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上的区别和衔接问题研究

2022-04-11 08:19刘建华耿霞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经济学

刘建华耿霞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内把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称为“西方经济学”,它把经济问题视为供给约束条件下的需求满足问题。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罗宾斯提出,经济学是因资源稀缺性而产生的研究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科学,这个观点为西方经济学主流教科书广泛接受和认可。相应地,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微观经济学和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既有巨大差别又有密切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开作为两门课开设,一般是先开设微观经济学,再开设宏观经济学。如何处理两门课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不同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市场主体所做选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市场主体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讨论消费者的需求行为、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以及市场的供求平衡问题。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经济模型”的方法,以及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目前是西方经济学通用的基本方法。从各方面来看,该课程在所有经管类课程中都居于基础位置,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范式。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所有市场主体的选择或决策对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影响,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经济总体运行的情况,以及政府经济政策对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地考虑市场供需平衡问题。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各类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深刻理解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二)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均衡假设。

其中,经济人假设包括理性假设和自利假设。理性假设是个体在决策时要汇总各种有用信息,制定各种备选方案,并进行优劣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方案,理性的人在决策时了解约束条件和要实现的目标;自利假设是个体在决策时要追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利益正是通过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实现的。

经济学中的均衡指的是经济事物在影响它的各种外力处于平衡时而出现的状态:静止不变,各种相关经济变量也不再变化。均衡实现的内在机制:涉事各方的利益在他人行为不变时已经最大,因此不愿意单方面改变行为。均衡是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落脚点。

在宏观经济学中,市场失灵是一个基本假设。宏观经济学假定市场是不成熟的,是需要改进的,而政府具备调节经济的能力,可以改善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1]

(三)研究内容和教授重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供给、需求和市场机制,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与企业决策,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生产要素定价与收入分配,市场失灵及其校正等内容。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即市场中单个生产厂商、单个家庭、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它以资源稀缺这个概念作为基本出发点,所有个体的行为依据是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考察取得最大收获时的条件。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2]

(四)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就业失业问题、通胀与紧缩问题、经济周期波动问题、国际收支失衡等。[3]

(五)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关于市场机制、价格、资源配置等的理论。研究的对象以单个生产厂商、单个家庭为主。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关于国民收入与就业的理论。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为主。[4]

(六)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关于市场机制、价格、资源配置的理论。核心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即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总产量、就业状况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是关于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理论。核心理论是恩斯经济学,即国民收入理论。[6]

(七)分析方法不同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总体,包括整个社会的收入、产量、价格和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因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同微观经济学不同,不能采用个量分析法,应该采用总量分析法。

另外,微观经济学中正确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未必正确,反之亦然。

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一)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在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微观层面认识市场经济,后续的宏观经济学乃至其他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都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为基础的。[7]

(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两者互相补充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的关系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补的。实现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整个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恰恰是研究前者,宏观经济学恰恰是研究后者,因此两者是互为补充的。[8]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当研究经济总量与周期波动时需要在微观层面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当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时需要在宏观层面研究充分就业经济达到的水平。

(三)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基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具体内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另外,研究方法还都可以采用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分析某一个静止时点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该状况的形成条件与特点;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比较静态分析是对两个时点上静态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对均衡的变化作出解释。动态分析是分析经济体系如何从一个均衡走向另外一个均衡。

三、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关系密切。从长期看,两者实现融合形成统一体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这体现着经济学自身演进的规律,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中,反复出现了“危机”—“革命”—“综合”的循环和周期。在经过一段时期发展以后,经济社会经常会出现较大波动,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会尖锐化甚至集中爆发,经济学短期内无法解释、不易解决,导致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难。在解释、解决现实难题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经济学会在一些方面形成大的创新和突破,甚至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新理论的产生,往往是同原有理论辩论、斗争的结果,在创立初期主要表现出与旧理论的对立性。随着争论的深入,双方在相互借鉴中不断进行自身的修正、完善和发展,逐渐缩小彼此差异,也就难免出现各种的“融合”“合流”,直至形成新的阶段性“综合”。(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点开始转向构建其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正在使用与微观经济学相似的研究工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经济模型”,使用此模型来说明目标与约束、消费者与生产者等之间的相互关系。[8]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分化的具体原因如下:

(1)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学术流派众多,从而导致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不能建立有机体系,造成了两者的割裂;(2)目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分在两个学期开设,授课教师可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讲授各自的重点部分,往往忽略了两者的衔接部分,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导致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形成两者割裂的错误观念;(3)目前,在高校内这两门课程的授课主要使用的是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很少有教材详细阐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和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搞懂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9]

在教学中处理好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者的衔接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适当教材。尽量选择同一作者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这样可以尽可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分别选用“马工程”的《西方经济学(上册)》和《西方经济学(下册)》作为两门课程的本科生教材,其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在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讲授两者共同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西方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确定问题等,注重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作用。在宏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有相应的转变。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模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模型解决问题,得到相应结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使用数学思维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分析方法向宏观分析方法转变。

四、提高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做好两者的衔接

通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等去分析周边碰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能学会查阅有关的经济数据并能通过一定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学习后续经济管理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搞懂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整合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材,做好两者的衔接,使学生既能掌握各自的重点知识,又能系统掌握两者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要加大力度研究和实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立该课程的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建设精品课程,建立网上答疑系统,进一步充实试题库,统一教材,统一课件,并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解理论与分析现实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10]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简明经济学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宏观与政策
微观的山水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及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研究
宏观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