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与研究

2022-04-11 07:36胡媛媛方宇辉祁建跃王玉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校园空间

胡媛媛 方宇辉 祁建跃 王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常见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相比,特殊学校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考虑特殊少年儿童对建筑中学习环境的需求、活动空间的需求以及沟通交往的需求。旨在为特殊少年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康复、生活的场所,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基础准备。

一、建筑总体规划布局

(一)规划原则

特殊学校建筑设计综合了周边环境、交通、噪声、用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项目用地地势平坦,避免场地落差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根据特殊学校学生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以安全舒适健康为前提,建设以人为本的美好校园建筑环境;其次是功能性原则。根据特殊学校建设要求,各功能区域结合地形、道路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使各区域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方便管理,在空间布局上互相渗透融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再次是生态性原则。特殊学校建筑设计强调生态环境设计,立志于创造优美的学习、生活、交往空间。

(二)现状概况与场地分析

江苏省无锡市某特殊学校项目位于城市区域老城区,地块内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空气通畅、环境适宜,用地情况良好,项目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1838㎡,学校计划建15班教学楼。该项目靠近地铁站,公交线路丰富,周边生活配套齐全,人流车流量密集。基地北临城市主干道,南临住宅小区,西侧毗邻住宅小区,东邻菜市场。规划设计可沿北侧城市道路做机动车出入口,南侧小路开设人行出入口,规划场地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学校建筑设计应重点考虑菜市场及住宅对学校的影响,以及住宅与学校日照间距相互影响的因素。

图1 场地功能分区

(三)总体构思与功能分区

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总体构思过程中,首先学校作为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设计者在新建学校里加入社会交往空间,在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里,多样化的交流空间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空间需有不同的室内空间尺度、建筑体量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来共同打造,并且这些需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时也相互制约,从而使功能分区相对明朗。建筑设计中在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率的同时,也使学习交流容易实现转换;其次是增加生态环保的绿色空间,学生在校园绿地中上课、读书、交流、运动,使得这个区域成为校园中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最后做好个性化可识别标识。校园整体形象遵循教育建筑的规整,在此基础上求变化,细节设计精致细腻,局部采用体现时代感的新型材料,并与传统建材相结合,建筑风格鲜明,具备可识别性。

二、绿地景观规划与交通设计

(一)绿地与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和建筑设计富于变化,环境设计结合建筑、绿化,树成林、草成片、小品成组。自然环境与校园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合理布局林、路、绿地,营造优美、安静、舒适的校园环境,既满足城区配套要求,又提升教育教学环境。校园的环境设计兼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目的。精心处理入口广场和楼间庭院,向外展示建筑的丰富形态,向内营造人文艺术氛围。

(二)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地块现状条件,主入口设置在北侧城市次干道上,预留了接送等待区域。校园在功能上分为两个区域,西侧为运动区域,东侧为教学区,南侧为行政区,中间是报告厅与风雨操场。校区在空间序列安排上有很强的次序感和节奏感,各部分功能分区明确,协调统一。

在校园入口处实现人车分流,车行交通分两侧与环形内部道路相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统筹布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与校园绿化相结合,间隔种植各类植物。由车行道和步行系统到达各建筑后,再通过建筑之间的连廊到达各建筑功能区。完善交通人行联系,避免流线交叉,组成校园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行空间沿校园的景观步道设置,移步换景沿校园布置的景观步道展开。

三、建筑设计与研究

(一)建筑空间功能设计

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中,将普通教室、文艺体育教室、办公行政楼、报告厅、篮球场、训练室、器材室以及后勤总务办公等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了叠加组合,如图2所示。解决了用地空间优化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的集约化、复合化的设计理念,节约了建筑建造成本和用地,打造出方便快捷、迅速通达的校园环境,提供了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教学需求的场所,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适宜、温馨、开放、多样的校园环境。建筑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成为特殊教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图2 建筑功能空间示意图

