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岁月,历史的河

2022-03-26 07:26赵凯宁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外婆母亲历史

○赵凯宁

收到江南大学汪春劼教授惠赐新著,读毕感佩不已。这本《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是由汪教授主编的一本“寻常又特殊”的历史书籍。说它“寻常”,是因为此书缘起于一所并不算顶尖大学里的36 位年轻学子每日众多常规作业中的一次作业。2020 年春,受疫情影响,高校学子一整个学期都困守家中未能返校,这为“家史家事”作业提供了“良机”。本书便是其中部分优秀之作的结集出版。尽管如此,在当今浩瀚的图书市场中,它的出版,仍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知者不多,读者更少。

本书汇集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子们对家国历史别样的观察与思考。他们重返“记忆深处”和“历史现场”,通过扎实的采访、鲜活的文字,打捞出自己亲人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幸福与忧伤。书中以平静的口述史形式,讲述着亲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各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进而折射出这几十年来的时代风云,映照着小人物与命运搏斗的艰辛顽强,感受国家从经济薄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壮阔历程。

正因为它的“寻常”,所以能牵扯出我们每个“升斗小民”的真实情感;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能促使我们把目光从这纷繁的世界里,收回到自己家的老相册中,看一看我们的父辈岁月,聊一聊自家的门楣荣光……

历史如炬,照亮未来之路

不知不觉,21 世纪已经过去五分之一还多些,那些出生在世纪之交的“千禧宝宝”们已然青春正茂。战乱、悲怆的年代早已远去,短缺、困窘的状况已成为“过去时”,复兴路上,繁花似锦。

很少有人拒绝了解过去,因为它关系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样的终极之问。对于今天20 岁以下的青年人而言,如何理解历史并非易事。教科书总是宏观扼要,影视剧中也亦真亦幻,高深的专业著作又很难亲近。即便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也时常困惑于云山雾罩的学术话语,很难感受到历史本身的鲜活生动。

主编汪春劼教授感叹,这两年逐渐意识到,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或许是以个体生命的方式去触摸、感悟历史。于是,当学生再提出类似问题时,汪教授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要了解新中国的历史,不妨问问家中长辈,他们的经历就是历史。

让大学生通过访长辈、写家史的方式来了解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汪老师的创新作业之举。更值得赞赏的是,汪老师把学生习作编纂成书,让这些或许青涩却饱含真情的文字真正成为历史的书写。在这群大学生笔下,“人民”二字不再只是复数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具体的人。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人民”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国号之中,也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建制之中,如“人民军队”“人民警察”“人民教师”,以及几乎每个城市都拥有的“人民商场”“人民路”等。“人民”二字的分量,可想而知。20 世纪50 年代末,史学界倡议“写劳动人民自己的历史”。在那个年代,号召人民自己书写自己的历史,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时过境迁,在历史书写中为普通人留有一席之地,仍有非凡的意义。

因为,小人物也有大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正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读者会看到:武同学的太奶奶是抗属,她担心孩子哭闹引来扫荡的日军,不慎致使亲生骨肉窒息夭折;周同学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戎马倥偬几十年却没向后代讲述过传奇经历,简历中被浓缩为“立过三等功两次,通令嘉奖一次”;马同学的外婆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目睹村庄在瞬间被夷为平地;羊同学的爷爷参加过成渝铁路建设,父亲20 世纪80 年代末制鞋创业,21 世纪初正逢出口机遇期,产品远销海外……每一位长辈,都是有故事的人,从浙江渔场到新疆高原,从吉林黑土沃到云南红土香……辽阔的祖国大地,如绚烂的人生舞台,上演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话剧。

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主角,正是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用勇气、艰辛与智慧筑起民族复兴之路。他们不曾闻名于世间,也不会留名于史书,但他们应该留存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之中,时光刻印着每一个生命的年轮,只要记忆留存,生命便在延续,历史便不会终结。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那些名不见经传,但活得有滋有味的“小老百姓”们在尘世间的基本样态,看到历史在普通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乡野巷道间平凡无奇的中国人,他们的生命到底为无力逆转的大历史,作了怎样的注脚。从家庭变迁的微观视角出发,学生对课本上提及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名词有了更深的认知。梳理家庭历史,进而了解国家和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学生从中也会得到一些启发,以更为建设性的心态了解过去、认识当下、思索未来。

