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2022-03-30 17:23任梓翔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苏轼书法

任梓翔

摘 要:苏轼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苏轼之所以在书法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敢于创新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通过分析禅宗、道家和儒家三个不同的思想学派对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分析了苏轼在书法美学思想上从“尚法”到“尚意”的突破过程。

关键词:苏轼;书法;美学思想

作为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极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中国的书法大家仅凭一笔一画勾勒出简约的字形,其中又蕴含着饱满的情感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学和山水画形成了有机的融合体,而将书法与文学作品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大家,不得不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轼不仅在文学界有很高的声望,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精妙的书法作品,其中有很多书法作品都蕴含着浓浓的禅意,这与苏轼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是分不开的。从进京应试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苏轼便声名大噪。正如欧阳修所言,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无疑是才华横溢的,才子都是有傲气的,书生意气的苏轼在官场上很是直率,殊不知为官是一件很復杂的事情,很多时候需要权衡利弊明哲保身,因此苏轼的仕途是充满荆棘的,几经贬谪。然而,从某个角度来说,一生的坎坷也造就了苏轼在书法上辉煌的成就。

一、禅道儒思想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宋代时期理学盛行,在明朝学者顾炎武看来,理学的本质是禅宗思想。在北宋时,朝野上下都流行着禅学,一些文豪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对外物的观察和对内心的领悟形成了一个观念体系,进而体现在其文艺创作中,苏轼、蔡襄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在其书法美学思想当中提出的“自然”“超然”观点,无一不与禅学有关系。“诗不求工,字不求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这些都反映出苏轼在书法美学上追求一种自然、超然的情趣境界。例如在《黄州寒食帖》中,苏轼的字写得参差不齐,粗细、疏密变化多姿,其笔下就好像是一个老翁在携带着幼小的孙子,营造出其乐融融的意境。

苏轼在书法美学思想当中透露出的“自然”观点,可以从禅宗的“道法自然”思想中找到源头,并且这种书法美学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书法家蔡邕曾经提出书法艺术是肇于自然的观点,唐太宗则认为书法“同乎自然”,因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自然”书法观实质上是在前人的观点上推陈出新,提出了在书法中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天机自张,不应当刻意而为,显露过多的人为行径。

苏轼除了主张书法“自然”之外,也崇尚“超然”的书法境界,“凡物之可喜……莫若书与画……至其留意而不释”,从苏轼对书法的这些议论语句可以看出,他本人十分反对在书法当中过分“留意”,对书法艺术要抱有超然的态度。换一种说法,苏轼认为书法艺术应当“游于物之外”,如果“游于物之内”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意念,导致求乐而生悲,这就叫作“留意生祸”。反之,当采取“游于物之外”的超然态度,物之来欣然接之,物之去亦不复念,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所主张的书法“超然”,旨在挣脱法的条条框框束缚,因此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的时候,人们总能感到耳目一新。苏轼提倡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做到“心忘其手手忘笔”。他所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并非是要否定、抛弃法,不讲求书法艺术规律,而是主张在掌握书法艺术法的规律之后推陈出新,进一步超越自我。苏轼在书法领域博览前人的真迹,其中包括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等名门大家的书法,然而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又能做到“超然”于各大家的作品而自成一家,就好比如小说《倚天屠龙记》当中张三丰创出的太极剑法,张无忌在学会太极剑法之前,要忘记所学的武功招式,才能领会其剑意。

(二)道家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曾经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认为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只要“通其意”,便是“无适不可”,也就是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这种虚静的状态与道家的虚静有着同工异曲之处。老子以虚静观体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悟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可以从《庄子》中追溯苏轼“虚静”的书法美学:“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解心释神,莫然无魂。”由此可见,苏轼书法美学当中的“虚静”观点,是直接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通过进入虚静状态来体会感悟周围事物的变化,再进一步领悟自身心理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情感起伏与世间万物的变化保持在同一频率。只有处于虚静的状态中,书法创作者才能彻底领悟“物固自生”的精髓,在真情外露后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返璞归真,真切感人。

苏轼的书法美学也受到了庄子齐物思想的影响。他曾在《次韵子由论书》当中提到“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又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里写“短长肥瘦各有态”,这些诗句无一不透露出苏轼的齐物思想。也因为这样,苏轼才会在书法创作上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传统书法评判标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雄健丰腴的书法风格,很好地印证了苏轼本人“刚健含婀娜”的美学态度。在苏轼看来,书法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种审美标准,而是应当有海纳百川的容量,坚持书法多元化发展的审美标准,以肥为美也好,以瘦为美也罢,都要在吸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独具一格,这样才能呈现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局面。苏轼在打破传统书法单一审美标准的同时,也为自身的书法注入了新的创新力量,从《庄子·齐物论》当中可以找到苏轼思想得以突破的端倪:“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只有在一个审美观多元化的环境下,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审美观念影响下,丑和美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当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建立,便是新的美创造出来的时机。

另外,苏轼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十分讲究“简淡”,他反对在书法中过分雕琢,提倡在创作过程中用简约、平淡的笔画勾勒出质朴的意象美。例如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苏轼写道:“永禅师书……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矫揉造作的排斥,将“简淡”看作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简淡”这种美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德经》,其中言及“道之出口,淡平其无味”,苏轼在书法美学当中融进了道家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将其丰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简淡”书法风格。

