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

2022-03-24 16:57刘俊宏刘慧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师案例教学法

刘俊宏,刘慧玲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广州 510550)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1.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1.1.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收集、策划、设计案例,将学生置于工作情景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广泛讨论与充分交流,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1]。

1.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是同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有助于共享隐性知识; 三是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朗德尔是最早使用和推崇案例教学法的学者之一,其在哈佛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国大学。

1.2 案例教学法的不足

(1)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足,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所以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并没有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2)案例库很难建设,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难度较大,工作较烦琐。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案例大多是从网上摘抄,缺乏自身去调研后设计出来的案例,因此缺乏针对性,也常常篇幅冗长、背景复杂,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兴趣廖廖。

(3)部分教师尽管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教师仍占据控制性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全程灌输式的输出案例介绍、问题提出、分析展开到结论得出,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不足,无法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

2 “双师型”教师素质可有效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1.1 “双师型”教师着重强调了教师的技能要求

“双师型”教师概念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拓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创新了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改变了原有“双师型”教师认定的维度,由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维度变为“能力”维度;提出“双师型”是对职业教育教师个体和教学团队能力结构的共性要求。 这一创新较好地回答了有关“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争论,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从“双职称”“双经历”等准入资格维度转向岗位能力维度,由个体维度扩展到团队维度,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拓宽了其外延[2]。

2.1.2 “双师型”教师强调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要转变单纯用教理论的方法来教授技能的习惯,要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任务导向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短板,积极提升教学方法,不仅仅要增加实践课时,更要善于通过搜集、呈现、分析典型案例,使课程学习贴近工作场景实际状况,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组队进行自主探究式和协作式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知识构建、提升工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2 基于“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案例教学法

2.2.1 “双师型”教师更熟悉工作任务类型

将课程理论与技能体系通过案例式的工作任务串接起来,为学生呈现一条明确的学习主线和逻辑,使学生建立起直观形象的认知,使学习融入工作场景之中,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学习迁移论,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效果更好。

2.2.2 “双师型”教师更熟悉工作场景内容

搜集典型案例,将涉及知识点的案例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可在案例里面再嵌套案例,即分别用案例覆盖这些重要知识点,可针对知识点将匹配的案例进行简化,设计出简单易懂的计算题等题型,使学习和工作实务紧密连接。

2.2.3 “双师型”教师更懂得隐性知识的传授

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一系列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的任务,师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一些隐性知识的传授,这就需要创建一个支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师傅带徒弟”过程的完成[3]。

3 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3.1 注重数字化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设计除了传统的课堂和教材外,还要注重数字课堂、智能终端及网站等。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由教师在课前通过QQ 群或微信群等即时通信软件先抛出案例,学生可以结合案例进行预习,课堂上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探索。 移动学习的智能终端可以随时查阅法律条文、专业知识、判决文书、操作流程和相关案例。课程网站可以在线进行作业及批改、讨论、测试及反馈,完善课后教学管理。

3.2 根据工作任务选择案例教学

根据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体系要求,可以设定每周的教学目标。根据周教学目标提出学生理论学习目标、技能目标、综合素质目标等,根据目标及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挑选、设计案例。 选定引导案例后,在各个任务环节还可以嵌套设计多个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案例。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与交流,教师适时提供学习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团体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后即时点评。

3.3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及效果

3.3.1 引导案例的选择

我们在讲授《劳动关系管理》中劳动合同的解除这个项目的内容时,可选择这样一个案例:“2018年2月,某贸易公司通知于2017年9月4日进入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吴先生解除劳动合同。吴先生不服,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贸易公司称吴先生不能完成销售指标,排挤其他销售人员,且在上班时间常上网聊天,故解除劳动关系。 庭审中,公司提供了吴先生与网友的聊天记录,欲证明吴先生在上班时间通过网络从事与公司无关的业务。 且公司曾在会议上告知吴先生等销售人员,如果业绩再得不到提升要降工资或解除劳动关系。吴先生虽对公司提供的聊天记录无异议,但对公司的其余叙述均不认可。 ”

3.3.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根据案例的第一句话,可以引出任务一“认识劳动合同解除的类型”,让学生拿出手机查阅《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归纳出劳动合同解除的两种类型,即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 然后,关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可让学生用手机查阅《劳动合同法》第39 条和《劳动法》第25 条,也可利用相关法律案例的网站,比如免费版的无讼网、 中国裁判文书网,或者北大法宝、法信网等,引导学生阅读和参考相关案例,由学生对本案例做出解答,教师做出点评。“非过错性解除”和“劳动者单方面解除” 的内容也可参照以上教学程序。其次,任务二“关于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可找一些案例,教师将案例抽象出计算题,由学生进行演算,教师进行讲解,具有更好的效果。 任务三“劳动合同解除手续的办理”,在引导学生阅读网上案例和教材后,可训练学生草拟“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和“劳动合同解除协议书”。最后在相关课程网站上布置几个案例让学生课后作答,学生可以在线讨论,教师可以在线点评。

4 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的实证检验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针对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63 名学习《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分别针对学生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认知、 学生对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共设计了25 道选择题和3 道简答题。一次性发放163 份问卷并全部收回,对于回收上来的问卷,进行了认真仔细地整理与分析。

4.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4.2.1 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信度系数越高表示被测验的结果越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检测,通常α 系数的值在0~1 之间,一般认为α 系数高于0.80 时表明量表信度非常好。本研究使用SPSS19 软件分别对163 份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问卷信度α 系数为0.910,说明本次问卷具有非常好的可信度。

4.2.2 效度分析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 通过使用SPSS19 软件分别对163 份问卷进行内容效度分析,各维度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性,这也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本研究结构效度检验通过KMO 检验方法分析,当KMO 值在0.8~0.9 之间表示很适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KMO 值为0.875,表示很适合做因子分析,也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4]。

4.3 学生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认知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频率。 10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判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要研究对象。

(2)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熟练程度。 有92.0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判断“双师型”教师素质在推进案例教学法时的积极作用。

4.4 学生对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评价

问卷调查了学生对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评价,分别包含8 个方面:

(1)认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的占88.35%,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1.65%;

(2)认为对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了的占92.58%,认为基本不变的占7.42%;

(3)认为对课程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了的占95.72%,认为基本不变的占4.28%;

(4)认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的占85.21%,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4.79%;

(5)认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的占82.59%,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7.41%;

(6)认为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提高了的占87.93%,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2.07%;

(7)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的占84.83%,认为基本不变的占15.17%;

(8)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提高了的占95.32%,认为基本不变的占4.68%。

没有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上述8 个方面持负面态度。

询问学生以后是否愿意在其他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有93.28%的学生回答愿意,6.72%的学生表示都可以,没有学生表示不愿意。

由此可见,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效果斐然,大部分学生愿意推荐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

5 案例教学法的总结与反思

(1)“双师型”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成效斐然。案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也适合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双师型”教师的创新应用下,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轻松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创新创业素质。

(2)“双师型”教师更容易依据“双师”素质能力来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劳动关系管理》这门课程非常适于采用案例教学法,无论是课程导入,还是工作任务驱动及相关知识点,都可以从多个渠道收集、策划和设计适合的案例,并纳入教学过程中。

(3)案例教学法的采用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增加,二是“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三是“双师型”教师职业鉴定能力得到了加强[5],四是“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五是“双师型”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得到了改善[6]。

(4)案例教学法的不断推广促进了课程教学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催生出大量针对课程教学的实训软件的开发,其原理亦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对于此类实训软件的正确使用和效果评价,也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双师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