰复燃,原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在常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词语含有贬义。

(二)故事

“死灰复燃”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韩长孺即韩安国,长孺是他的字。韩安国任梁国中大夫时,正逢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他与梁国将军张羽一起将吴楚叛军阻遏在梁国境内,使他们无法向长安进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韩安国因为犯法获罪,蒙地的狱吏田甲在狱中对韩安国极尽羞辱之能事。韩安国实在受不了了,对田甲说:“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没有再燃烧的可能吗?他把自己比作“死灰”,现在虽受难在狱,但以后完全有再次燃烧、东山再起的可能。这话颇有警告威胁意味,但田甲毫不在意,反唇相讥道:“然即溺之。”——你这死灰再次燃烧,我就撒泡尿将它浇灭。

但是,果然不出韩安国所料,不久,梁国缺内史,朝廷让韩安国来担任。韩安国尚在狱中,就被授予了这一官职。韩安国这一“死灰”果然“复燃”了。田甲一听到这个消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马上逃走。韩安国颇为严厉地说:“甲不就官,我灭尔宗!”——你田甲不到官任职,我把你整个家族都灭了!

田甲无奈,只能回来,袒着胸脯,大概是膝行而前,向韩安国谢罪。韩安国见到田甲的第一句话是:“可溺矣!”——你撒泡尿啊,看能不能将我这“复燃”的“死灰”浇灭!结局怎样呢?“此仇不报非君子!”将田甲杀了?

结局并非如此。韩安国接着说:“你们这等势利小人值得我来处罚吗?”——言外之意是,与你们这等小人计较,会玷污我的名声。于是,“卒善遇之”,最后还是很友好地对待他。

(三)评析

这个故事很让我们感动。韩安国说出“死灰独不复然乎”,足见他被欺凌得很苦,也许乞求不行,只能威胁警告,然而竟不起作用;但是,当韩安国这“死灰”真的“复燃”之后,他完全可以将这一羞辱之仇报了,却最终“善遇”田甲,可见其胸怀之宽广、胸襟之开阔,也即俗话所说的“大人不记小人过”——他的眼光是向前的,而不是向后的。这也正是韩安国能先后担任御史大夫、中尉、卫尉,甚至差点成为丞相的原因。

胸怀宽广是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淮阴侯韩信年轻时受过屠中少年的胯下之辱,他功成名就,被封为楚王之后回到故乡,将那些羞辱过他的人招过来,并未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想法,而是颇为赏识那些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授予那些人“楚中尉”一职。韩信的胸怀之宽广是让人敬佩的。正因胸怀宽广,所以能忍胯下之辱;正因胸怀宽广,能容他人羞辱自己的罪过。这才是真正的大将风度。

与韩安国和韩信的宽广胸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广。李广曾在乡间闲居,有一次到郊外打猎,又到朋友那儿饮酒,回到霸陵亭时已是晚上。当时霸陵尉喝醉了酒,就依规章喝止李广入城。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借着酒劲道:不要说前任李将军,就是现任李将军过了时候也不能进城。不久,匈奴入侵,朝廷征召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马上招霸陵尉一起前往。李广会如何对待霸陵尉?如苏联的列宁一样,对坚持原则拦住他进入的卫兵予以表扬,让霸陵尉担任要职?我们想得太好了!《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让霸陵尉与他一起赴右北平,不是封官奖赏而是将其杀掉以报仇。李广所遭受的羞辱与韩安国、韩信所遭受的羞辱是没办法比的:韩安国、韩信所受的是有意的羞辱,以羞辱他们为乐;而李广所遭受的是霸陵尉酒后使性,是无意的——可见李广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整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感慨的是“李广难封”,李广难封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李广心胸狭隘,必是原因之一,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成语“死灰复燃”,在如今含有贬义。其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韩安国,是一个胸怀宽广之人,有令我们敬佩的地方。这当是我们在了解这个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四)原文

甲、“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①,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②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③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④,我灭尔宗。”甲因⑤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⑥与治乎?”卒善遇之。

