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探讨博物馆教育视角下的展示利用问题

2022-03-30 01:13杨英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环境

杨英丽

摘 要:2021年7月底,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学生的可支配时间逐渐增多,学习方式逐渐丰富,家长对于儿童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博物馆作为一所社会大学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责也更加明显,而博物馆教育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内容多样、教育方式生动等。文章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论背景下,增强博物馆教育职能,提高博物馆社会效益。

关键词:蒙台梭利;主观能动性;环境;博物馆儿童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34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的公益社会教育科研服务机构,集收藏、研究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博物馆已经成为社会再教育的中流砥柱。

儿童作为参观博物馆的特殊观众,更需要博物馆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才智将静态资源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从而使得儿童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本文将以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念为基础,从中获得儿童教育的启示与思考,探讨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教育视角下的展示和利用问题。

1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论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其本身就与教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展开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丰富儿童教育的方式,就必须对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与博物馆教育工作相融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本文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大部分儿童在教育的过程都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中,忽视了儿童本能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教育者”不应当过多地干预儿童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还应当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创造环境,融入儿童,引导儿童,激发儿童内在的潜力,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念还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教具及有准备的环境,可供儿童操作。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有很多优势。首先,强调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儿童做课堂的主人,使得教育者能够以儿童为主导,通过引导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其次,为儿童创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儿童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自身对周遭的一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最后,培养了儿童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儿童才能够获得精神自由,从而具有独立性,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成功在于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儿童本身的能动性上,能够立足于儿童的视角,对儿童的真實需要做出合理的措施,与我国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能够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获得很多启示。

2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启示

目前社会和人们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为3~12岁,此类人群正处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年龄比较幼小,一般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而言,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及不足,是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与此同时,很多儿童博物馆也相继出现,但是对于一般的历史、艺术、科技等类型的博物馆来说,由于兼顾众多观众,使儿童教育没有及时获得更多的关注,成为博物馆教育事业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获得了如下几点启示。

2.1 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儿童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早在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布皇冠高地。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动手,更好地了解世界。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中的展品大多数是可触摸的,在博物馆中对各种模型进行设置,例如迷宫、温室丛林等有趣的环境装置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还设置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展馆,例如艺术、音乐、科学等,儿童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指导,在馆内上课、实验、练习,有时候还可以参观历史古迹、模拟考古发掘等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儿童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另一方面儿童也能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根据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出色表现,我们能够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获得更多丰富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在这其中让儿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因素,让儿童完成了从“观众”到“主人”身份的转变。能够关注儿童敏感独特的心理特质,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并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创造儿童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智慧与创造力。

2.2 准备适宜的教育环境,创造更适合的教具

“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准备适应儿童发展的环境,可以让儿童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以“儿童之家”为起点,在“儿童之家”中蒙台梭利精心布置了色彩斑斓的小家具,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挪动家具,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儿童的“内在生命潜力”。因此,蒙台梭利始终将“有准备的环境”视为践行自己教育理念的首要任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教具的准备,教具作为教育活动的辅助品,需要为不同阶段儿童专门制作教具,而不是“一刀切”式地统称教具。根据儿童的身体发育特征及身心特质为儿童准备适宜儿童接受的教具,充分利用色彩艺术,让儿童获得体验,促进儿童的美育教育,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在博物馆展示利用方面,尽可能地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创造适宜儿童发挥的环境,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多用沉浸式、体验式及模拟式等儿童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及展览方式,使儿童能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2.3 建立儿童教育团队,合理引导儿童发挥自身潜力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起源是蒙台梭利博士在担任助理医师期间,通过对智障儿童的观察与研究,而获得的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通过耐心地观察、环境的提供和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见,正确和适度的引导对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儿童教育应该得到关注,并需要专门团队的建立。首先,由于儿童本身思维阶段性特征变化较快,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其次,儿童的认知水平不同于成年人,儿童在发展阶段对图片等抽象的形象敏感,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字接受能力较差。最后,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行为能力。

