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返璞读文言

2022-04-11 10:59晋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晋萍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引入了文言文教学内容。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成为众多教师热议的话题。纵观小学阶段的文言课文,教师通过细致研读具体学习要求,可以整体把握文言文教学要达成的朗读、理解、人文和积累四个层面的目标。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为例,通过“抱朴含真的导读—真抓实干的通读—真知灼见的思读—真相大白的悟读”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归真返璞的文言文学习场。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文言文教学 归真返璞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梳理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篇目,研读课后习题的具体要求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有规律地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朗读的层面,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二是理解的层面,能够准确理解字词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三是人文的层面,能够结合文言文自身的要素把握文本的主旨意趣和思想情感;四是积累的层面,能够识记背诵文言课文。(见下页表)

如果教师能整体把握这四个层面的基本要求,那么,文言文的教学也就容易多了,从而实现归真返璞的自然状态。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课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导读—通读—思读—悟读”的层层深入,实现了归真返璞的文言课文真学习。

一、導读——抱朴含真

导读不单是简单的课堂导入,用心的导读能达成教学目标,为后续的教学实施牵线架桥。《铁杵成针》讲述的是少年李白迷途知返的故事。在导读环节,教师创设了吟诵古诗的情境活动:给定题目让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进而带领学生总结发现,大家吟诵的这些古诗句都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而这位诗人就是李白。教师接着让学生畅聊对李白这位诗人有哪些了解。学生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补充诗人的字号,有的学生说诗人流派,有的学生概括诗人成就……在轻松自然的真实学习场,学生走进文言故事的人物背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真抓实干

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距离我们久远,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文言文在读音与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文有明显不同。文言形式的阅读难度明显高于熟见的白话文文本。因此,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疏通生字。小学阶段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承担着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文言课文也不例外。《铁杵成针》全文共49个字,有3个生字。课堂伊始,教师揭题就格外关照了“杵”的生字教学。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解说生字的字理,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结合课文注释,说明“铁杵”就是“铁棒”的意思,它是舂米或捣衣的用具。对于生字“媪”的教学,采用前后关联的方式。教师提醒学生“媪”在本学期的课文中出现过,让学生回忆出处。学生联想到本学期的第一课《清平乐·村居》中“白发谁家翁媪”,明白本课“媪”也是指老妇人。对于“逢”的教学,教师在强调后鼻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预测“逢”的意思。教师在学生猜准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学,解说“逢”的字理就像是一个向前行走的人,脚上碰到了什么东西。在生动的图文解说中,学生明白了生字的造字构想,理解了“逢”的本意。扎实的生字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第二,明示句读。读文言文首先要读正确,然后要注意停顿,也叫明句读。统编版语文的第一篇文言课文《司马光》,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因为是文言文的首次呈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给定的停顿符号,读出节奏韵味即可。然而,文言文的朗读指导不能止步于此。后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出韵味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指导不可或缺。在《铁杵成针》教学中,教师做出了如下尝试:(1)根据语言习惯,我们知道要在“谁做什么”“谁怎么样”的“谁”后面停顿。据此,学生自主尝试断句:李太白/读书山中,老媪/方磨铁杵,太白/感其意。(2)根据意思判断词语间的停顿,通过停顿把每句话中多层的意思读清楚。如: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教师引导学生猜测“世传”的意思就是世人传说,由此断定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讲的是世人的传说,后半部分讲的是李白怎么样,所以这里显然得有停顿。这样,两层意思就明明白白地出来了。通过细致入微地断句指导,学生能够完整地练读整篇课文,收到了正确断句、读有韵味的朗读效果。

第三,趣味吟诵。要实现积累背诵的目标,文言短文的反复吟诵就很有必要。为了避免枯燥的死记硬背,教师创设趣味的吟诵挑战任务。首先,根据古书由右及左的竖行排版呈现文言课文,让学生挑战吟诵;接着难度升级,去掉标点再次吟诵,让学生深切感受明辨句读的重要意义。

三、思读——真知灼见

《铁杵成针》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内容是文言课文学习的基本要义,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

首先,释字析句。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读懂注释,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比如“过是溪”的“是”,其古今意思有很大差别,通过注释,我们可以得知“是”是“这”的意思;对于教材中对短句的整体注释,教师也不能含糊指导,比如对“感其意”“还卒业”的理解,要落实到对每一个字的准确理解。除了读注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教师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释疑,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各显神通:有的联系旧知,回顾《司马光》一文中的“众皆弃去”,理解李太白的“未成,弃去”,轻松解决对重点词语“弃去”的理解;有的灵活迁移《王戎不取道旁李》,大胆质疑“问之”的“之”,到底是指人还是指事。经过师生的一番情景表演,学生明确了“之”不是指老妇人,而是指老妇人磨铁杵这一件事。

其次,虚实相生。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对“之”的探究值得一番细细玩味。随着学生的情致,教师顺势而为,进行有力提升——文言文就是这样,一个字就能表达一件事,能简就简。简单的一句总结陈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不止于此。教学中,教师由“之”的探究启发学生继续思考:“问”和“曰”的前面舍去了谁?问题简单,深入浅出,再次指引学生关注文言文讲究省略的语言风格,感受古人的智慧。

最后,一脉相连。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故事,而不是机械地解词释句。《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一波三折,可谓言简意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需要把握故事的六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文言课文,梳理出脉络结构,配合情节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述时要求条理清晰、自然真切。教师给定讲好故事的评价标准,要求意思准确、内容清楚、过程完整,达成讲文言故事的教学目标。

四、悟读——真相大白

入选教材的文言故事能够流传至今,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不无关系。铁杵成针的故事是世人的传说,而传说总是被赋予神秘的色彩。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吗?一个有趣的话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自由讨论:老媪真的是为了得到一根针吗?一根针用得着用铁杵来磨吗?老媪究竟是凡人还是神人呢?磨针溪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到底是先有铁杵磨针的故事还是先有磨针溪这个名字呢……一个个问题妙趣横生,拓展了学生的无限想象。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要珍视的是学生的思维。关于传说内容的真实性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从中领悟世人将故事千古流传的现实意义是教育学生要完成学业,不可半途而废。一则文言故事的学习,也是警示学生们谨记磨杵成针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课堂最后,教师也把由故事衍生而来的一句俗语送给学生——“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让文言学习散发人文精神的芳香。

根据统编版教材文言课文的编排特点和学习要求,教师要精准把握好教学的尺度,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实现朗读、理解、人文和积累等四个层面的目标达成,让学生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涵泳内化,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回归质朴平实的本真。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统编教材不同识字板块的教学课例实践与探索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众里寻它千百度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