——《史记·韩长孺列传》

[注释]①坐法抵罪:犯法获罪。②独不:难道不。③起徒中:从囚徒中被起用。④就官:到官任职。⑤因:于是。⑥足:值得。

乙、“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①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②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③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屏野居:隐居。②从人:和别人。“从”为“和”;前面“从一骑出”,“从”为“使……跟从”。③故:之前的,此处译为“前任”,与后文“今”现任对应。

丙、“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①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②,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③,故忍而就④于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中情:内在的实际情况。②能死:不怕死。“能”为能够,“死”为怕死;“能死”,意译为不怕死。③无名:没有意义。“名”为名目,意译为意义。④就:成就。

二、期期艾艾

(一)成语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二)故事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是《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周昌说话“期期”与《世说新语·言语》中邓艾说话“艾艾”结合的产物。

周昌是刘邦的老乡,从刘邦起事便一直跟随;刘邦称帝后,他几乎一直在中央任职。他生性刚强,敢于直言,萧何、曹参等人对他都十分敬畏。

有一次,周昌在刘邦休息时进入内室汇报工作,门刚推开,便见刘邦抱着戚夫人,周昌转身就走。没想到刘邦丢下戚夫人,立马去追周昌。为什么呢?要揍他一顿——因为打扰了他的兴致?我们且看下文。刘邦追上周昌,一跃而起骑到他的脖子上,双手按着他的脑袋,问道:你觉得我是怎样的皇帝?周昌极力仰起头,狠狠地说:你就是像夏桀和商纣王一样的暴君!刘邦听后哈哈大笑,然而他对周昌却更加敬畏。

当刘邦想要废掉原太子、立自己与戚夫人之子如意时,朝廷上下一片反对声,但都未能改变刘邦废嫡立庶之心——没办法,喜欢这个老婆,就会喜欢她生的儿子。在众朝臣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周昌。刘邦问周昌反对的原因,周昌本来就口吃,加上怒在心头,于是说出“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我讲不出理由,但我知道太子是不可以变更的;陛下您一定要废太子,我一定不奉诏!”因为急,因为怒,“臣知其不可”“臣不奉诏”中加入了口吃特征极为明显的“期期”二字,令在场的人,包括刘邦都笑了,这么一次激烈的言语交锋也在笑声中告一段落。周昌的这一次廷争,让吕太后极为感动。当时吕太后正好在东厢房偷听,见到周昌后,她竟跪下表示感谢,说:没有您,太子差点儿就被废了!

《三国志·邓艾传》只说邓艾口吃,没有具体描述;《世说新语》对他的口吃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书中说,邓艾口吃,自称“艾”的时候,常常说成“艾艾”。于是,晋文王跟他开玩笑说:“爱卿你常说‘艾艾’,那是几个‘艾’?”邓艾接口道:“孔子说‘凤兮凤兮’,说的是一只凤凰。”晋文公开玩笑,邓艾一本正经,且以孔子自比,很是有趣。于是后人将邓艾之“艾艾”与周昌之“期期”合并,就有了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的“期期艾艾”。

(三)评析

“期期”的故事,表现的是周昌的耿直,敢于与刘邦对抗;“艾艾”的故事,表现的是邓艾的颖悟与聪慧,以一本正经的态度回答晋文王的调笑。其实,周昌除了耿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忠诚,甚至是有点愚蠢的忠诚。

刘邦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不成,就封他为赵王。但事情已摆到台面上讲过,且引起了波澜,他怕自己百年之后吕太后加害赵王,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个臣子向他推荐了周昌,让周昌担任赵国相国,以此来保护赵王如意;原因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向来都十分敬畏周昌。周昌虽然哭着表示不愿意,但还是接下了这份差事。果然,刘邦死后,吕太后执政,马上着手加害赵王。她派人召赵王如意进京城,未料周昌以赵王身体不适为由未奉诏。如此反复多次,最后无奈,吕太后只得把周昌先召到京城,再召赵王,然后将赵王毒死,以解心头之恨。周昌到达京城之后,吕太后大骂周昌道:“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你不知道我最恨戚夫人吗?你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一个“何”字放在句子末尾,且单独成句,听听语气就能感受到吕太后怒气之大——太史公真是记言高手!赵王如意死了,周昌自觉有负汉高祖的重托,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上朝,三年之后竟抑郁而亡。

周昌的忠心很是令人钦佩。在朝廷时,为江山社稷的稳定,他站在吕太后一边,与刘邦争,坚决不让易太子;为赵相国之后,为不负刘邦重托,与吕太后斗,坚决不让赵王进京。他先是为吕后之子争,后是为戚夫人之子斗。作为臣子,他心中有主人,有责任,个人性命他倒不在意,与那些圆滑世故的臣子相比,这种耿直,是多么的可爱与难得!

