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2-04-03 14:47叶康涛
会计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叶康涛

【摘 要】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也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文本分析方法,文章构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并指出中国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若干不足。当前会计业绩评价存在的若干缺陷,包括不够微观、不够宏观、不够及时、不够长期等,制约了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文章提出改进会计业绩评价的若干建议:通过要求企业报告更加微观、更加及时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要求企业报告更加宏观、更加长期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引导企业从整个生态圈系统和更加长期主义视野进行管理决策,从而促进中国企业成为更加负责任、更加可持续的经济主体。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会计业绩评价; 长期主义; 资源配置效率; 商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7-0012-05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将高质量发展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其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虽然企业高质量发展并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毕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涉及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的协同),但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微观企业的发展质量不高,难以想象这个经济体能够成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如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施策,本文主要从会计角度,特别是会计业绩评价角度,探讨会计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二、企業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并无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财务角度而言,企业高质量发展或许意味着业绩稳健、财务风险较低。然而,即便一家企业具备了上述财务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该企业就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因为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拥有较强的品牌、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等。另外,从证券监管部门来看,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还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

为了探究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提炼新闻观点中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报纸资料库”中,基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提取相关媒体报道,共搜索到1 901篇相关新闻报道,然后采用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提取这些媒体报道中隐藏的主题类型。通过这个方法发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与五个方面的主题高度相关。这五大主题按照其出现频率依次为:(1)创新(含研发);(2)可持续发展(含环保);(3)企业文化(含党建);(4)公司治理(含风险管控);(5)品牌。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软硬并举(软实力为企业文化,硬制度为公司治理),名实俱进(名为品牌,实为研发),兼顾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五大主题中的大部分内涵也适用于国外企业,例如创新研发、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治理,以及品牌建设等,但也有些内涵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党建。另外,这个内涵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了媒体报道中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未必具有足够的指标信度和效度,但鉴于目前尚缺乏公认有效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度量,本文主要基于上述指标内涵体系展开讨论。

对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五大内涵,中国企业还存在如下不足:

首先,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9年的统计,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为2.23%,低于美国的3.07%,低于日本的3.2%,更远低于韩国的4.64%(参见图1)。更大的差距在于研发人员占比,我国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2.7%,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9.8%和韩国的15.9%。考虑到我国研发人员工资并不是很高,研发人员占比远低于研发投入占比,说明我国目前研发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物轻人”问题,或者部分企业出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因素考虑,将部分非研发投入也归类为研发费用,从而实质上的研发投入未必如账面金额显示那么高。

其次,在环保投入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明显加大了环保投入,但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根据Statista网站统计,我国2020年用于污染防治投入占GDP比例为1.15%(https://www.statista.com/topics/2028/environment-in-china/#dossierKeyfigures)。作为对比,根据欧洲环境组织的统计,欧盟2017年用于环保支出占GDP比例为2.06%(https://www.eea.europa.eu/airs/2018/resource-efficiency-and-low-carbon-economy/environmental-protection-expenditure)。当然,由于统计口径差异,两者数据不可直接对比,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环保投入仍有提升空间。

再次,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方面,根据SAHA公司治理评级机构发布的世界公司治理指数,2021年我国的公司治理指数位于第二档(共五档),在全部150个国家处于中上水平(http://www.saharating.com/~saharati/en/ world-corporate-governance-index/)。应该说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因此该评级方法和评级结果值得商榷,但我们不妨从中借鉴、吸取有益部分以改进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

最后,在品牌建设方面,虽然按照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的排名,2021年我国有多达11个品牌入选全球前25强品牌,但这主要是基于公司市值进行的测算,如果按照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排名,则2020年没有一家中国大陆公司进入全球前50品牌,显示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当前会计业绩评价存在的缺陷

一般认为,组织架构、业绩评价和考核激励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三个重要基石。其中,管理者行为很大程度上由其激励政策所决定,而管理者激励又离不开管理者业绩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业绩评价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来看,当前的会计业绩评价体系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不够微观

