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造:“读写融和”中作为言语实践的学习

2022-03-26 11:21朱少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模仿创造学习

朱少平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的特征,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结合文本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对模仿的认知不断加深、对创造的认识不断提高,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习作,实现由模仿到创造,寻求“模仿”与“创造”良性循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基。

【关键词】模仿 创造 读写融和 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的特征,单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能力逐渐失去价值。在当下的学习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习作。笔者认为,“读写融和”的形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旨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培养浓厚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一、随文练笔进行习作指导,对模仿的认知不断加深

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随着教育进入“智慧校园”,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变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随文练笔的习作指导呢?本文以老舍《草原》进行例谈,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富有景美、情美、人更美的感情基调。

(一)学习等同模仿,关注仿写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打开作者故意隐藏在语言中的“包袱”,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文本中语言描述的对象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特定事物,如草原上的牛、马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小小摄影师,来到草原,你会从哪些角度去选景呢?把相关的语句用“      ”画出来,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要点:蓝天、小丘、羊群、骏马、大牛)那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呢?(结合自己的感受,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2)通过观看有关草原的视频,你发现还可以写哪些事物?(云、树、人、牲畜等)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来写一写,再将几种事物串联起来读一读。经过互动交流,你发现景物描写具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景色的喜爱)

(3)学生以“草原美”为题进行誊抄。

可见,发展语言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以问题来驱动教学,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导向型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围绕“草原美”展开,学生既欣赏了画面的唯美,又体味了表达的秘妙。

(二)学习不是模仿,重视写法迁移

浅表学习,是从不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始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句段时,教师的教要基于真实的学习存在,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进行深度学习。

在感悟作者如何写出草原美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如何进行写法迁移呢?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捕捉生活中的具体情景,表达出自身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如写“黄田港公园”,以文章的起始句为中心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写一段话。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我们身边的公园为抓手(这次,我来到了      公园),帮助学生以“打卡地方美景地带”进行主题展板设计,分享我眼中的美景,图文并茂的展板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见,学习是从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的社会协商和实践参与开始的。

(三)学习超越模仿,把握整体架构

“备课和文本的教学解读,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草原》一课共写了四部分内容:草原景美、迎接远客、主客联欢及离别情景。文章内容详略安排得当,作者将话别的场面描写一笔带过,言语虽简,却流露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及民族团结互助的友好情感。这一重点,如何让学生读懂呢?是通过讲授法,还是通过练笔呢?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教师应抓住随文练笔的契机,进一步以图文或者视频的方式,一方面激起江南地区的学生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深入了解的情感,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深入感悟作者选材立意、遣词造句的水平。为了更好地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教师提出:假如你就是随行的一名工作人员,你见到什么景物,听到什么对话?以“话别”为话题进行练笔。用随文随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结构安排要主次分明,内容要有详有略,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主题读写进行习作评改,对创造的认识不断提高

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了双线组元设计,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开发与设计”。《草原》一课,可以挖掘的习作话题是比较多的,但不能为了更多的训练而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学习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学习必须基于生活体验

1.赋予深度含义

什么样的文本才有对话价值呢?笔者认为,一定是那些思想上和语言上堪称典范,且适合小学生年龄心智特点的文本才有对话价值,即文质兼美的文本才是适合学生的文本。作家去草原采风,他注重将重要的笔墨放到草原联欢上,包括“远迎”“会见”“款待”“话别”等诸多场景,对于这场特殊的离别,他赋予了有深度的含义,是什么呢?那就是感受蒙汉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2.简要提炼“剧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如何落實这一要素?由“景语”想到“情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于是,教师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场离别呢?说一说。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地提炼“剧情”。

让学生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学习单上填写(如下表),以此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习作的选材立意。

选择的过程就是强化回忆、回到现场、深化认识、激发情感的过程,从选材的角度看,就是与生活无缝对接,在现场与当下“走几个来回”。在笔者看来,完成学习单的过程,就是一次基于场景的学习。这是一种利用交互式场景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因为它能让学生从真实世界中获取并应用知识。

3.抓住镜头口述

最好能找到与人离别时的一张图片或者相关照片,让学生先口述离别情形,且能抓住重要情形下的关键事件、特殊镜头等,再用一段话来写这次离别,要有记叙文的六要素。小结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体验的思考。如:同学们,让我们反思一下关于自己讲述的这次离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要跳脱于生活见闻

1.进行主题推进

日常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常浅显而零散,不够集中。学生个体难以采用主题式推进的方法,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主题推进,为此确定一个恰当的阅读主题,显得尤为重要。联系学习经历,我们可以找到教材中有关“离别”话题的课文,进行选择,再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

2.画出写作图示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链接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握手相告、赠送银杯的送别场面)《黄鹤楼送别》(话别时的人物语言和环境烘托)等名篇佳作,从单一走向整合,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规律。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为写作提供写的范文,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后画出自己的写作图示,为有深度地写出自己的一次离别降低难度。可见,重视研究性学习,用好主题文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自己关心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3.分享独特经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一段生活通过言语实践有技巧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分享自己的独特经历。而有质量的写作是要过滤生活的,让一些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经历,赋予一番文学“观察”,从而具有了特殊价值。

(三)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明确习作要求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身的一次离别生活为内容,记叙事情发生的过程,抒发情感。

2.分享人生经历

在本次习作交流中,学生交流了有关离别的一次次特有的经历,或者是分享了相同的经历而具有不同的生活感触。习作讲评时,教师实时将“下水文”印发,如“离家的行囊”“惜别”等阅读分享,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习作,就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3.获得成长经验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教师要结合文本,从课内主题读写到链接社会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直接体悟成长的意义,也间接地接受别人的生命体悟。

總之,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即接受生活教育的过程。诚如佐藤学所说:“模仿”的积极意义引导我们寻求“模仿”与“创造”的循环作用。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可以说,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正是我们谓之“学习”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树亚.让言语智慧在文本“笑点”中生长——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阅读教学建议[J].江苏教育,2021(9).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孙双金.孙双金:情智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李竹平.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模仿创造学习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