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结构在功能上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侧为教学区,西侧为运动区,形成半围合式布局方式。各部分功能相互联系紧密、区域划分合理。校区在空间序列安排上有很强的次序感和节奏感。各部分功能分区整体统一、联系紧密、通达便捷。集中式布局使教学用房布置紧凑,中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视觉的焦点,在有雨雪不方便室外活动的天气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室内活动场所。不同类别的特殊少年儿童需要不同的教室与设备,在设计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筑空间环境过程中,也需要掌握这些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情况。建筑空间中设计相应的语言训练室、康复训练室、感统训练室等特殊用房。同时教学楼每层设置教师办公室,既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又营造出相对独立的教学与办公场所,同时起到方便照顾特殊少年儿童的作用。

(二)建筑形态造型设计

特殊学校建筑空间形态通过穿插造型实现功能布局。建筑形态造型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椭圆形中庭作为活动中心,营造聚合的体量,向内产生凝聚力,让在这里学习的特殊少年儿童产生归属感和容纳感。学校教学、办公、运动、交流以此为聚合中心的平面功能,如图3所示。建筑平面中有学生互动交流、课间休息和凭栏眺望的空间,符合特殊学校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流线组织通畅,实现机动车流线与人行流线分离,保障特殊学校内部交通安全,如图4所示。建筑形态采用轻快活泼的造型,设计中能结合特殊少年儿童学习的活动需求,满足私密与安全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从个体到班级再到全体师生逐渐升级的活动范围需求。建筑单体造型设计采用简洁明了的处理手法,力求平面功能组合多样化与立面形式的统一。在建筑的外部设计时充分利用材料的肌理、光影效果及建筑的形体组合来塑造建筑的形态造型。

图3 建筑形态造型

图4 校园内部交通流线设计

(三)建筑材料与节能设计

特殊教育学校建筑主体采用学校建筑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局部连廊使用钢架,与建筑主体保持功能上联系的同时可以避免变形破坏。非承重外墙采用240mm厚自保温砖,非承重内墙采用100mm或200mm厚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砖,卫生间、厨房等房间在墙体地面以上做300mm高混凝土挡水翻边。自然教室室内局部采用植物装饰板,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自然气息。

建筑形体规整、造价合理、满足建筑使用周期要求。通过建筑本身的材质、颜色的选择及多种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形成现有的视觉效果,体现建筑空间的错落有致。建筑设计合理规划建筑朝向、自然通风、采光等,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营造舒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建筑设计过程中局部使用金属拉伸网遮阳,结合夹丝玻璃作为建筑门窗构件,在丰富建筑立面同时,也适应了江南地区冬冷夏热的当地气候。建造过程考虑绿色环保,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尽可能使用预制建筑材料,施工过程中减少现场施工污染。

(四)无障碍设计

目前新建建筑在设计规范中都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但特殊教育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教学的主体是特殊少年儿童,在设计中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结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各个部分的细节无障碍设计。

特殊教育学校少年儿童对于复杂环境难以适应,在进行建筑空间无障碍设计中,安全是首要保障的因素。在建筑设计动线中尽可能选择简洁、通畅的流线,在建筑细部上也尽可能多地考虑安全问题。比如室内阳角做圆弧处理避免碰撞,楼梯扶手采用暖性材料,栏杆注意安全间距。建筑设计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出入口处和无障碍卫生间门槛设置缓坡过渡,无障碍电梯在1米处设置盲文标志,电梯口设置盲道扶手,轿厢三面设置扶手,轿厢离地面以上0.9米处至顶部安装镜子,方便轮椅进出。厕所内设置无障碍设施,厕所入口、通道等处设置半径不小于1.5m的回旋空间。这些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和外部周围环境安全无障碍过渡,尽力避免安全隐患。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少年儿童的通行做好各方面综合布局,同时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无障碍设计。

四、结语

建筑是空间的载体,合理的布局是建筑功能有形存在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是对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特殊教育建筑更需要是有温度的设计。特殊少年儿童对外部环境中的色彩、光线、材质等感受更加敏锐。与普通中小学建筑设计相比较,除了有共同的学习、交流设计需要外,还要对特殊教育少年儿童的学习空间在人性化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绿色环保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前期进行多次现场勘察、反复研究方案,对周边建筑及道路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调研。在此基础上更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注重人文与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更好的结合与应用,给特殊学校的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温馨舒适高质量的室内外建筑空间环境。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校园空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