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人物肖像“表情”语言分析

2022-03-30 22:05屈嘉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油画

屈嘉熙

摘 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逐渐模式化,而面具是疏离、冷漠的唯一盔甲。表情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情感,是人类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当人们戴上面具,隐藏自身表情,模式化对外的时候,很多人反而更加痴迷于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渴望,因此画家试图用这种新的社会思潮和绘画理念加之自身的生活背景、感知,以绘画的形式冲破生活中理性的束缚和压制,将社会假象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曾梵志在“面具”系列作品中给人们展示了现实的虚伪,同时在画面背后隐藏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介绍曾梵志的成长经历及绘画创作时代背景,结合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对油画人物肖像“表情”语言展开分析。

关键词:油画;曾梵志;表情

一、曾梵志的成长经历及绘画创作时代背景

(一)画家简介

曾梵志在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在印刷厂工作,年少的曾梵志在16岁离开学校走上社会,慢慢地开始了解绘画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17岁时,在接触西方现代画家绘画作品之后,他有了重返学校的动力,1987年,23岁的他成为一名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新生。后来在毕业前后,曾梵志相继创作了“协和医院”系列和“肉”系列;1994年到2003年,是“面具”系列创作的高峰。“面具”系列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自嘲、讽刺的艺术风格,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面具”系列作品让他的艺术生涯走上高峰,但同时也给他贴上了标签,此后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尝试和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

近几年油画的发展与后起之秀的崛起为油画肖像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从传统写实主义绘画风格里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油画肖像的艺术性和表达性功能。如曾梵志、刘晓东、赵培智、毛焰等,他们的油画肖像创作特别具有代表性和表现性,使油画艺术语言更加多样且丰富。

(二)创作背景

曾梵志作为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其作品一直被大众看好。从他的创作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科阶段所画的“协和医院”系列、北漂时的“面具”系列、后续肖像系列与乱笔抽象系列。在他的众多系列中,可以看到曾梵志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在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巅峰之作“面具”系列,这一时期的绘画是曾梵志在生活及周遭环境的影响下,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描绘的当下人们的面部表情变化与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

曾梵志说:“我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在人和人的过分亲密和大笑背后所隐藏的虚假。”合影式的构图安排、场面的戏剧化处理以及人物脸上各种表情的假面营造一种近似于装腔作势的舞台效果。人物面部表情是人对于现象的一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曾梵志的人物表情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脸部表情,另一个是手,他认为手是人的第二个表情。因此要理解人的面部表情以及面具的内涵,需要人们深入到画家创作的年代里,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艺术创作背景出发多方面地了解、深入。

始創于1994年的“面具”系列,是在城市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及资本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在社会发展逼迫下逐渐学会且形成模式化的交往方式的产物,其见证了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巨变的那一代人的声音。同时“面具”系列的缘起,曾梵志说:“画画不喜欢仅仅是为了工作去完成这些东西,我还是希望在画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乐,不管这种快乐是发泄也好,是表达也好。说实话我后来发现我当时已经有点假装的感觉。我觉得这样走不下去,画得很失败。当然那时候我的造型一直在变,我平时也注意技巧,画医院和肉我偶尔也用刀,我想把这些技巧用来画一个戴面具的人,画大,看看感觉怎么样。我试了一下,想得并不多,但视觉效果不错,当时我的很多变化是因为强调视觉的感觉。”在这样的感受下,画家通过人物肖像,选择直面社会现象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本相,探索社会与人物个体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差距,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焦虑心情和精神压力,也表达了他作为“北漂”的内心挣扎和孤独。他理解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以及在陌生城市奋斗、被强加社会责任的大多数青年。

二、“面具”系列作品表情分析

(一)《面具系列1996 No.6》作品分析

“面具”系列从创作到展出,曾梵志的艺术创作风格上有了极大的改变,画面背景变得简洁明亮,主要使用蓝色和黄色进行创作,笔触也更为精准,在夸张的人物造型和高纯度的颜色使用下,作品整体有一种平静、明快、生动,但波涛暗涌的恐怖感。

在“面具”系列作品中,曾梵志所表现的人物都戴着一张看似相同的面具,这些面具和人脸非常接近,放大人的五官,营造一种呆滞且恐怖的感觉;白色面具上一双夸张、空洞无神的大眼睛,像是玩偶上的钮扣人眼,给人一种惊恐、无助的感觉;高耸的鼻梁和鲜红的嘴唇使得脸像一张人皮面具。这种人物表情对人物特征的夸张变形暗指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同化、被隐藏真我的人们。在这些面具人物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表情,有呆滞、冷漠、空洞、大笑、大哭等,这些面具表情与人脸的表情大致相同,在前期面具作品中,面具是白色,与人脸相区分;而2003年之后的作品中,面具与人脸彻底相融,成为一体。前期的作品用不同表情的面具代表无数的人,遮掉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趋同,但在后期则是使用相同的表情语言来展示千人一面的社会现象。画家对于人物表情的凝固和夸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和表现形式,刻意加强了面具化的呈现含义,揭示人们虚假的生活状态与人际交往的漠然。

