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糖化学,情寄中医药
——记著名糖科学家、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者惠永正先生

2022-03-28 02:31上海枫林糖类药物促进中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辑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糖类中医药现代化

惠永正先生,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62年8月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上海有机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计算机化学和糖化学等研究工作。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罗格斯大学做访问学者。1984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计划处处长;1984年10月任副所长,主管科研业务工作;1988年9月任所长。1990至2000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先后获得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年上海市首届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等荣誉。惠永正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中国科技战线的优秀领导者;他是著名有机化学家,我国糖化学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在皂苷合成化学方面的奠基人;他还是中国“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重要的推动人之一(图1)。

一、一项镌刻惠永正先生名字的崇高奖项

2022年12月8日,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第二届“惠永正糖科学奖”颁奖典礼暨枫林糖科学论坛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国际中心隆重举行。“惠永正糖科学奖”是为缅怀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中国科技战线优秀领导者、著名有机化学家惠永正先生,追忆他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继承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的治学精神,发扬他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糖科学领域奖项。

奖项于2021年由公益慈善组织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出资设立,上海枫林糖类药物促进中心承办。“惠永正糖科学奖”以促进中国糖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宗旨,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鼓励青年学生立志从事糖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惠永正糖科学奖”每届设“杰出成就奖”、“青年创新奖”、“优秀学业奖”三个奖项,总奖金额为60万元人民币。

“杰出成就奖”授予长期致力于糖科学的研究,攀登当今糖科学高峰,取得领域重大科技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者。每届设1名获奖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人民币20万元。该奖项无年龄限制;当年如无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可以空缺。杰出成就奖代表了中国糖科学研究相关领域内的顶尖水平,影响力巨大。首届惠永正糖科学奖的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俞飚院士,他以糖的“化学结构决定其生物活性和功能”为主线,在糖苷键的构建、复杂糖链和糖缀合物的全合成及其生物功能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系统性成果,大大推动了糖化学领域的发展。而本次获奖的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金城研究员,他以“微生物多糖与糖蛋白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为主线,从微生物糖组学的角度研究重要微生物的糖蛋白、多糖合成与调控机制及其对微生物生长与致病性的影响,做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系统性成果,有力推动了糖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图1 惠永正先生(1939年-2020年)

“青年创新奖”授予在糖科学、糖技术和糖类药物领域开展独立研究,提出创新思想,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包括已发表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取得重大应用价值的专利或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等。每届设2名获奖人,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人民币10万元。该奖项候选人年龄须小于48周岁。第一届的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的曹鸿志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璐研究员以及第二届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复旦大学的陈国颂教授、浙江大学的易文教授都是行业内的翘楚。

“优秀学业奖”授予从事糖科学、糖技术和糖类药物研究的在读研究生或在站博士后。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与糖科学相关的重要论文,或获得有重要价值的专利。每届设10名获奖人,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人民币2万元。该奖项的设置体现了惠永正先生在世之时对年轻学子一以贯之关爱和鼓励的精神,对获奖者的要求非常高,每年竞争十分激烈。

惠永正先生毕生钟情于糖科学,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糖化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建立了许多中药活性天然糖苷成分的合成策略,为“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自设立两年以来,惠永正糖科学奖在业界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这项镌刻惠永正先生名字的崇高奖项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为中国糖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更为了鼓励广大青年才俊积极投身于糖类药物研究的宏伟事业中去,在与糖科学相关的学术领域方面取得更多代表全球顶级水平的创新科研成果。

二、糖科学研究领域相关介绍

糖、核酸、蛋白质和脂质是生命的四种生物大分子,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病毒中。其中,糖类物质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它们不仅以葡萄糖、核糖的形式存在,更主要的是以多糖和糖缀合物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K. Barry Sharpless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Morten Meldal教授(点击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arolyn R. Bertozzi教授(生物正交化学的开拓者,著名糖科学家)共同分享,这对于糖生物学和糖化学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其实对于糖类物质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了,科学家们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仅限于单糖和常见二糖及寡糖的分离和分析。1900年左右,德国化学家Emil Fisher利用有限的测试手段首次测定了单糖的化学结构,从而奠定了糖类物质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Fisher也因为在这个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科学家对糖类物质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另两类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糖类物质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的落后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糖类物质的分子结构复杂。核酸和蛋白质是分别通过磷酸二酯键和酰胺键相连的线性分子,而糖类物质是通过糖苷键相连,具有α、β两种立体构型,而且糖是多羟基的醛或者酮类化合物,可以形成支链结构;第二、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合成途径复杂。生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是通过模板控制的精确合成;而糖类物质合成过程中每个糖苷键的合成与断裂是由特定的糖基转移酶和水解酶来控制。酶催化合成的糖链长度的不精确性造成了糖链结构的微观不均一性,导致分离纯化得到结构均一的糖链极其困难;第三、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均一的糖类物质非常困难,获得的量也很少,通常无法满足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的需求;第四、由于糖类物质的强亲水性,使其很难结晶,采用传统的质谱和核磁技术很难胜任糖类物质的结构分析工作。这样,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制约了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发展。

