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2-04-02 05:31游珊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土资源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游珊容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本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在学习耳熟能详的家乡文化体验中,激发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厚植爱祖国的民族情怀。

[关键词]本土资源;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本土资源指的是地方性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具有多维度、立体化、系统化、特色化、直观等特点。学生从小受到本土资源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有着浓厚的乡情基础。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道德、心理情感、法制政治等教学活动中,易于引发学生的共情与共鸣,从而把乡土情愫提升到道德与法治层面,在心灵的热土中播种真善美,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

一、本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东北部与泉州、厦门并称为“闽南金三角”。漳州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海滨邹鲁著称,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漳州女排基地、陈淳文化、闽南水乡九十九万湘桥、闽南芗剧、布提木偶戏、威镇阁、南靖土楼、东山风动石、闽南语、漳州水仙等,本土资源应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激活教学,增强生活化学习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本土资源文化本身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天然学习情境。大自然中的景观文化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广袤的地域文化、多彩的传奇故事,像取之不尽的知识宝藏一样。可以常学常用,也可以常用常新,可以激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与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土资源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本土资源文化,即是让灵活的教学方式随时感受本土文化气息,让道德与法治学习可以身临其境、活学活用。

(二)多元题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有限,多是从家庭与社会活动中来,题材多元化的本土教育资源即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中开发大脑思维,一方面,可以对家乡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让难于理解的知识瞬间变得轻松、容易,学习能力随之提高。在本土资源文化中提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学习活动中,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将知识化难为易,有利于突破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全方面素质

面对学情不一的每一名学生,本土资源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却成为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家乡的本土资源文化本身具有道德层面的一定约束力,随着学生的成长,早已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运用本土资源文化教学,即是站在了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前的能力水平与未来可能发展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的角度,既是统一化的,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标准化教学,也是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这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本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本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去认真采集与搜索、善于观察与发现、臻于分析与整合,将校内外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本土资源人文景观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巧妙运用,可以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构,提高教书育人的教学效率。本土资源文化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相关课文有“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等,下面以“家乡新变化”一课为例:

(一)课前准备,采撷相关本土资源

本土教育资源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广阔的自然空间与高尚的品德情操。闽南水乡九十九万湘桥、闽南芗剧、布提木偶戏、威镇阁、南靖土楼、东山风动石、闽南语、漳州水仙等诠释出本土资源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漳州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海滨邹鲁著称,英勇的女排精神、“金名片”陈淳文化、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闽南水乡九十九湾湘桥古村定向赛跑)等带着本土文化自信,本土教育资源内容的采撷与择选,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课程教学内容为参考依据的。

有对比才会体现出变化,“家乡新变化”一课的本土资源课前准备中,家乡的新变化是建立在对家乡过去的了解基础上的。搜集本土教育资源方法,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从身边人、事、物开始,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多种感官调查家乡的发展史、观察家乡都有哪些新变化、对话非遗物质传承人、体验本土资源文化的魅力、感悟家乡的发展,从中整理出一系列与课文相关,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形成PPT校本课程进行课堂应用。

(二)课堂导入,开发元认知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元认知思维。适宜采用本土教育资源结合本土特色文化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迫切求知欲的问题,将本土文化的亲和力转化为内在的元认知驱动力。看似星星之火却会燃起燎原之势,让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为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持续化学习蓄满力量。

“家乡新变化”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最近本地发生的新闻进行家乡变化大搜索在课堂上播放,如结合每年的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盛况,闽南水乡九十九湾湘桥古村定向赛跑是从2018年开始举办的,这和漳州本地悠久的体育运动史、英勇的女排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知古明今的学习氛围中,为家乡的荣誉而自信满满,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课中研习,增强学习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土教育资源的运用是让学生在触景生情中激发主观能动性,在感同身受中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意义。

在本土教育资源运用在“家乡新变化”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任务融于本土资源文化的教学活动中,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海滨邹鲁”称号的由来进行讨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了解本土资源文化的过去、深谙历史沿革的发展、慨叹家乡的标志化名胜古迹,为现代化新颜而自豪。

(四)对分课堂,提高核心素养

对分课堂是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结合体。本土资源文化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融入,有助于课堂学习更加科学合理化。虽然课堂时间由教师与学生各占一半,教师的课堂讲解主要以精讲与留白为主,目的是为把课堂交给学生之前进行正确的指导,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本土资源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进行融会贯通,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家乡新变化”的学习,教师的童年与学生的童年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与比较。教师将本土与学校的发展变化都可以制作为视频课件,师生一起话童年、讲创新、旧貌新颜同展现。家乡变化促发展,本土人民心相连。激发了学生的本土情怀,夯实了文化学习基础、促进了自主发展、提高了社会参与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随之提高。

(五)课堂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學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运用本土资源文化展开多元化课堂评价,有助于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增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刻理解。在结果性评价中查漏补缺,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使用中学习总结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有利于全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让教师评价、生生互评与自我评价更具有深度学习价值。

“家乡新变化”的课堂评价,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成果汇报交流基础上的,收集到的家乡变化资料(包括新闻报道、乡貌发展对比图片等)、学生绘制的爱家乡图画、制作的剪贴报等学习成果,都是多元化评价的内容。精准评价才能有的放矢,科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家乡的新变化,提高学习效率。

本土资源文化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方式走入了生活,进入了社会,社会和生活知识是一切知识的本源,学生通过本土教育资源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如同激发了自身的原动力,这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会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既是追根溯源性的知识传承与发扬,又是优秀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土资源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本土资源文化让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到了本土实践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让本土资源文化实现了系统化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赋能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态势。

参考文献:

[1]张小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 2018(9).

[2]马海青.浅析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1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本土资源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依托本土资源 提升科学素养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浅谈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