(三)儒家思想与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在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备受争议的是“书如其人”的观点。在《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苏轼写道:“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在此,苏轼将儒家思想当中的“仁”作为衡量书法好坏的标准,得出了“书品如人品”的结论。然而他又在《题鲁公帖》一文中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如果跟书法者素昧平生,单单靠一幅书法作品是无法分辨出君子小人的,因为读者看到的只是书法呈现出来的点、线带来的视觉冲击,如果不对书法家的时代背景、阅读书本的数量以及个人情趣爱好加以了解,仅仅靠眼前书法作品的好坏贸然下定论,去评定书法家品德的高尚或低劣,这未免过于轻率。苏轼无疑是深深懂得这其中的道理的,知人论世的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且可以为读者提供快速评判书法好坏的标准,增强对书法作品的直观感受。因此,苏轼从自身“书如其人”书法美学思想出发对颜鲁公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先是对颜鲁公所在的唐朝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尤其是对颜鲁公忠诚、仁义等儒家思想有深刻的了解——在安史之乱之中面对叛军首领李希烈的利诱威胁,颜鲁公都不为所动,大有孟子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魄。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在对颜鲁公的书法进行鉴赏的时候,就能很好地理解其用筆、结体和章法,也能够欣赏到颜鲁公书法的气势雄健,其结体异常宽厚,横画铿锵有力,竖画硕壮粗厚,颜鲁公得“天下第一楷书”的赞誉乃是众望所归。因此,苏轼的“书如其人”书法美学思想是有前提的,首先要求读者饱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根据自身吸收的书本知识对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格物致知,然后才能达到知人论世的境界,透过书法的表面形式领悟书法家想表达的内在精神。反之亦然,当一个书法家有了渊博的知识、持之以恒的练笔经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便能够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内在审美精神借助书法的形式传达给世人,当遇到一个有着相关经历的读者时,便会引起其内心的共鸣,苏轼便是这样的书法家兼读者,所以他才有了“书如其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并且进一步总结说:“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由此可见,“书如其人”只是苏轼用来评论书法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具体来说,苏轼的意思是读者与书法家需要达到同样的境界,才能实现内心的共鸣,这样读者便能够欣赏到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书法家就可以实现书法作品的传世价值。就好像苏轼在评论颜鲁公的书法时,本身已经具备很高的才学,于是有了独特的见解:“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把儒家思想中的“仁”作为切入点,引出了君子小人的判定观点,进一步提出读者和书法家所要具备的才学。《题鲁公贴》一文的举例论述娓娓道来,让审美的主体和客体都能信服其抛出的“书如其人”的观点,甚至还跟随着苏轼本人领略了一番颜鲁公书法作品的美感。

二、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突破

——从“尚法”到“尚意”

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可归纳为两点——“尚法”和“尚意”。“尚法”是指遵循书法的基本原则。苏轼十分重视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这一基本原则,曾提出“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未正而行、草称也”。在他看来,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完全没有捷径可走的,拔苗助长只会落下个四不像的后果。在《跋陈隐居书》这篇文章当中,苏轼又重申了自己“尚法”的书法美学观点:“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苏轼还专门针对这点讲述了一个笑话:李公择在没有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上就选择了学习草书,写起草书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刘贡父看见后就笑着称之为“鹦哥娇”,用鹦鹉学舌并且夹杂鸟语来说其草书中有楷书、行书,并不是纯正的草书。这则故事从反面的角度批评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接着苏轼举了文与可的故事作为正面例子,文与可在《论草书》中说:“余学草书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从文与可在草书上所下的苦功可以推测,其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也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草书方面“落笔如风,初不经意”。从苏轼对李公择和文与可的描述当中可知,苏轼清醒认识到“尚法”的重要性,因此他曾经立下目标:“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虽然重视书法美学的“尚法”原则,然而他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临摹前人字帖的基础上追求新意。在苏轼看来,书法是形和神的统一,只追求形似则沦为书法的奴隶,只追求神似则不被认可。苏轼之所以大力推崇王羲之、颜鲁公等人的书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有“书意”,也就是被世人欣赏的气韵。苏轼在临摹这些前辈的书法时,遵循他们的书法形式,更注重他们的“书意”,他在《跋王荆公书》一文中说:“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接受“不可学,学之则无法”的观点,但是他更加倾向于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学习前辈们的法则,然后在“尚法”之中追求创意,最终形成“尚意”的书法美学思想。

三、结语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在书法美学思想上所推崇的“自然”“虚静”“简淡”“书如其人”等理念,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借鉴意义,而且苏轼在书法美学中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人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

参考文献:

[1]陆林深.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1-6.

[2]胡代林,刘英琼.崇尚自然: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J].中国钢笔书法,2014(11):57-60.

[3]傅录志.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管窥:从《黄州寒食诗帖》谈起[J].中国书法,2018(10):140-142.

[4]张萍.禅意人生与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禅境[J].名作欣赏,2015(33):167-168.

[5]连超.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禅意书法之审美阐释[J].书法教育,2019(2):96-99.

[6]谢广辉.苏轼书法美学研究[J].中国美学,2017(2):82-95.

[7]赵思月.浅析苏轼的书法美学[J].美与时代(下),2014(6):89-91.

[8]马云.苏轼“无为”的书法美学观[J].文艺研究,2013(3):154-155.

[9]李巍.试论苏轼“无为”的书法美学观[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25-27.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苏轼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诗书画苑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