到了20世纪50年代,情况有所改观,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分离分析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糖类物质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特别是科学家发现人类的ABO血型的差别仅仅是细胞表面一些末端寡糖的差别。紧接着,6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细胞表面密布的糖缀合物,推测这些糖缀合物糖链在生命过程中担负分子识别的功能,但是由于当时研究手段的限制不能进行实验确认。80年代以后,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毛细管电泳(CE)在糖类物质分离中的应用,高场核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NMR)和软电离质谱(soft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等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能够分离和分析越来越多结构复杂的天然糖类结构,为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结构信息。同时,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生物体内糖链的功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1988年,牛津大学的Dweck教授提出了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一概念,之后糖类物质(包括糖蛋白、糖脂和蛋白聚糖)的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的新热点。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糖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被不断揭示。已有证据表明,糖类物质参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其功能复杂而多样。在分子内,糖链影响着蛋白质的折叠、溶解度、半衰期、抗原性及生物活性等重要性质;在分子间,通过糖缀合物中糖链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专一性识别和生命过程的调控。

由于糖类物质在许多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癌细胞转移、细胞粘附、细菌感染、病毒复制、异体器官排斥等,这引起了科学家们对于糖类物质的极大兴趣。随后,糖类物质又被认为在抗癌、抗炎、抗病毒、抗糖尿病、免疫调节、癌症疫苗、器官移植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糖类药物“Carbohydrate drug”这个概念也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广义上,将一类以糖为作用靶点,影响一些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药物称为糖类药物。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大多数糖类药物是作用于细胞表面。寡糖或者糖缀合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它们参与了细胞和细胞、细胞和活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这种相互作用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受精、细胞的生长、分化、免疫应答、细菌感染和肿瘤转移有关。而且这一过程大多是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被阻断,有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就不会再发生,这为研究新型的抗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糖类药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疾病,现在投入市场的糖类药物分子已经超过五百个,包括各种抗生素、核苷、多糖和糖脂等。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糖类药物进入市场,给人类带来福音。1960年,日本科学家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葡聚糖——香菇多糖,这是一种新型的兼有抑制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的多糖类生物反应调节剂;1990年,选凝素(selectin)与sLeX糖链识别的生理功能的发现开启了抗炎药物开发的热潮;1996年在美国上市的拜糖平(Acarbose)直到现在还是最为畅销的口服降糖药;2002年,结构确定的肝素抗凝五糖(Fondaparinux soudium)被用作外科手术时的抗凝血药物(图2)。

自2000年以来,糖化学、糖生物学和糖化学生物学领域迅猛发展,为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带来了众多机会,糖类药物研究进入繁荣期。

图2 一些有代表性的糖类药物

图3 糖类药物的适应症系统性分类

2022年3月,《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曹鑫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院士团队倾情奉献的超级综述论文《2000-2021年上市的糖类药物》。该综述对主要专利药物法规市场在过去20年间上市的54种糖类药物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可望为未来糖类药物的研发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图3)。

而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半数以上的中草药主要有效成分都是多糖或糖缀合物等糖相关物质,例如黄芪中的黄芪多糖,人参、三七中含有的多种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和枸杞糖肽等。近30年来,糖化学合成、糖分离分析技术、糖结构解析技术、糖代谢研究等糖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吹响中药现代化号角的领军人和实践者

“中药现代化”是惠永正先生在时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兼国家新药领导小组组长时期提出的一项国家科技部“重中之重”的科技工作** 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预测司、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教育部、财政部经贸司、农业部、外经贸部科技司、国家计生委、国家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国家家质量监督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发明审查一部、中国科学院、国内贸易局、总后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也是在那个阶段,在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的主导和支持下,为推进这项工作而创办的,并给予了经费支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科技部和行业主管部门已经感觉到了传统医药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再次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展示出的广阔发展前景。面对机遇和挑战,1996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牵头并会同国家新药研究开发协调领导小组18个成员单位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中医药这个最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性学科和最具有特色的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民族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作贡献。

