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价值意蕴

2022-04-12 12:46乐见玲
成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爱国主义

摘 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面向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要爱国,必先要知国。要知国,须以尊重和正确认识历史为前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 四史 爱国主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是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重要举措。

1 高校军事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目标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按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要求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面向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2019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军事课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大纲》明确高校军事课实行学分制管理,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12学时,记2学分。课程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军事训练让学生了解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军事理论的专题教学以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大纲》再三强调: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军事课的教学,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严禁以集中讲座等形式替代课堂教学。这一要求的提出和落实大大改变了过往军事理论课教学走过场、拼形式的问题,将军事理论课从被边缘化的位置中拉回正规轨道,成为了一门名副其实的普通高校必修课,而具体的教学改革要求明确指向围绕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获得感而展开,完成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军事课的“军事理论”教学部分。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往往是最容易根据教材体系确定下来。按照《大纲》“必训”部分的规定,军事理论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五个大方向的教学专题。而在把握和实现教学的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明显具有更高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讲清楚以上教学专题的内容、发展现状,使学生知其然,同时还要求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选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和相关训练尽可能地养成科学的哲学思维,提高学习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过去、当下和未来态势的必然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军事理论教学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也切实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情理交融等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坚定大学生的爱国立场,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做学问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目标。

2 “四史”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现实依据

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面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一新生,对新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从笔者对周边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已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开设完整的军事课课程,并给予了一定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训练场地保障和师资保障。不过,结合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授课的教学现实来看,还是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是不同批次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多层次性。不同院校乃至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具备稳定的知识体系架构,且在高中到大学的知识体系衔接上存在断层现象。特别在高考制度探索改革和知识经济的实用主义诱导下,很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存在偏科问题,相当多的学生轻视或忽视了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学习积累,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其薄弱,欠缺了许多常识性的文科知识储备。

二是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尽管当前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大部分采用了课堂教学模式,抛弃了过去在军事训练课间隙仅仅举办少数几场大讲座的形式主义,但所谓的课堂教学还是基本上选择大班教学模式,即一个老师往往面向几个专业两三百人进行授课。同时,军事理论课一般安排在军事训练结束后才正式开始理论课教学,在课时的分配上还是相对比较紧张。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要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的“科普式”介绍,要么为了调动大班课课堂气氛,偏向于介绍军事热点资讯,播放介绍性的高精尖武器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以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应有拓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暴露了教师在把军事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教学体系上缺乏充分的教研准备,也反映了教师需要更深刻地把握《大纲》中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目标要求。

事实上,从教学反馈来看,这样的授课模式总体来说效果一般,几乎是课堂上热闹一场,课后冷冷清清,学生并没有因此接收到有益的教学信息,有的甚至还会对课程内容本身产生误解。譬如说在介绍国防类型的时候,若主讲教师仅仅把教材体系照搬成教学体系,不补充党史、新中国史的历史背景,有的学生会产生认知误区——世界体系遵循丛林规则,自卫防御型的国防只是弱国的选择,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国防方针和战略选择。而有的学生哪怕勉强接受了知识点,但追问下去,却发现他们只是把大学课程当做中学阶段的“应试”惯性模式,只满足于知其然,不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就難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师队伍的零散性。根据笔者对周边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采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校一般将军事理论课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课授课,但普遍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室并组织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主讲教师也缺乏外出的培训和研修机会。部分年轻教师对军事理论应该怎么讲透,授课的目标和主旨是什么都缺乏了解,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教研准备不足,不具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的输出转化功力。大多授课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兴趣来安排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参见上述第二点提到的现象。最后问题直接反映在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反馈和期末的理论考核上。通过学生的作答或论文撰写,不难发现陷入“器高于人”即军事武器力量决定论的“狂热分子”大有人在,有的大学生甚至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还存在消极思想的轨迹,如对“人海战术”的误解,无法正视抗美援朝战争在我党和新中国发展过程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对授课教师的集中培训和管理,完善高校军事课的集体备课模式,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05F505C4-02C1-482E-BD65-0D4DB5B4B97E

