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4-15 01:38何慧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辨能力课程

摘要:“新国标”中对于学生能力要求中,提出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而现实中,外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分析、总结、判断、思考的能力,即“思辨缺席症”。因此本文就《基础日语》课程中,如何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程  思辨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

思辨能力是以分析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的能力。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新国标”在能力要求中,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提出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可见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话,其外语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收到影响,因此其外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结合运用就会大打折扣。而大多日语专业学生是零起点学习日语,每天忙于背单词、记语法、理解课文,偏重于机械式模仿。在这个机械重复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被动接受,没有能够积极地思考,因此无法具备分析问题、辨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深化日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

鉴于此,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根据新国标的要求,以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混合式教学为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基于思辨能力发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调整教学流程、教学步骤,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来实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思辨能力培养,以期探索一条依托日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新途径。

一、文献综述

“思辨缺席症”这一说法是黄源深教授在1998年首次撰文提出的。所谓“思辨缺席症”,就是指外语学习者“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而造成的现象”。此后,国内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的缺失这一现象,并陆续开展相关研究。文秋芳(2009)在参考了有关思维能力理论框架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思辨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制订了考察思辨能力的量具。孙中有(2011)就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方面,总结了教学改革方案。在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方面,从课程类型方面,分别有从听力(王慧颖,2017;王艳,2018)、口语(文秋芳,1999;陈钰,2009)、写作(李莉文,2011;孙中有,2011)、阅读(杨莉芳,2015)等从不同课程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专业“思辨缺席”这一现象,并提出了相应改革方案、措施。而相比于英语课程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在日语教学中相對关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陈知武(2019)从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展开研究。具体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有从日语精读(巍然,2016)、日语视听说(赵冬茜,2017)等课程展开实践研究。

而本文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础日语课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可以为如何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提供参考。

二、具体措施

《基础日语》课程是是日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每周6课时,课程课时多,课程内容多,肩负着为日语专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任务,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能在《基础日语》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必定会促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判断、辨析的思辨习惯。我校基础日语课程已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为开展以培养思辨能力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1.更新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新国标”中的能力要求,即“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更新《基础日语》课程培养目标,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基础日语》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结合课程,对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分,按照思辨能力认知技能,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依托课程网络平台,通过混合式教学,以融入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基础日语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巩固等教学活动中。

同时,作为教师要明确具备基础日语语言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首要条件,只有学生具备了基础日语语言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思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基础日语语言能力的学习及思辨能力培养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围绕六项思辨能力标准开展教学

沈毅(2014)综合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模型,提出了六项思辨能力的标准,即主观能动性;收集、分析和阐释信息的能力;清晰、准确地提出关键性问题的能力;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同思想和观点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有效地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具体围绕以上六项标准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平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最新的社会新闻、有趣的动画短片等,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为培养思辨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收集、分析,并能用日语进行阐述。这种能力是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基础。在每次课上设置自由发表环节,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日语发表,主题自选。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信息的收集,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加以文字和图片制作成ppt,并最终在课堂上用日语进行发表。

(3)培养学生能够精准地提出关键性问题,这种能力在思辨能力中非常重要。要培养这种能力,课堂氛围以及学习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课堂用语、课堂内容、肢体语言等多种途径构建一个轻松、愉悦、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敢于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前需要进行分析和理解问题,接着能够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每个环节缺一不可,都是进行下一步的关键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课文观点内容展開让学生思考、提问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同时,利用课程平台中的答疑讨论这一栏目,定期提出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作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理念和包容的胸怀。《基础日语》授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同的思想和观念、看法做到宽容、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对于不同的声音能够做出理智、客观地判断。做到拥有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对于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批评意见能够理智、冷静地对待。

(6)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任务,并要求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合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たいと思います”、“~つもりです”等表示意志的句型时,让学生分组各自就毕业后的打算展开采访,并最终每组派代表就采访内容进行归纳。通过此类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合作的同时培养了沟通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测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测试,并进一步加大思辨能力培养的分值比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测试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测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结语

《基础日语》课程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更新课程培养目标,并围绕思辨能力六大标准展开具体的教学实践,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环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混合式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协同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展开学习,并增加了提升思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相信本文可以为如何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2]孙中有.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2011(3).

[3]王润芳.提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

[4]沈毅.谈讲座型课程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A].英语知识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魏然.中高级日语精读课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估——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4).

作者简介:何慧燕,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学、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思辨能力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自行车的发明