这个计划经过一年多的专题研究和多层次的反复讨论,于1997年12月8日向国务院有关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吴邦国副总理,宋健、彭佩云国务委员以及到会的18个部委和有关单位领导的肯定,同时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图4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学术交流座谈会于2006年7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开

在1998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14名院士联合发出了开展《现代中药系统工程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分别在有关单位组建了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和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8年7月10—12日,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在南京召开的有600余海内外华人参加的“全球华人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政府向全球中医药领域的华人发出了向21世纪中药现代化科学进军的号召。该会议由时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兼国家新药领导小组组长惠永正同志为大会致词,他在发言中简明扼要介绍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制定背景和战略方向,许多当年的与会者至今都清晰地记得惠部长在致辞结尾时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号召:“各位来宾,如果说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那么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将有可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新贡献之一。为了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新的弘扬,为了使中医药能够在21世纪重现辉煌,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光辉旗帜下团结起来,向着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进军!”。惠部长充满激情的发言起到了鼓舞全球华人中医药人和科学家厉兵秣马,奋勇争先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1999年5月25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北京梅地亚酒店组织召开了“中药现代化实施方案座谈会”,会议旨在发布国务院批准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作为九五期末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加以实施。为配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工作的全面启动及实施,营造创新氛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创刊号在此次会议上首次与读者见面,并在20余年的办刊工作中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继承、创新和发展事业的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2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药现代化也扩展到中医药现代化。一个传统的学科领域,与现代科学技术交汇融合,开拓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引领了健康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图4至图6)。2016年10月,一部《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题写书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原司长陈传宏主编。由近200名活跃在中药科研工作第一线专家参与编写。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药现代化20年来的发展历程(图7)。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就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中医药形成于中华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融于华夏文明血脉,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鲜明的“中国烙印”,与中国式传承创新发展的价值相同构,与中国式传承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相呼应,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传承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图5 惠永正先生与陈凯先院士在家中畅谈中医药现代化未来的发展

图6 《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主编陈凯先院士(左一)、总编辑张志华同志(右一)到访上海惠永正先生家中慰问

图7 2016年出版《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

图8 虎眼万年青皂苷OSW-1

惠永正先生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他专业知识扎实、治学态度严谨、科研眼光敏锐、学术思想活跃。早期从事羧甲基糖淀粉及羧甲基淀粉作为血浆代用品研究,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全合成工作、航空感光胶片剖析研究和高效液相色谱方面工作做出重要贡献。197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计算机化学、成为我国最早倡导建立计算机化学新兴学科的科学家之一。1980年代开展有机化合物的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微泡体化学和糖化学研究,包括长链、多氟代长链化物的微泡体的性质和生物合功能模拟,复杂寡糖的化学合成及糖缀合物中糖链与生物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1990年代惠永正首次提出“中药现代化”的概念,2010年他领导编著出版了《中药天然产物大全》,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反映中药天然产物研究的最具权威性的一部巨著,对于解决中药或复方的药效学物质基础等关键问题提供了路径,并为开展中医药创新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平台,对中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领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惠永正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励。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获得包括“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糖淀粉螺旋构象的微环境效应”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CISOC-IR红外光谱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类科研成果奖6项,授权专利4项。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糖科学兴起的势头初现端倪时,他便将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果断彻底转向了糖化学,并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课题组以中药和天然产物中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调节免疫力等活性的糖苷类化合物(皂苷)和多糖为研究重点,率先合成了大量天然植物中存在的活性皂苷化合物,奠定了中国皂苷合成化学的基础。1997年,惠永正课题组首次完成了具有极强抗肿瘤活性的虎眼万年青皂苷OSW-1的全合成(图8),该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当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直到现在,国际国内以该分子为基础的衍生化研究探索仍在继续进行。

四、育人有成,诲人不倦,关心培养下一代科学家的成长

惠永正先生的学生郭忠武、王来曦、俞飚等人现已是国际上成就卓著的糖科学家。他经常说:“我们给年轻人和后辈找一块黑土地,再给他们种子和一点初始肥料,后面就让他们自己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理念”(图9)。