当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常称之为财务会计,英文名为Financial Accounting,顾名思义,即Accounting for Financing,也就是为了外部融资目的而编制的会计报表。既然是给外部投资者看,那么财务会计主要反映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这从融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如果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这个财务报表体系就显得精细度不够了。从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看不出究竟哪个部门、哪款产品、哪个业务环节在创造价值,也看不出哪个部门、哪款产品、哪个业务环节在毁损价值,更无从知道具体某项管理决策的财务后果。比如,假设企业提高了某款产品的价格,究竟对利润的影响是多少,现有的财务报表体系无法告诉我们这些重要的管理决策信息。

(二)不够宏观

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就是会计主体,即财务报表体系反映哪个主体的会计信息。通常而言,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单一法人主体的会计信息,虽然合并报表稍稍扩展了会计主体范围,但也仅限于单一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主体限制于单一法人主体或企业集团的做法,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企业并非孤立存在于社会中。事实上企业理论早就指出,企业不过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1-2 ]。这种契约既包括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契约,也包括企业与各类生产要素提供者(例如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社区)之间的契约。这种契约既可以是正式契约(例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签订的销售合同),又可以是隐性的(例如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承诺)。既然企业是企业这个法律主体与诸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契约组合,那么仅仅反映企业自身通过这种契约关系所获得的价值,是无法有效反映出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情况和长期竞争力的。

事实上,企业生存于她所依附的商业生态圈之中,并且往往和这个商业生态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仅仅考察企业这个主体自身的会计业绩,而不反映企业所依存的商业生态圈的总体价值创造情况,是无法有效把握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价值的。笔者曾经考察过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都是为国际大公司做代工。10年前,甲企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业绩都要好于乙企业,然而10年后,乙企业远远超越了甲企业,导致两者发展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乙企业所服务的国际客户公司在过去10年超常规发展,而甲企业所服务的国际客户公司和产业却日薄西山。因此,如果仅看甲乙两家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而不看其所服务客户的状况和所处商业生态圈的整体价值创造情况,我们在10年前是无法有效预料这两家企业未来命运的,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更重要的是,如果仅看企业自身的业绩,那么企业为了将自身报表做得好看,往往会采取各种短期主义行为压榨生态圈中的合作伙伴,例如拖欠供应商货款、降低员工福利、压榨合作伙伴利润等,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够改善企业自身财务报表,但长远来看将有损整个生态圈的价值创造,最终企业的长期价值受到损失。但如果我们将业绩评价指标放得更为宏观,不仅看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情况,而且看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圈的价值创造情况,那么这将带来如下益处:第一,我们能够更好地判断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圈整体欣欣向荣,那么即便企业暂时业绩不佳,也会有足够理由相信这家企业的明天会不错,因为“大河有水小河满”;第二,可以抑制企业通过压榨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短期业绩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虽然能够短期提高企业自身业绩,但会损害商业生态圈中其他主体的业绩,综合来看商业生态圈的整体业绩并没有改善。因此,通过考察企业自身业绩和企业所处生态圈的业绩,可以引导企业注重将整个生态圈的价值做大,而非仅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三)不够及时

随着网络媒体等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及时了解企业相关信息,从而使得定期会计报表对人们投资决策的作用大幅下降。根据列夫和谷丰[ 3 ]的测算,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下降了约一半。当然,这种价值相关性的下降未必就一定源于会计信息不够及时,其他因素对此也有影响(例如无形资产日益重要而会计难以较好地衡量,会计信息中估计成分日益增加等)。但无疑,不够及时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源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构成严重挑战。会计人员往往是最早接触到企业有关经济信息的人员,那么为何会计部门不能提供比外部媒体更加及时的会计信息呢?这是由于日益复杂的会计准则以及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使会计人员难以及时快速报告有关企业业绩的重要信息。当然,即便会计无法提供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仍有其存在价值:它可以作为一种事后的验证机制,防止管理人员等有关利益相关者事前夸大有关业绩。

(四)不够长期

随着投资者对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及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部门要求企业披露频繁的信息,企业定期报告周期也从原来的年报缩短到半年报,甚至季报。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短期化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企业必须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对外报告一份比较可观的业绩,这使得企业难以下决心投資于研发等长期项目,因为这些项目虽然能够提高企业长期业绩,但会使企业短期业绩非常难看,从而企业有可能为了短期业绩而放弃研发等长期项目。华为能够长期巨额投入研发资金,很难说与其并非上市公司无关。如果华为是一家上市公司,则华为有可能为了短期财务报表好看而无法投入如此多的研发资金。例如,华为董事会秘书处江西生在回应华为为何不上市时称:“华为要保持长远的发展战略,坚持研发投入。”①

