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经济腹地推动国际陆港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2-03-28 05:39段柯
对外经贸实务 2022年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摘 要:国际陆港的建设与发展打开了中国内陆经济腹地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成为世界各地货物资源进入中国内陆的便捷通道,也为中国内陆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本文构建了内陆经济腹地建设发展国际陆港的策略分析框架,并选择徐州市淮海国际陆港为典型案例,进而对内陆经济腹地建设发展国际陆港之情景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区位定位、功能定位和产业确定的视角出发,详细论述了国际陆港建设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陆港;经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大恢复力与驱动力令世人瞩目,不仅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心剂,而且为世界人民对抗新冠疫情提供了重要保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歐班列开行12406列,共运送货物113.5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到98.4%,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再次创造了新纪录,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助力中欧共同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中国对外贸易依然逆势上涨,保持了货物进出口顺差,尤其在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恢复等方面,国际陆港的建设与发展显示出了关键推动作用。对于内陆经济腹地来讲,如何在寻求区域融合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国际陆港的独特功能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一、内陆经济腹地发展国际陆港的条件配置:基于淮海国际陆港的SWOT分析

(一)淮海国际陆港发展内部环境的优劣分析

1.优势分析:区位优越,产业支撑,中心城市以及交通枢纽。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徐州毗邻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同这些城市的经贸合作、要素共享、人员交流十分活跃,便于开展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交流,便于承载高层次、大规模的城市商圈、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面对2020年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徐州市经济总量突破7千亿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19.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居全省第7位。

徐州铁路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拥有较好的物流发展基础。其中,徐州北站是亚洲第二大编组站,铜山货场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铁路货场,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分布密集,铁路专用线数量和里程位居全省首位。近年来,为打造徐州铁路物流发展新格局,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延伸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特开辟徐州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以串联铁路货场、物流园区、重要港区等物流节点的运输动脉等。这些举措为徐州建设国际陆港、促进物流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劣势分析: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综合服务水平存在短板。通过调研发现,徐州建设国际陆港的相关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完善,具体包括库场面积和容量、存储设备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陆港内公路、铁路等道路设施,集装箱班列、集装箱装卸线、装卸搬运等机械基础设施;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和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淮海国际陆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当前,徐州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一是陆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难以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协作推进较慢; 二是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三是融资渠道相对较窄,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四是既有工业园区发展效益不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 淮海国际陆港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机会分析:政策机遇,区域联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合作和腹地崛起发展新格局,特别是国家重点打造“新亚欧大陆桥”“新丝绸之路”等六大国际经济走廊,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大势形成,徐州市正由跟跑开放变为新的开放前沿,由发展预备队变为发展先锋队。近年来,徐州陆续被列为被列入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正在加速成为营商环境好、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政策洼地。

目前,淮海国际陆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城市联动,不仅巩固提升了与欧洲国家“三线通行、双向对流”的物流通道,并与西安、武汉、重庆等重点节点城市建立起了联营联运机制,共建合作园区和共享口岸,为强化淮海经济区纵深腹地,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高效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基础。

2.威胁分析:港口间激烈竞争,城市群贸易联系较弱。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提高,特别是高铁、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更加便捷高效,经济腹地区域城市间的分化效应开始显现,突出表现为高端生产要素向大城市聚集,中低端生产要素向中小城市流动。例如,天津、河北、山西利用制造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企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宿迁、淮安、郑州等都在积极争取成为国际陆港建设的北部中心城市。相对这些地方而言,徐州市优化发展环境办法不多,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生产要素流出的风险明显增加,短板愈加明显。

城市群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当前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等各大城市群的实际来看,除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能够保持一定强度的贸易联系外,其他城市群之间的贸易联系通常较弱,其交互影响力也相当有限(范剑勇等,2021)。这种弱贸易联系会影响到城市群内部的物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为突出的表现包括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企业经营效益欠佳,物流服务速度慢、损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方面。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整合了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的SWOT策略层次。如图1所示,依据内外环境特征的具体分析可以推断出四种典型的组合策略,即增长型策略、稳定型策略、扭转型策略和防御型策略。不过,这些组合策略仅粗线条地勾勒出内陆经济腹地建设发展国际陆港的条件配置,当联系到如何进行策略选择时,还必须联系到内陆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产业功能等具体维度。

二、内陆经济腹地国际陆港的策略选择

(一)基于产业定位确立国际陆港竞争优势的策略

内陆经济腹地国际陆港中,不同类型的产业,其性质功能往往不同,对生产和发展的环境要求也就不同。要促进国际陆港产业发展,首先需要确定与国际陆港区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类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先导产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配套产业提升发展,进而促进国际陆港港务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1.先导产业:信息技术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业。信息化是现代文明延续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谁先占领国际信息技术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国际陆港港务区的设立,其初衷一般就是要充分利用内陆腹地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内陆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商贸业不仅适应了“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还顺应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国际陆港港务区应立足于内陆经济腹地,重点发展大型地区性批发贸易中心、采购中心和特色高端零售业,与城市中心区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促进服务商贸业做大做强,带动现代物流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商贸物流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2.主导产业:商贸物流业、服务外包业和金融保险业。首先,按照国内外产业功能联动、项目错位发展的原则,健全保税港区功能体系,包括保税检测、维护、期货交割、融资租赁等功能。商贸咨询和法律服务要围绕港区企业,为其提供有关商业法律的信息以及商业运作的基本策略等。其次,大力发展信息化程度高、吸纳就业承载度大、低能耗高附加的服务外包产业,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外包、离岸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外包等方面。最后,根据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国际陆港区内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以推动多层次金融保险体系的建設,实现金融业规模扩张和核心能力的增强。