在宏大的叙事模式下,历史著作多是政治家、军事家等大人物的历史,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同样真实地生活在社会里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和感受,于是,历史变得不完整,也让普通人感到枯燥和隔膜。

正所谓,看了一百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也未必能了解凯旋门,站在凯旋门前五分钟,顿时就懂了。我想,这本书中呈现的便是这些大学生们站在“历史之门”前的所感所思,他们炽热的家国情怀,发自内心,令人动容。当你细读他们的文字,便会发现,他们真的触摸到了历史,哪怕只是令人心悸的短短一瞬。

家史书写,汲取精神力量

当然,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学习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先天困难。学者凌志军有言:对历史的理解,不是在书斋里可以读到的,也不是仅凭个人天赋就能产生的,而是要在长年累月的历练中,见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听到不同的声音,自己又有过最糟和最好的境遇,对比起伏跌宕,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领悟。囿于种种原因,历史的更多真相如同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导致知其然易、知其所以然难,要看到文字后面的东西,需要治史者与读史者都有一双慧眼,而这双慧眼不会自然形成,需要人生历练后的悟性。很多人都感叹自己四十岁之后才获得这种历史感。这种姗姗来迟的历史感,也让许多人留下了终身遗憾:“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在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对他们的了解太少,当我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了……”

如何让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尽快找到历史感,“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捷径便是让他们寻找家族的“根”——去了解家人的故事、家庭的历史。这正是编者布置“家史家事”作业的背景与初衷。因为,找寻自我的来处,为能够触摸并且感知到的先祖们作文立传,让消失的那些人重新回到记忆中来,这正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重视家族传承和血脉赓续的一种强大文化力量。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历史真实质朴,宛如在讲述自家的故事。比如,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告别土地,来到城市的流水线上,中国成百上千个城市迅速变“胖”变“高”,人们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书中部分作品让我们看到打工者的艰辛劳苦、创业者的顽强拼搏。当然,我们也看到以规模种植为主业的农民有时也会遭遇困境,辛苦一年却入不敷出……

每个生命的生活轨迹都有时代的烙印,再平凡的个体,也是历史洪流的参与者和书写者。20世纪的中国走得壮阔,直到1978 年开启改革开放之路,中国才开始一心一意谋发展。直到1998 年,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才终于告别了短缺经济,让民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浮其中的人们,不论身份如何,地位如何,几乎都有过不凡的经历。

从亲人的经历中,我们更会感慨,每个人的生命之路都是荆棘丛生、暗礁累累。会有人同情、怜惜、伸出援手,也会有人冷眼、嘲弄、落井下石。常与变、偶然与必然、历史与当下、客观环境与主观意志交互舞蹈,影响着生命的轨迹。了解先辈的历史,可以看到他们人生的起伏波澜,看到压力下的负重前行,看到勤劳奋进才是改变个体与家庭困境最重要的因素。

当代青年人都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却又大多缺少风雨的磨炼,抗压能力较差。“内卷”的时代,使得他们与上辈人的沟通更显困难。有研究揭示,对家庭历史了解更多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对人生有更强的掌控感,在面对困难时也更有勇气。因为人们感知的不只是家庭故事本身,更是在决策、行动和情感中包含的精神、价值和信仰。

走进彼此,走进历史,正是这本书的重要意旨所在。

家族荣光,映入寻常人家

今年春节期间,与友人聊天,谈到家族往事时,她兴奋地给我欣赏了珍藏在手机里的一组拍摄于上世纪前半叶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先生西装笔挺、温文尔雅,女士妆容精致、仪态端庄,照片中的背景是颇为讲究的家居陈设,一看便知,在那个年代并非寻常市井人家。友人对着老照片,讲述其背后的故事,神采飞扬间,那份家族荣光照耀在她的脸庞。