频繁披露短期业绩报告,还助长了企业的短期盈余管理行为。企业通常采用的一类盈余管理行为是应计盈余操纵(accrual management),即通过高估(或低估)期末资产价值来高报(或低报)本期利润,具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少计提坏账准备、少计提资产减值等。应计盈余操纵的一个特点是总量守恒原则,即一项资产在整个资产生命周期(即会计上从进表到出表的全过程)的总价值是恒定的(由进表时价格和出表时价格之差决定),如果企业在某个时期高估了资产價值(以及利润),那么在未来某个期间就必然会低估资产价值(以及利润),从而从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利润总额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企业为何还要从事应计盈余管理呢?那是因为企业有短期业绩压力,即便这样的盈余管理活动会降低未来期间的会计利润,但为了短期业绩好看,企业依然要从事应计盈余管理。如果将企业业绩考核周期延长,比如说延长到和资产生命周期一致,那么企业就没有动机要从事应计盈余管理了,因为这类活动并不改变企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总利润。

四、会计业绩评价:若干新探索

针对会计业绩评价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更加精细化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企业日益采取更加精细化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察整个企业层面的业绩,更关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业绩评价,以便更好了解哪个部门在创造价值,哪个部门在毁损价值。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日本京瓷集团的阿米巴模式和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在阿米巴模式下,京瓷集团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被称作“阿米巴”的小集体,各个阿米巴之间独立核算,阿米巴之间的交易视为各个阿米巴的相应收入或成本,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阿米巴的价值创造情况,从而更好地激励高绩效部门,并促使全体员工参与完成公司业绩目标。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制度则更进一步,通过直接度量每位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情况,确定员工收入,促使每位员工直面市场需求,并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

这种更加精细化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是在组织内部构建虚拟市场交易主体,从而在组织内部创建出虚拟市场交易,并据此进行相应激励,将市场激励机制引入组织内部,克服人浮于事、吃大锅饭、激励与付出不对称等大组织病。这类内部虚拟市场主体可以是企业内部某个部门,例如广告部、采购部门、研发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也可以是某款产品、某个工序、某个客户、某个渠道、某个区域市场等。但这方面也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如何选择、确定内部虚拟市场主体?是否所有的内部组织都可以成为虚拟市场主体?哪些内部组织可以成为、哪些不可以成为虚拟市场主体?对非虚拟市场主体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和激励?其次,在确定了内部虚拟市场主体之后,各个虚拟主体之间的交易如何定价?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探讨不多,特别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目前仍主要限于有关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等的讨论,这些内部中心从管理颗粒度来说依然显得过于粗略和宏大,无法达到更为精细化管理之目的,并且这些中心概念产生于工业社会时代,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管理要求。对第二个问题,目前主要是经济学家围绕内部转移定价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但这些理论探讨如何应用于管理实践,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比如,经济学家主要基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概念来探讨内部转移定价,但在企业具体管理中,如何确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并非易事,这使得实际应用中的内部转移定价基本上还是基于谈判等人为方式来确定,以及基于一些粗糙的成本概念(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成本等)。虽然将有关概念应用于实践仍有不少的困难,但至少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且在实质上取得了不小进展,我们期待未来学者和企业家联手,在这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研究。

(二)更加宏观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生存于由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同行、当地社区、政府等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从而企业的业绩和发展也与整个生态圈的发展紧密相关。目前基于企业自身主体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难以反映企业所处生态圈的发展状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海尔集团设计开发了共赢增值表。共赢增值表与传统利润表最大的差异在于传统利润表只反映单一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即该表中的传统收入、传统成本和传统利润),而共赢增值表的一个重要改进是增加了生态收入、生态成本和生态利润的信息,即反映生态圈中其他合作方通过该生态平台所获取的收入、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利润,从而更好地反映整个生态平台价值总体创造情况。如果一个生态平台总体价值创造情况不佳,那么即便单一企业自身的利润较高,这种情况也将难以持续;相反,如果一个生态平台总体价值创造预期较好,那么即便该企业现阶段的利润并非很高,但企业通过伴随生态系统共生发展,预期该企业未来也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将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了解企业价值创造潜力及其可持续性。