太史公一定是很欣赏周昌的这种耿直与忠心,因为在周昌的传记中,他还记了周昌堂哥周苛的事迹。荥阳被围,刘邦逃脱,周苛守城。荥阳城被攻破,项羽令周苛攻打刘邦。周苛怒骂道:“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你很快就会成为汉王的俘虏。项羽一怒,周苛就被烹了。这兄弟俩的刚烈与忠心大概是家风与遗传基因所致吧。楚汉战争中,忠心耿耿的人何其少,这两个人的耿直忠诚,是太史公在黑暗的历史帷幕下为我们找寻到的微弱的光明。

对于刘邦,王陵、高起的评价是“慢而侮人”,多数人把它理解为“傲慢、爱侮辱人”。这个解释不一定正确。至少,他骑到周昌脖子上,并不是因为傲慢、爱侮辱人,反而显出了他的平易、爱开玩笑,或者用《汉高祖本纪》中的话说,是“意豁如也”——豁达、大度、无所谓。处于内室拥戚夫人在怀时被周昌撞见,一般人会怎么样?肯定会生气,至少会觉得扫兴。赵高离间李斯与秦二世的关系,用的就是这一招。秦二世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李斯欲见而不得,赵高表面帮李斯找机会,却每次都是在二世与宫女们“宴乐”时才叫李斯入宫奏事。几次下来,二世颇为生气,道:“我闲时你不来奏事,我正玩在兴头上,你倒来奏事,你是不是有意来打搅我的兴致?!”二世怒骂李斯,赵高便得到了离间他们的机会,最后置李斯于死地——而李斯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周昌闯入君王内室,发现尴尬扭头便走;而刘邦追上来骑到周昌的脖子上,我倒以为这是刘邦怕周昌心有挂碍而特意为之,让彼此的尴尬在玩笑中化解——而这开玩笑的方式,正体现刘邦的豁达大度与平易!

(四)原文

一、“臣期期不奉诏”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①之。昌尝燕②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③,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④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注释]①卑下:敬畏。“卑”是地位低微,“下”是“在……下”,此处转译为“敬畏”。②燕:同“宴”,同音通假。③廷争之强:在朝廷极力争辩。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强:强力、极力,修饰“争”;正常语序为“廷强争”。④期期:说话口吃时句子中的语气词,与《世说新语》中邓艾的“艾艾”合起来为“期期艾艾”。

二、“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邓艾①口吃,语称“艾艾②”。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③’,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①邓艾:三国时魏人,司马懿召为属官,伐蜀有功,封关内侯,后任镇西将军,又封邓侯。②艾艾:古代和别人说话时,多自称名。邓艾因为口吃,自称时就会连说“艾艾”。③凤兮凤兮:语出《论语·微子》,楚国的接舆走过孔子身旁的时候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三、“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

高祖崩①,吕太后使使②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③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④,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

①崩:旧指帝王死亡。《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②使使:派遣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第二个使是名词。③三:多次。“三”在文言中多为多次的意思。如“三番五次”“三教九流”。④征:征召。此处为被动,译为“被征召”。

四、“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Xíng)阳急①,汉王遁②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③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

——《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释]①急:情况紧急。②遁:逃遁,指暗中逃跑。③趣:同“趋”,赶快的意思。

五、“上方闲,可奏事”

赵高谓曰:“君诚能谏,请为君侯上闲语君。”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①,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②哉?且固我哉?”

——《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①燕乐:闲居娱乐。“燕”同“宴”。②少我:瞧不起我。“少”为轻视的意思,此处为意动用法,下文“固我”同,意为瞧不起我,认为我鄙陋。

猜你喜欢
艾艾赵王口吃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维生素”大口吃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将相和》缩写
可爱的艾艾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世説新語》“艾艾”再釋(一)
该“说”不写“说”
艾艾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