我鼓励她应该把这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老故事写成文字,这样才能“不朽”。友人欣然,回家后请老父亲执笔,写成了一篇简明的家史叙事。下面是一段节选。

我是1950 年生人,出生在南京游府西街德安里12 号一栋私宅里。那时医生是上门服务的。我必须先交代下我所熟悉的长辈们,因为我和他们共同生活过,虽然年幼,但有些事情略知一二。我们居住的是两幢三层楼的西式洋房,每层两间正房,二楼附有厨房和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据我外婆讲,每幢楼,当时是以20 根金条从营造厂购买的。我外婆和姨婆各买了一幢,是紧挨着的。二楼小阳台有一个小铁门可以相通。这在解放前,堪称大户人家了。

我的外公莊希一(号羲序)曾是清末留学英国六年的留学生,后一直生病居家疗养直至病逝。我的外婆刘彤卿,是最疼爱我的人。我的母亲莊静宜是他们的独生女儿。父亲张泽镛(号序东)是我姨公的学生。父亲毕业于北京盐务大学,解放前担任过青岛盐务局局长,因此一家人都是随父母居住在青岛,父母育有儿女六人,我是后来在父母回到南京后出生的。

青岛和平解放后,父亲被遣入当时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被调至上海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第二设计院任秘书长,直至退休回宁。本来应是父母携五个子女去上海安家的,但当时上海房屋紧张,外婆家在南京,我母亲又是独生女,房屋又宽敞,所以我父亲一人独往上海,我母亲携子女回到南京投奔外婆。我与父亲相处的日子并不多,每年只有他过年回来探亲时才见到。

父亲结婚时,是与堂兄借的钱。结婚当晚与母亲谈及此事,母亲毫不犹豫拿出娘家陪送的800 银元给父亲还债。外婆告诉我,当时1 银元可以买101 个鸡蛋,这令我印象深刻。

母亲是个教师,从扫盲工作干起。老一辈人见到母亲都称之为“莊老师”,在铜井巷内的“群立小学”就是母亲与另一位老师创办的。在管制前,母亲曾是中山南路小学教导主任,后因时代原因被迫辞职。此后的许多年里,母亲吃了很多苦,街道干部常对她斥责有加,要求每天打扫弄堂卫生,还时时传唤去做各种杂事,她的生活可谓屈辱。

我的外婆是个旧式家庭培养出来的贤妻良母,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自幼对我教导有方。我未上小学就能熟背《木兰辞》,外公还会教我些简单的英语,我从外公处学会了,就会爬上楼向母亲卖弄。我的父亲文笔很好,记得初中有次开卷考试作文,题目是《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父亲帮我修改了,竟然得了高分,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

家里的亲戚中,大戏剧家吴祖光是我外公的表弟,他的太太、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是我们家的常客。当时他们住在户部街,新凤霞常坐着三轮车来看我的外公外婆。

我本人叫张德騋,1958 年游府西街小学毕业,1963 年考入南京九中,1968 年插队丹阳访仙公社,因母亲所谓的“历史问题”(在青岛时她曾在国民党一机关任译电员两年,是中统机关。父亲曾力劝母亲不要去,但母亲是小姐出身,劝不住,这番任性后,被管制3 年,一段时间内,甚至被说成“特务”)。1978 年由省民革出面诉讼,母亲才得到正式平反。我插队10 年后,调回江苏省电力物资处工作,直至退休……

这只是一位退休老先生的简单回忆,竟也钩沉出那么多显赫的大人物,串联起那么多闻名的大事件。我相信,若是让老先生静下心来慢慢回忆,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得更加情真意切。我相信,若是我们都能静下心来细细追寻,一定能把自家的“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

父辈的岁月,历史的河。从书中读历史,始终有一种距离感,雾里看花,看不真切。那就让我们像书中的作者一样,回到家中,问问我们的父辈,不论文笔如何,平实地记述下来,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是最真实、最亲切、最平易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外婆母亲历史
外婆
给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外婆回来了
新历史
给母亲的信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