3.配套产业:社会服务业。国际陆港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展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业,为入区企业及周边农民提供便捷的社会生活服务和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公共信息、服务餐饮、文化娱乐等。例如,可以通过加大建设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商业住房力度,依托区域生态环境,适度建设高档的低密度住宅和商务旅游住宅,并在周边地区开发一系列与体育休闲、生态旅游度假有关的房地产项目,打造生态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

(二)基于区位定位打造产业集聚区的策略

利用国际陆港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本着生态优先、完善配套、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合理布局港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前提下,积极打造现代信息产业、现代企业总部和设计产业集聚区。

1.发展壮大物流业,打造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通过招引龙头和培育本地物流企业等举措,形成以现代商贸物流城等为核心,集保税物流、集装箱物流、城际物流、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手段,推动并拓展信息技术在货运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中的应用,完善综合保税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港等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项目引进,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物流设计、资金结算及相关增值业务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加快搭建国际采购、国际展示、国际配送和全球分拨管理平台。在鼓励物流企业加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2.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打造现代企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依托港区物流功能、交通组织、优势电子交易平台及内陆口岸功能,调动多方面资源,在加快已经引入的大型现代商贸项目建设的同时,以更大的气度和力度,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中间产品采购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销售中心、跨境电子商务的服务基地等,促进港区现代商贸业发展。凭借市场主导政策吸引物流商贸、国际贸易、电子信息、广告创意等国内外企业总部,以及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总部入驻,打造智能化、生态化、低密度现代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同时,进一步吸引和建设与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品加工、信息安全服务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入园,构建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信息产业,促进企业总部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3.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国际陆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探索与传统文化、文明相关的衍生产业,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国际港务和银行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担保等方式积极为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个人贷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服务性企业主体而言,要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满足自身的发展资金需求,发挥国际陆港投资发展的融资功能,结合创业投资公司的设立和运营保障区内融资需求。

(三)基于功能定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策略

1.完善国际陆港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功能,加快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周边货源,引导市场主体使用国际内陆港平台,国际陆港区要积极搭建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国际陆港功能平台,以充分提升国际陆港运营效率,有效发挥国际陆港的平台作用。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巨大需求。国际陆港需要通过政策优惠、服务配套等加大加快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的力度和步伐。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的功能和政策优势,为保税加工、口岸作业、物流仓储、海铁联运、铁空联运和陆空陆铁等多式联运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二是不断拓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功能,发挥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积极引导港区内外企业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确保货物及时安全运送。三是构建完善的内陆口岸功能,为内陆企业建立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新型进出口货物运输体系,提升港区国际货物通运能力。

2.全力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积极完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平台。依托应用性产业园这一基础平台,凭借互联网移动、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国际陆港要建立起以科技研发、产品展示、物联网生活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创新金融服务、加速要素集聚力的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为主体,吸引国际顶尖金融机构,搭建服务供应链融资、互联网金融、物流增值、国际国内贸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第三方电子贸易金融服务系统,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机构落户,初步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同时,扶持区内创新创业活动,促进港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子贸易金融服务平台。

三、结语

当前,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外部局势,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格外凸显,中共中央适时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新发展格局”的导引下,国际陆港的建设与发展打开了中国内陆经济腹地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成为世界各地货物资源进入中国内陆腹地的便捷通道,也为中国内陆经济腹地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陆港,已被内陆经济腹地的众多中心城市列为“迈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战略。

本文构建了内陆经济腹地国际陆港建设发展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并选择徐州市淮海国际陆港为样本案例,对内陆经济腹地的国际陆港建设之情景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产业确定、区位定位、功能定位的视角出发,详细论述了内陆经济腹地推动国际陆港建设的策略选择思路。首先,国际陆港建设发展的关键基础是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第二,由于面临区域城市港口的激烈竞争以及城市群之间弱贸易关联,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促进淮海国际陆港港务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重点产业的集聚要分步骤、有重点推进,即先导产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配套产业提升发展等。最后,由于国际陆港的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善的信息基础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在合理布局港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前提下,积极打造现代信息产业、现代企业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等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David Salgado et al. Traffic Microsimulation Models Assessment –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nd Port of Entry[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6(83) : 441-448.

[2]Shulin Wan, Weixin Luan, Yu Ma, Hercules Haralambides,On determining the hinterlands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container port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85,2020,102725.

[3]Shengchao Li, Xiaoshu Cao, Wang Liao, Yongquan He,Factors in the sea ports-of-entry and road ports-of-entry cross-border logistics route choic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84,2020, 102689.

[4]陳蓉,朴莲花,林浚恺,等. 成都、重庆和郑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对广州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综合运输,2021(9):1-16.

[5]董千里,董展.提升国际陆港物流集成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11(8):25-29.

[6]范志忠,胡文龙.腹地次区域国际陆港建设发展战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国际陆港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7):84-93.

[7]范剑勇,叶菁文.国内贸易大循环:基于区域和城市群视角的考察[J].学术月刊,2021(5):65-76.

[8]姜瑞,郭萍.“一带一路”下西安建设自由贸易陆港之探究[J].特区经济,2019(5):69- 72.

[9]李云华. 集成场视角的陆港发展演化机理及模式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6.

[10]彭尚力.国际陆港:区域竞争新高地[J].决策,2014(7):49-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新发展格局下江苏扩大内需体系的理论建构与政策研究》(21SYC-011);江苏省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项目(ZX22026)。

[作者简介]段柯(1980—),男,江苏徐州行政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