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激发企业活力

2022-04-14 00:58金一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2年4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委员政策

■金一

今年,我国依旧面临经济下行、外部局势复杂多变等多重问题,在困难之下,如何才能让市场主体更有活力,从而延伸实现“稳就业” 等一系列目标? 在全国两会会场,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减负:大手笔减税降费降成本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应把着力点放在如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上。”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对企业来说,最大困境就是需求萎缩和成本上升。“去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得很快,初级产品、生产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中下游企业来说会造成经营成本上升,让企业陷入困境。” 张兆安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降低企业成本作为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主要措施,针对企业碰到的实际困难采取纾困政策,保持微观经济稳中求进,这是精准施策的表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去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 万亿元,今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 万亿元,规模为史上最高。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 万元至300 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一系列举措,让代表委员们看到了政府为企业减负的决心,如何让这些好政策精准落地,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注意到,报告专门提出要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留抵退税约1.5 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这是真正的大手笔。能享受到该项制度红利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制造业企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容易遇到周转困难的情况,退还的这笔税款对很多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将提升企业的现金流,助推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坦言,民营企业这些年遇到了许多困难,大家都期盼着国家的减负纾困政策能尽快落到实处,“建议各地尽快出台相应的细则及简便操作流程,提高效率,让这些利好政策能一步到位,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纾困政策不能仅考虑到那些已经遇到困难的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还需要对与民生相关的消费类、服务类、拉动内需的产业,实施组合式、联动结构性的税费减免政策,将优惠政策延伸至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做到上链、补链的链条式减免策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基础民生保障。

松绑:去除不合理限制释放企业活力

“从企业角度来看,经营成本有两种,一种是由市场决定的交易成本,还有一种是与政府政策相关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认为,给企业减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任何一个国家,企业需要合规运营都需要遵循很多规章制度。比如新设企业、企业纳税等行为,不仅需要付出金钱,还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近年来,中国市场主体的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市场主体首次超过1 亿户,今年就已达到1.5 亿。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庞大的市场主体,意味着政府部门在管理上也要转变思路,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去除各种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给企业“松绑”,释放出企业的活力。

“对企业来说最理想的营商环境,应该是市场充分开放,同时制度性交易成本管控在有效率的状态;既需要简单和便利的办事流程,也需要所有规章制度都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 蒋颖说,近年来,上海“放管服” 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的效率和便利度。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下一步,要回到源头,思考各项监管的内容和时点是否达到效率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为企业营造最优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在调研中外企业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企业存在的主要经营难点在于政企沟通依然存在障碍,政策获取渠道单一,有些政策因提炼程度较高,外商难于理解,而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政策标准,难以理解政策的适用性和统一性。他建议,建立政府企业联系机制,促进政企双方信息高效流通。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广大市场主体真正为主角。”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完善产业与市场规则,对国有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应该有一定的节制,对于民营资本干不了、干不好以及不想干、不能干的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类领域,国有资本应当仁不让地发挥引领功能。

吕红兵委员还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前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建议推进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企业法》,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政策与精神法定化、具体化、落实化。

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减负”“松绑” 是为了更好地“赋能”。代表委员们注意到,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核心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减税与退税并举,对企业是极大利好,奥盛集团旗下的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去年公司减免应纳税所得额就高达数千万元,今年又将实施一系列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可以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作为企业家,应该把节省下来的税费用在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有力推动从‘制造’到‘智造’的科技攻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将“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 与“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相结合,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此前,工信部等多部门表示,瞄准薄弱环节推进强链补链,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 和“配套专家”。财政部启动“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支持实行“揭榜挂帅” 机制等,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报告提出,今年要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这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是个巨大利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说,看似只是提升了25%,但这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到设备器具换新,统统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定能撬动更多科创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动力。“常有一些科学家怀揣着一两样核心技术或产品,便投身创业大潮。科创中小企业起步之初最不能缺的就是资金。各类创新激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周桐宇委员建议,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行业、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下,政府部门应为这些国产替代的科技型企业、制造型企业、孵化器企业等提供一个园区载体,做一个上下游产业集聚,梯度转移的产业链条上的布局,加快产业集聚速度。■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委员政策
政策
政策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助企政策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政策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