同时,通过披露生态圈价值创造情况,还能够抑制生态中的平台企业通过榨取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利润的方式来片面提高自身的利润。因为,虽然此举可以提高自身的利润,但却会降低生态系统中其他企业的利润,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利润并没有提高,甚至还可能因此降低。从而,通过考察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情况,有助于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共赢发展(见表1)。

(三)更加及时的信息披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的采集成本下降,企业已经可以非常及时地获得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各类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例如,一些零售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各零售门店电脑终端的销售数据,能够及时获取有关销售业绩信息,并通过管理者预测发布有关业绩信息。不过,在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方面,对企业应该提供怎样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可靠性的法律责任要求方面,目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布更加及时、有效的业绩信息。或许未来监管部门有必要针对这类信息发布制定类似于会计准则的监管制度要求,既能够促进企业披露有关决策有用信息,同时又不至于给企业增加太多的披露负担,并能够防止企业利用此类信息披露行为来误导投资者。

(四)更加长周期的财务报告

目前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年度报告为主,辅之以半年度报告和季报等。然而,企业的许多重大决策其影响往往是跨年的,甚至是跨许多年。例如,根据笔者的测算,企业的广告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能够持续到下一年,而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则可能持续5年以上。这就带来了一个外部性问题,即有关广告和研发投入都作为本期的成本,而其收益却外溢到了未来年份,存在收益和成本不配比的问题。从而,一个短期主义导向的管理者,将有可能减少本期的广告和研发投入,因为他在当期承担了这些投入的成本,却未必能享受到此类投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换言之,财务报告的周期过短,容易导致投入与产出不配比问题,管理者为了短期业绩而减少研发、广告等投入,进而损害企业长期价值。当然,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会计准则也做出了一定的修正,比如允许部分研发支出可以资本化(capitalization,但事实上,此处更合适的用词应该是“资产化”,assetization)。然而,由于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注和对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的担忧,现实中企业仍较少将研发支出资本化。同时,广告等其他同样具有长期收益的支出仍不允许资本化。因此,这类投入与收益的错配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缓解这样的错配问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要求企业滚动披露过去5年的财务报告。这样,虽然企业的研发投入可能减少了某年的利润,但却会大幅增加未来几年的利润,如果以5年为周期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那么管理者就不会出于当年业绩考虑而大幅削减研发投入,从而抑制企业的短期主义倾向。

通过要求企业披露更加长周期的财务报告,还有助于抑制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企业通常采用调控应计利润的方式来操控利润,但应计利润操控有一个缺陷,就是存在转回性。例如,当企业通过调节折旧的方式来操控利润的时候,由于资产折旧总额不变(等于资产入账价格与残值之间的差额),企业少计提本期折旧,那么意味着未来某期(或某几期)的折旧额要增加,从而降低未来若干期的利润。因此,当我们不仅要考察企业本期利润,而且要考察若干期利润的时候,企业操控应计利润的动力就会下降,因为提高本期利润的行为将降低未来期间的利润。

这里提倡企业要报告更加长周期的财务报告,与前文提出的要报告更加及时的信息之间并不矛盾。前文所说的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是指企业要报告更加及时的决策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可能与短期财务业绩相关,也可能与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相关(例如报告企业某最新药品开发进展等,这些信息显然并不与企业短期业绩相关,而是与企业未来业绩相关)。总之,这里的关键是要及时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五、结语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中国企业要想高质量发展,则需要大幅改革当前的财务业绩评价模式。通过要求企业报告更加微观、更加及时的财务信息,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要求企業报告更加宏观、更加长期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引导企业从整个生态圈系统和更加长期主义视野进行管理决策,从而促进企业成为更加负责任、更加可持续的经济主体。随着我国的经济主体变得更有效率、更负责任,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势必迎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 ZHANG W C.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1):1-21.

[3] 巴鲁克·列夫,谷丰.会计的没落与复兴[M].方军雄,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