《面具系列1996 No.6 》(图1)作品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罕见的多人群像画作。画面中,画家运用模式化的白色面具掩盖了人物的真实表情和反应,被画家特意夸张变形的手相互挽着身边的人,看似热情背后却显刻意,这种看似“大笑”的虚伪隐含着现代人的生存模式。曾梵志曾说过:“我把它画得特别灿烂,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们都在自我安慰,似乎等着谁来拍照。包括他们的肢体语言和手,都仿佛带有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在这幅作品中画面里有五男三女,共八人,一字排开,都戴白色面具。他们手挽手做出向前走的姿态,人们面具上的表情呈现出微笑或大笑的状态,给观者带来生动活泼的观感。画面中每个人都穿着流行的服饰,有衬衫、短裙、短裤、开衫等。画面上的种种元素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展示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画中每个人物的脖子上都戴着红领巾,进而使人群有了团结一体的意义。人们透过面具呈现出不同神态,然而隐藏在面具之下的是千人一面的孤独、恐慌、紧张、局促与不安。

作品中明黄色的背景纯度极高,颜色逐渐从以前的灰霾、土黄等较为混浊的色调向纯粹的红、黄、蓝三原色转变,平静、纯洁的颜色象征乌托邦世界。这种背景大面积平涂的创作手法在“面具”系列中较为常见,使曾梵志早期画面中焦躁不安的人物动态变得和谐,但在这幅面具作品中人物之间过分亲昵的肢体语言,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无可奈何。热烈、迷人的色彩与冷漠、疏远、麻木等情感的完全对立让画面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与冲击性。人物面部的白色面具与每个人的面具表情细节、人物设计独特位置都展现出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麻木、僵硬、异常和成年人在社会中明确“站位”和身份的世故。画家通过巨幅的构图和摄人眼球的明亮色调,吸引观者,象征阶段性的自我认同,堪称“面具”系列之最。

(二)《面具系列1997第3号》作品分析

《面具系列1997第3号》(图2)作于1997年,“面具”系列从群像转向了单人肖像。画家开始思考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社会变化过程中的生存状况,这幅作品是曾梵志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社会激变产生的心理状况在作品中被揭示和放大,身份焦虑、社会定位、人际交往的所有压力通过面具的遮盖以一种看似完美的假象,呈现在众人面前。“面具”系列无疑可以看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面孔”,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图像记忆之一。画面采用纯度极高的明快色调,用明艳的色彩取代之前“肉”系列作品的灰色色调,用生动明快的颜色装饰画面,用红粉、宝蓝等颜色展现面具主题所要表达的虚伪、不真实和过于完美的假象。

画面中曾梵志塑造了一个手捧鲜花、脸带白色面具的青年人形象,他身穿西装,头向左歪,面向观者,夸张的双手、粗大的骨节与手中柔弱的小花在线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夸张的身材比例凸显了人物面部的伪装面具和整体人物行为表现所凸显的局促和羞涩;画中青年人的面部表情被夸张的白色面具所覆盖,面具上的表情空洞又带有哀求,眼睛夸张无神,嘴巴上涂以大红,额头上有两道鲜红的伤口,这是对这个时代人们以面具来伪装自己的揭示,人物的经历和真正的表情则不为人知。

三、“面具”系列艺术语言

艺术家皮力在2007年一篇《从道德的对抗到创造的对抗》的评论文章中点评曾梵志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幽默与焦虑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交织着,而这些正是都市化生活所赋予我们体验的两极。”纵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可以看到整个系列的作品形式简单,构图简洁,画面整體色调纯度、明度极高,人物主题突出;整个系列贯穿人物面部面具,通过面具表情来表达当下人们的空泛、浮躁与不安。画面的艺术手法表现上还带有一些卡通人物的戏剧感,可以看出画家想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但即使这样,人们也能看出面具下的压抑和压迫。

曾梵志用他独有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典型的艺术特征。在“面具”系列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白色面具、空洞的眼睛、大红的嘴唇、夸张的双手和鲜艳的红领巾等,这些都是面具人的代表。这种表情特征,给人一种可怖的距离感,夸张的变形隐喻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与漠然,这种变化让人们丧失个性和自我。画面中的人物大多是模式化的大笑或面无表情的冷漠,人物轮廓清晰且强硬,像是与画面背景分离开来,表现人物的想象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世界相分离,拒绝随波逐流地融入集体之中,在表面上表现人们在交往中虚假的一面和内心传达出的淡然、无趣的另一面,这样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

四、“面具”系列作品总结

回顾曾梵志早期的作品,“协和医院”系列是画家感觉完全放开的状态,是年轻的一个反叛的状态。他每个时期的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他生活的年代,那个时间段的生活和感情。在“面具”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开始了北漂,思考的问题很多,延续的时间很长,画家大概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做这么一个课题,因此对他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曾梵志在作画时会思考一些人性的东西,会考虑到人的精神面貌,将每个阶段的创作都当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描绘的就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生存踏进城市,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但在城市快节奏的进展下,无数人都变成了被边缘化、被异化、被隐藏的人。人性的冷漠与漠然,生存的机械与呆板,让曾梵志造就了“面具”系列。人们对人物面部或者眼睛嘴巴这些面部特定部位的缺失是非常敏感的,这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也是非常直接的,面部表情一旦被抹掉,传达的就是恍惚、迷茫和表里不一,所以表情特征是每个人的重要标志。在曾梵志的作品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他非常善于符号的拼贴和挪移,“面具”系列作品就是符号众多的作品:面具、红领巾、西瓜、中国书法等。曾梵志用符号展示画面的态度,传达画面的含义,执着地探索与创造新的艺术表达符号,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断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维吉尔.艺术的性格[M].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3]胡志颖.西方当代艺术状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张博.曾梵志油画创作中的“陌生化”图像叙事[J].四川戏剧,2019(10):46-48.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油画
王秋莲
万类霜天(油画)
秋落柿子红(油画)
钟红岩油画作品选登
薛行彪写意油画作品选登
油画去哪了
顾德先油画作品
尚冠男油画作品选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