惠永正先生不仅科研能力突出、成果卓著,还有着杰出的管理才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时,他从课题组长,计划处长,到业务副所长,再晋升到所长,在各个岗位上都显示出他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才能。1990年至2000年,惠永正先生到北京先后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长,长期分管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政策和高科技战略研究工作。他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科技奖励改革。他重视科技外交工作,多次率团出席国际会议、中美等双边会议,出访过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在国家整体外交中的工作水平。他担任国家新药创新领导小组组长,主持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主持了“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惠永正先生2000年初离开国家科技部领导岗位后返回上海,基于他多年来在中药中糖苷类化合物的研究积累,开启了新药研发的新征程。他在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69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探索将中药中的各种糖苷类活性成分推向产业化的路径。他领导创建了全球数据规模最大、功能系统性最强、信息质量最优的赛方中医药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可为众多国内外大型研发类企业提供了独特、专业、高品质的技术服务。他领导自主研发的1.1类原创抗抑郁新药“优欣定”胶囊是我国神经精神类领域内第一个获临床批件、第一个获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第一个作用机理有别于化药的国家1类单分子创新药物,拥有包括工艺及应用专利在内的全球自主知识产权。

多年来,惠永正先生一直对糖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保持着浓厚兴趣,这是他一生钟爱的事业。2018年1月30日,惠永正先生发起成立了上海枫林糖类药物促进中心(图10),同年12月他又倾囊自己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成果转让积累,在家人大力支持下发起成立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图11),以慈善公益的方式资助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科技项目,特别是糖化学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协作研究,从而弥补很多创新思想不敢实践,很多创新项目无以为继,很多创新成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健康需求的窘境。

图9 惠永正先生和弟子们合照

图10 惠永正先生发起成立上海枫林糖类药物促进中心

图11 惠永正先生发起成立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

图12 “枫林糖话”服务平台

上海枫林糖类药物促进中心在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秉承社会共建、社会共享的理念,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和产业信息,以“糖类药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微信公众号“枫林糖话”为宣传和展示窗口,积极投身于行业生态的建设和优化(图12)。正在建设中的“糖类药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涵盖了糖类药物数据库、全国涉糖研究课题组信息库、全国涉糖企业信息库、全国涉糖技术服务机构信息库等方面的内容,而联合全国上百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的“枫林糖话”则旨在为糖科学的基础知识普及传播,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及学术交流,高校涉糖科研成果转化推介,涉糖企业产品与技术服务宣传等方面提供平台即时服务的功能。作为“糖类药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展示窗口,“枫林糖话”已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界高度认可,在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惠永正先生2018年在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上海怡杰创新科技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主要面向上海的非公募基金公益性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公益功能来促进创新药物的发展。

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家的中心战略,在科技创新中生物医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政策到位,特别是大量增加的研究经费和优秀人才汇聚,我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确实存在着许多短板,与国际上先进国家差距甚大,仍需从加强基础研究着手,围绕着新药创造而不是发表论文上集聚力量做出突破。科技创新是涉及国家发展前途的大局,因此应该是全民关注的大事,“投身创新,人人有责”。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基金会欲以菲薄之力,在我们目前认为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若干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糖类化合物,特别是糖缀合物是涉及生命体代谢、识别和功能调整的重要物质。随着糖科学的发展,国际上对糖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随之糖类药物也开始发展起来。现在每年上市新药中有很多是抗体药物,其中糖蛋白及其偶联方式对药品的疗效和毒性影响甚大,新型抗体药物很多开始采用糖蛋白的定点偶联技术。基于糖化学的半合成治疗性疫苗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医药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文明的光辉结晶,为数千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居功至伟,最近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全球重大卫生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医药的精髓在于两点,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不一而足。二是以李时珍为杰出代表对中药材的收集和整理,何以为用,何以有毒,如何协同如何泡制,君臣佐使绝妙无比。要指出的是,相当多的中药其有效成份为糖缀合物,因此不去搞清楚糖的作用如何去理解中药?

基金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推动有关糖类药物的学术交流,资助学术会议,邀请专家作报告,资助有关糖类药物的专著出版,建设有关糖类药物的网站。

2、支持具有开创性的药物研究,组织力量进行开发重大糖类药物的可行性研究,为开创性的项目提供初始经费,适当时候设立糖类药物专项奖励。

3、推动企业-研究所、大学-医院合作交流。

4、组织上市的创新药物的慈善供给。

由于基金会筹集的资金有限,我们只能秉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为我国的创新药物事业尽一份微力,以回报伟大时代。

猜你喜欢
糖类中医药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不同品种葡萄干中糖类成分分析
液-质联用法测定蒙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降糖类化学药品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氟啶脲对甜菜夜蛾蛋白质和糖类代谢的影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