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题: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支点
——新课标视点下的《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2022-03-26 07:26姚惠平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树林创设

○姚惠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明确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由此可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变革课堂样态的核心要素。课后练习题作为最具匠心的课程资源,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课后练习题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科学定位课后练习题的功用。如果把一篇课文看作一艘准备启航的船,课后练习题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它像一篇课文的“船舵”,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定点定标;有时,它像一篇课文的“船舱”,为学习情境的展开丰富扩容;有时,它又像一篇课文的“船帆”,为学习情境的推进增值赋能。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父亲、树林和鸟》为例,这篇课文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设计课后练习题。就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质而言,文中修饰语连用的句子表达丰富而生动。教师不妨以课后练习题为导航,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破译句子表达的密码,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父亲善于观察、爱鸟知鸟的形象。

一、借课后题为情境创设定点定标

船舵的作用是操纵和控制船舶航行的方向。课后练习题就像一篇课文的“船舵”,是课堂学习目标的重要体现,控制着学习情境“航行”的方向。《课标(2022 年版)》明确指出:“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师只有正确解读课后练习题的编排意图,才能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定点定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使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内在的有效联结。《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共有3 题,具体如下: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3)父亲很善于观察。(4)父亲热爱自然。(5)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3.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3)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以系统的思维观照以上3道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它所搭建的学习支架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习情境的目标指向更明确。第1题是对人物形象的品鉴,第2题是关键信息的提取与判断,第3 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解读,笔者创设的学习情境为:请你当一名大自然纪录片的摄影师,根据课文内容的提示,为文中的父亲、树林和鸟拍摄一部纪录片。在拍摄纪录片的主要镜头、特写镜头和定格镜头时,巧妙地将学习情境的创设与练习题的落实有机融合,将语文要素的落实分解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3 道练习题整合、串联学习情境,落实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默读课文,重点关注课文中关于父亲信息的描述并判断正误。2.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修饰语连用表达的丰富性。3.学习运用修饰语连用的方法描绘文中的父亲形象,感受父亲善于观察的品质,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以上3 个教学目标中的第1 个教学目标指向课文脉络的整体感知;第2 个教学目标指向课文生动、有特色的语言表达;第3 个教学目标指向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紧紧依托课后练习题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分别对应课后练习题的第2 题、第3 题和第1 题的要求,从而确保学习情境不“走偏”,不“缺位”。从学习情境的进阶来看,基于课后练习题统摄下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现了语用训练的递进性和发展性。由此可见,课后练习题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起着“船舵”的作用,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只有教学目标精准了,教师才能为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过程进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整体提升。

二、借课后题为情境展开丰富扩容

船舱是甲板以下的储存空间,是船舶内部的容纳区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船舱”作用,不断丰富课后练习题的潜在空间,为学习情境的展开丰富扩容,让学生能在课后练习题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增加语言储备。《课标(2022 年版)》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来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由此可见,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凸现学科属性,立足学科特点,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建构在对文本意义的语言建构之上的。在学习情境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用好课后练习题变革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学习语言的桥梁,引领学生深度理解品味、交流,完成阅读任务。

以《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第3 题为例,要求学生品读这篇课文的生动语言,感受修饰语连用的语言范式并积累喜欢的句子。教师可以以这道题为抓手,链接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习情境的展开扩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师:如果要为文中的父亲、树林和鸟拍摄一部纪录片,你镜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父亲很会观察。

师:如果要在纪录片中凸现父亲很会观察的特点,你会选取什么特写镜头?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想选取“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个特写镜头。

师:父亲是怎么观察的,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父亲是“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师:父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观察的?

生:父亲是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中观察的。

师:“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这个短语里的两个“的”要读得轻快,要和前面的词语紧紧地连在一起。“雾”和“蒙”是生字,语文园地里的“书写提示”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这两个生字?

生:撇捺舒展,字形才优美。

师: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是怎样的?这三幅图中,哪一幅图给你幽深的雾蒙蒙的感觉?