儿童的教育活动及展览的引导都需要得到特殊的照顾,建立专门的儿童教育团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儿童教育团队的建立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基于不同的适度引导与鼓励;其次,儿童教育团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比普通针对成人的教育团队更应具有针对性,对儿童的身体、心理等需求都有充分的了解,且具有更多儿童能够接受并喜欢的教育引导方式;最后,儿童教育团队能够帮助并适度引导儿童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体验。因此,博物馆中建立专门的儿童教育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2.4 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弥补现阶段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举办有很多短板,普遍对儿童教育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针对儿童开展的活动较少,并且规模较小,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儿童博物馆教育展开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对于儿童博物馆教育不够重视,即便是有专门针对儿童观众的主题活动,参观的人数也较少,社会影响力较小。博物馆内没有专门的儿童展馆与环境场所,其普遍设备都是针对成年观众设置的,缺乏对儿童的关注度,细节设置没有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给予充分的考虑;教育意识不够,针对儿童在博物馆中的教育活动及陈列缺乏教育意识、缺乏思考,大部分陈列都比较枯燥,缺乏乐趣。

博物馆是儿童的“第二课堂”,因此现阶段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应当得到重视,我们需要积极地宣传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专门团队的建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充分研究,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及展览巧妙融合。提高博物馆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针对儿童设置专门的陈列厅,给予儿童更加有乐趣的学习方式,设置出更多具有动手价值的装置,充分发挥儿童的内在潜能。

3 儿童教育活动及展示的策略

3.1 以儿童为主导,开设儿童展厅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念是“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应重视对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设置专门的儿童展厅。这不仅能够活跃博物馆日常氛围,还能够增强博物馆教育功能,使儿童能够真正地爱上博物馆。对于随行的家长,也能够在博物馆中获得更多的教育启示,成为博物馆的常客,真正起到第二课堂的作用。

3.2 利用电化设备,增加沉浸式环境体验

博物馆的电化教育指的是运用录音、录像、电影、光盘和幻灯片等视听技术,将有关的宣传教育内容应用于一定场合播放给观众,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电化教育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些博物馆还会配合聲、光、电等设备,除了能够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还能更好地感受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还应该创造一些“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例如:运用文物卡通形象,拉近文物与儿童观众群的距离;创造儿童迷宫、知识性闯关体验,提高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创造自然生态环境,让儿童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博物馆更有生机。沉浸式环境能够给予儿童更加丰富的情感,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3.3 增加可操作性装置,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

蒙台梭利有一句被教育工作者视为至理名言的话,即“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强调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们博物馆教育者应该遵循的儿童教育规律。

因此在博物馆中应该增加可操作性的装置,增加儿童对于文化的理解,例如:增加对文物半露或者全露的展示,使儿童可以触摸,增强体验感;利用藏品的独特性,增设小型操作室等措施,有利于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发现博物馆可以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小小心灵中新奇与探索的渴望在这里得到满足。

3.4 设置儿童实验室,制作属于自己的纪念品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兴趣课程。例如,对于3~9年级的学生,在参观了位于平成馆考古展览室的古代勾玉后,可以加工滑石,制作原创的勾玉,而且还能把完成的作品作为纪念品带回去。在博物馆的设置中,建议开设儿童实验室,增加模拟活动的数量,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纪念品。这一方面符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这种教育活动形式比购买的纪念品更加有意义,也能够给儿童留下独特的体验。

4 小结

在这个日益追求教育自由的社会,博物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在其内设立儿童活动专区,能够给予儿童自由的学习空间与丰富的学习形式。在博物馆事业中要善于应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要更加重视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念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新的启迪,通过另一种方式,给予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其他国家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也要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善于从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中总结出适合中国儿童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并且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儿童教育,用心做博物馆儿童活动,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娟.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研究—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特色学程”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121-123.

[2]安妮梅斯·布鲁卡登,文若予.儿童博物馆和文化教育[J].博物院,2019(3):55-58.

[3]张晓鹏.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J].中国博物馆,2018(2):111-116.

[4]王建平,郭亚新.蒙台梭利环境教育思想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55-59.

[5]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对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J].中小学校长,2015(10):65-68.

[6]袁梅.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理论精髓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3):135-140.

[7]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环境
环境清洁工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