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2-04-06 12:10
关键词:赞美三角形思维能力

刘 建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事先预设好教学路径,学生大多是被教师牵着鼻子上完一堂课。整堂课就像一个剧本,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剧本,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课堂是无趣的、低效的、缺乏活力的,学习的知识也容易遗忘混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而终极目标要想得以实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让我们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让学生大胆质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其实是不科学的。一个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他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在人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要坚决杜绝在课堂上出现对学生的质疑冷处理或批评打压的现象。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或和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在教学“认识数对”这一教学内容时,班上的一位同学提问:“数对中的两个数,为什么前一个数表示列,后一个数表示行?不能换换吗?”我并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回答:“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要求的!”如果这样回答,对学生的打击该有多大,久而久之学生还会质疑吗?答案一定是不会。我巧妙地回答道:“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吧!”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发现:不明确的确不行,人们在理解信息时容易混淆甚至出现偏差;数对中的两个数谁表示列、谁表示行其实都可以,这只是约定俗成,方便所有人统一认识,使得信息更加准确。整个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学生思维锻炼提高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提出并自主解决的问题,往往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

我们国家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发现、探索研究、动手实践获得新知识,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形成并得到提高,知识才能被掌握并灵活使用。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需要传统的“老夫子”“教书匠”,这样的教师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又怎么可能学好数学、爱上数学呢?只有让学生主导我们的课堂,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合作探究、充分参与,知识才能被真正内化,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没有按照常规向学生们介绍和灌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可供自主探究的三角形。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整个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想剪就剪、想拼就拼、想移就移,随意发挥。学生在亲身体验、思维碰撞、大胆创造中寻求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符合自己认知的计算公式。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格外真切,真正赋予公式以个人认知。

三、让学生享受赞美

没有人不喜欢被赞美,小学生更加希望得到赞美。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忽视赞美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第一时间给出恰到好处的赞美,哪怕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再只是“对的” “不错”“你真棒”,而是“这个方法太了不起了,就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这你都可以想到,棒极了!老师要向你好好请教!”甚至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谈谈感想。我想,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赞美三角形思维能力
远离否定式赞美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