3 “四史”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价值意蕴

综上,要实现《大纲》的教学要求,实现军事理论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将“四史”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是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第一、“四史”教育是应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有力武器,将其融入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两个大局交汇期的现实思想困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两个大局”,强调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抢人”斗争颇为激烈。笔者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十余年,在主讲军事理论课的实践中,深感捍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被称为信息原住民或“Z世代”青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相对父辈祖辈,他们在拥有更好的成长条件的同时,人生阅历略显单薄匮乏,容易成为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渗透目标。一方面,受西方反华势力的操控,历史虚无主义经自媒体、营销号的宣传见缝插针式地袭来,甚至可以藉网络游戏的情节设计和人物设定极力扭曲、解构和否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量变到质变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对历史事实、是非问题的认知。一旦学生对真实的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坚定的是非立场,极容易被操控被煽动,以反权威、反大众标榜自己的“深刻”和“独立”,不信权威信谣言,为反对而反对,表现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伪成熟状态,俨然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追随者。另一方面,资本操控下的流量明星以颜值、综艺、剧目表演等各种形式结合互联网传播的手段,已经企图从小学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思想、行为的双重操控。结果到了大学阶段,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进程漠不关心,沉迷追星,甚至成为饭圈一员,只有粉丝立场和粉丝群意志,放弃国家民族立场,法律意识淡薄,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特征,弱化了青少年的深度思维能力,生活经历过于简单顺遂也降低了他们鉴别信息的能力,容易形成对问题认知的知觉偏差和刻板印象。加之高考制度改革下文科知识的积累弱化,大学生的三观也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被操控的状态。一旦互联网中各种负面信息在营销号及流量鼓动下的进行误导性宣传,可以直接颠倒青少年“思想上”的历史因果关系,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课堂上系统呈现的政治性教学内容产生困惑、质疑甚至非理性反抗,譬如战争本身是否存在正义、战争双方是否存在正义或非正义等也成了问题所在。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系统地将“四史”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过史实与知识点的结合引导大学生关注历史,回归事实真相,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帮助他们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困惑,建立大学生对国家治理、国防军事改革的认同,正确认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化共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

第二,“四史”教育以唯物史观为基点,将其融入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理解我党我军的曲折发展史和国防战略的现实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四史”教育以遵循唯物史观的原理为前提,要求教学实践的主客体都要尊重客观历史,正确地看待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解放人类的思考中提出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来消灭剥削消除压迫。1840年以来,古老的中国曾经遭受列强侵辱,民不聊生,国民丧失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沉重苦难史。但是,1840年以来,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救亡图存、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史和斗争史,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掌握革命理论、进行伟大斗争而取得伟大胜利的伟大征程。这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荣光。“四史”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既要求梳理中国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脉络,吸取历史中的得与失,反省“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也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展现中国思想与精神重建的重要环节,建立文化自信。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授课教师不仅仅要了解中国故事,更要把军事理论的知识点结合中国故事做好教学设计以作精准阐述,达到情理交融的场景设置,力图让学生置身于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历史的神圣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历史,从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三大历史规律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变迁的因果关系。在了解真实的历史的基础上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正确看待不同的历史评价,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及方法论,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认识我党我军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基于现实实践需求在国防战略上所作的相应选择,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树牢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情怀。

第三,“四史”教育本质上是以时间为维度的延伸叙事,将其融入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要爱国,须先知国。要知国,须尊重和认识历史真相。“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2]。一般意义的理解,“四史”是历史性的,由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构成其主体部分,但往更深层去看,历史之所以有意义,又是因为历史既包括过去,也是当下,更是未来本身,所以“四史”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四史”教育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以时间为维度的延伸叙事,它回顾历史经验,它表述现实发展,它也酝酿未来战略。在追溯理论渊源和事件变迁的论述和分析过程,其实也在阐释着国际关系变化、国防事业改革发展等基本运动规律。越是了解新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越是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找到了一份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方案。譬如在讲到军事高科技专题部分,大纲要求学生了解军事高科技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其应用等内容,而本质上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还包含一个“育人”目标,那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如何在西方军事高科技垄断和威慑的大背景下,中华儿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突破封锁,发挥组织力量,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投入科研试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取得伟大的胜利。这是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充分展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精神,这是中华儿女为祖国国防事业排除万难、默默付出一切而无怨无悔的伟大精神。在伟大精神的指引下,成长于和平环境下的一众80后、90后、00后科研人员也正纷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壮大国防事业、保家卫国的征途上刻苦学习、艰苦钻研,力求发光发热。因为过去的“失败”告诉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国家国防力量做保障,所有的和平都是虚幻短暂的。而正是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平凡或不平凡的英雄,新中国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为国民提供和平稳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这种鲜活生动呈现历史、联结现实的方式,在實践上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代入”情境,感受信仰的力量,接受熏陶,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安全关联起来。以“四史”教育丰富军事理论课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打造“历史性”“时代性”与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一体性”“精准性”,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极大的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本文系广州华商学院2020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HS2020ZLGC4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N].人民日报,2019-08-01.

[2]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R],人民日报, 2014-03-30(02) .

[3] 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19〕1号[EB/OL],教育部360A17-08-2019-0006-1,2019-2-12 .

[4] 王登峰.推进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规范化[J],中国教育报,2019-08-31日(02).

[5] 陈美兰,金婉霞.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行动重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5),134-146.

作者简介:

乐见玲:(1984—),广东三水人,哲学硕士,讲师,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05F505C4-02C1-482E-BD65-0D4DB5B4B97E

猜你喜欢
四史爱国主义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共产党员要学好“四史”这门必修课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