图1

图2

图3

生:图1 太阳照射着树林,没有雾蒙蒙的感觉。图2 的树林光秃秃的,没有幽深的感觉。图3才是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师:“父亲就是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老师想把这个句子作为这个特写镜头的解说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句话中的短语连续用了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语言表达很生动。

生:强调写父亲当时观察的环境,更能看出父亲善于观察。

语文要素的落实,贯穿着语言的体悟和品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具有语文味的学习情境不仅要指向语言学习,而且要在“这一篇”上多下功夫。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第3 题具体细化了这一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对本课具有表达特色的语言进行阅读品味。以上教学过程通过拍摄父亲的特写镜头,锁定课文中最具特色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深入文本肌理去寻找父亲善于观察的“蛛丝马迹”。基于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船舱”功能,通过拓展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舱”,丰富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在品味生动语言的同时,教师借助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教学生字,利用魔法棒指导学生读好修饰语连用的短语,依托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这些资源的介入有效呼应了单元教学的要求,为具体学习情境中的课文理解、朗读提升搭桥铺路。

三、借课后题为情境推进增值赋能

船帆是推动船舶前进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船帆”作用,在不断赋能中,推动学习情境的实施进程,使学生的成长可视化。《课标(2022 年版)》认为:“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情境,素养的提升应粘连在可视化的学习活动中。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全景式的教学视野,最大化发挥学习情境的功能,真正促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笔者在执教《父亲、树林和鸟》时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通过三大板块推进学习情境,分别是:锁定课后题,拍摄父亲的主要镜头;细化课后题,拍摄课文的特别镜头;丰富课后题,拍摄父亲的定格镜头。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锁定课后题,拍摄父亲的主要镜头。

(1)品读课题,想象画面。课题中“父亲”“树林”“鸟”三个字词并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要为这篇课文拍摄一部纪录片,你觉得纪录片中的父亲应该是怎样的形象?请你完成课后练习题第2 题。(3)借助正确信息,初步感知。请你结合课后练习题中提到的正确信息,简练介绍文中的父亲。

2.细化课后题,拍摄课文的特写镜头。

(1)读课文,找句子。你可以通过哪些特写镜头拍摄父亲很会观察?(2)品读课后第3 题提及的句子。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丰富课后题,拍摄父亲的定格镜头。

(1)迁移语言,落实课后练习题第1 题。在作者的眼里,父亲是怎样的形象呢?你怎么拍摄父亲的定格镜头呢?请你也用上两个连续的修饰词来说一说。(2)收藏积累,升华情感。童年的这次经历给作家牛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他听到歌唱的鸟儿,每当他看到繁茂的树林,他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把这节课上我们读到的这些生动语句工工整整地誊抄在佳句记录本上。

以上三大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船帆”作用,细化和分解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使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真正起到驱动作用。从而为学习情境推进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积极引导和有效作为。课堂的第一大板块以课后练习题第2 题为抓手,基于学习情境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成果,帮助学生初步勾勒出文中的父亲形象。在这一板块中,课后练习题扮演的是预学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题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的第二大板块以课后练习题第3 题为抓手,让学生基于课文的整体场域,品读描写生动的语言,感受修饰语连用的妙处。在这一教学板块中,课后练习题扮演的是共学的角色,让学生能够深度潜入学习情境进一步思考探究。课堂的第三大板块以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为抓手,让学生调用语言储备库习得的表达范式,感受父亲知鸟、爱鸟的形象。在这一教学板块中,课后练习题扮演的是创学的角色,以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积累运用并巧妙转化课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以上三大板块从听、说、读、写等方面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聚焦促进认知拓进的主问题,引导学生用本课富有特色的语言储备统整外化输出,为课堂学习情境的架构和推进做了顶层设计。基于对课后练习题的“船帆”功用的解读,教师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合理建构多元感悟文本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语言干货。在辽阔的阅读世界和审美意境中,学生逐层探析灵性饱满的语言内核,倾心触摸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在课后练习题的指引下,学生得到了浸润式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在语文场中笃定了前进的方向,真正实现课后练习题为学习情境的推进增值赋能。

总之,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深度叩问课后练习题的功用,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支点作用。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乘风破浪,在素养提升中扬帆远航!

资料存盘

《辞海》将“情境”定义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因素。”由此可见,环境是情境的客观因素,人是情境的情感因素。语文的学习任务往往具有情境性,是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实施并发展的。基于真实学习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往往符合生活逻辑,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课后练习题是学习情境创设的驱动力量与目标指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潜入学习任务,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研究、开展学习,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研究课后练习题与情境的关联性,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借助课后练习题创设学习情境,根据语文要素整合学习内容,通过问题推动情境发展。这样的情境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整各板块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意义。基于课后练习题的情境创设既从课堂走向了生活,又从生活走向了课堂,使学生在文本理解与生活经验的场景化勾连中实现语言表达的情境化与结构化。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树林创设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雨后的树林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